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五官科>正文

顳下頜關節脫位

【概述】

下頜骨髁狀突運動時如超越正常限度, 脫出關節凹而不能自行回復照位, 即為顳下頜關節脫位。 臨床上多為前方脫位, 可以發生于單側或雙側。

【診斷】

1.脫位側別 可以是單側也可以是雙側脫位。

2.脫位的時間特點 病員就診時處於顳頜關節脫位狀態, 發生脫位時間在兩周以內者, 稱為急性脫位;超過兩周以上者稱為陳舊性脫位(protracted dislocation);反復發生脫位者稱為習慣性脫位。

3.脫位方向 因為關節凹在上方及後方形成骨性的限制, 前方脫位最常見。 另外方向的脫位只有在外力施加於下頜, 同時伴有顳部骨折時才會發生。

下頜骨是一個整體, 兩個關節也是作為一個整體來行使的功能。 一側關節的內移限制也有助於防止另一側的關節向外脫位, 因此關節的外脫位僅僅發發於對側伴有髁突頸骨折時。

4.脫位的症狀及體症 前脫位時髁狀突移位於關節結節的前上方, 在耳屏前方, 髁突一顳關節凹外側脊之間, 呈現為視診、觸診明顯的三角形凹陷區域。 在單側脫位時, 下頜前伸並向對側偏斜, 除患側後牙可能早接觸外, 餘牙開 width="18" height="19">, 頦部中線偏向對側。 當雙側脫位時, 雙側後牙可能早接觸, 餘牙開 width="18" height="19">, 下頜前伸, 前牙反 width="18" height="19">, 面部加長。 其他伴隨症狀有張、閉口受限, 患側關節區、面部疼痛, 不能咀嚼食物, 吞咽、語言、表情均受到影響。 因此, 應視顳頜關節脫位為口腔科急症。

不伴有骨折的前方脫位單靠臨床即可作出診斷。 其他方向的脫位多伴有骨折, 須結合X線檢查確診。

【治療措施】

治療原則是儘早手法復位, 並限制下頜活動兩周左右。

手法復位的操作方法:病員低位端坐, 頭靠椅背或牆壁, 下頜牙的咬合面應低於手術者兩臂下垂時的肘關節。 術者站于前方, 雙手拇指(可包以紗布)向後分別放在兩側下頜磨牙的咬合面上, 其餘手指握住下頜體部。 復位時囑病員放鬆肌肉, 術者兩拇指逐漸用力將下頜骨體後端向下加壓, 餘指將頦部稍向上抬。 當髁狀突下降至低於關節結節平面時, 順勢將下頜骨向後推動, 髁狀突即可滑回關節凹面復位(圖1)。 復位後立即用頭頜繃帶固定,

限制張口活動兩周左右。

復位前應注意消除病員緊張情緒。 有時可按摩顳肌及咬肌, 或用1-2%普魯卡因作顳下三叉神經或關節周圍封閉, 以助復位。 陳舊性脫位, 必要時需在全麻下復位, 甚至手術切開復位。

【病因學】

顳下頜關節前脫位常因突然張口過大, 如大笑、打呵欠、或因張口過久, 如作口咽部檢查或手術時, 使用開口器過度, 使髁狀突脫離了關節凹、移位於關節結構之前而發生脫位。

【臨床表現】

病員出現下頜運動異常, 呈開口狀態而不能閉合。 語言不清, 唾液外流, 咀嚼、吞咽困難。 下頜前伸、額部下移, 面形相應變長。 觸診時耳屏前可捫到凹陷區。 單側前脫位時, 下頜微向前伸, 頦部中線偏向健側。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