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藥膳食療>正文

脾虛的人要注意哪些方面

脾虛, 中醫術語。 泛指因脾氣虛損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現象及病證。 包括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等證型。 中醫脾虛症是指中醫所稱之脾臟虛弱而引起的病症, 其病情雖較繁雜, 主要有嘔吐、泄瀉、水腫、出血、經閉、帶下、四肢逆冷、小兒多涎等。

多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 或久病體虛所引起。 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布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 脾虛則運化失常, 並可出現營養障礙, 水液失於布散而生濕釀痰, 或發生失血等症。

脾在五行中屬土, 在五臟陰陽中屬陰中之至陰。

脾主運化, 統血, 升清,輸布水穀精微, 為“氣血生化之源”。 人體出生後, 各臟腑組織器官皆依賴脾所化生的水穀精微以濡養, 故稱脾為“後天之本”。 其與胃、肉、唇、口等構成脾系統。 素體脾虛或飲食不節、情志因素、勞逸失調, 藥、食損脾或慢性腎病患者濕邪久居, 損傷脾氣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虛衰、生化之源不足。 脾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幾乎所有的胃腸道疾病都可出現或伴有脾虛。

分類

1.脾氣虛:腹脹納少, 食後脹甚, 肢體倦怠, 神疲乏力, 少氣懶言, 形體消瘦, 或肥胖浮腫, 舌苔淡白。

2.脾陽虛:大便溏稀, 納少腹脹, 腹痛綿綿, 喜溫喜節按, 行寒氣怯, 四肢不溫, 面目無華或浮腫, 小便短少或白帶多而清晰色白, 舌苔白滑。

3.中氣下陷:如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

4.脾不統血:多見於慢性出血的病證, 如月經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 除出血外, 必兼見脾氣虛弱的一些症狀。

分類病因

1.脾氣虛:多因飲食不節, 或勞倦過度, 或憂思日久, 損傷脾土, 或抵抗力不足, 素體虛弱。

2.脾陽虛:多因脾氣虛衰進一步發展而成, 也可因飲食失調, 過食生冷, 或因寒涼藥物太過, 損傷脾陽, 或腎陽不足, 命門火衰, 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氣下陷:中氣亦指脾氣。 脾氣上升, 將水穀精微之氣上輸於肺, 以榮養其他臟腑, 若脾虛中氣下陷, 可出現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症。

4.脾不統血:脾氣虛弱, 不能攝血, 則血不循經。

西醫認為, 脾虛的原因例如中老年, 牙齒鬆動、脫落, 味覺減退;胃腸道平滑肌開始萎縮,

彈性減低, 蠕動變慢, 食物在胃腸道中行進(消化)速度減慢, 易於滯留;同時, 胃腸道內的表面的枯膜逐漸變薄, 消化腺也逐漸萎縮, 消化液分泌減少, 對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 由於這些生理的變化, 就造成了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漸衰弱, 消化功能下降, 從而發生了上述的種種不適

診斷

脾虛屬臟腑辨證中常見之證型。 主要指脾氣、脾陽或脾陰不足所呈現之各種症候。 《脈經》卷二:“脾虛, ……病苦泄注, 腹滿, 氣逆, 霍亂, 嘔吐, 黃疸, 心煩不得臥, 腸鳴。 ”一說“脾氣……若虛則生寒, 令人心腹脹滿, 水穀不消, 噫氣吞酸, 食輒嘔吐, 霍亂泄利, 四肢沉重, 多思氣結, 惡聞人聲”(見《聖濟總錄》卷四十四)。

鄒澍《本草經疏》歸納“脾虛十二證, 飲食勞倦, 傷脾發熱,

飲食不消化, 屬脾氣虛;傷食必惡食, 停食, 為恣飲湯水或冷茶、冷酒所致。 水腫屬脾氣虛, 兼脾陰虛;噎膈屬氣血兩虛, 由於血液衰少, 而非痰氣壅逆所成。 脾虛屬氣虛, 健忘屬氣血兩虛, 倦怠、嗜臥屬脾氣不足。 脾虛腹痛, 按之則止, 屬血虛;痞氣, 屬脾氣虛及氣鬱所致。 ”

從臨床現實分析, 脾虛中又以脾氣虛、脾陽虛更為常見, 每有腹脹、痞滿、消瘦、肢乏、泄瀉(或大便先硬後溏, 亦有表現為脾虛便秘者)、食減、水腫等症。

脾虛嘔吐

【症見】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嘔吐, 時作時止, 胃納不佳, 食入難化, 脘腹痞悶, 口淡不渴, 面白少華, 倦怠乏力, 舌質淡, 苔薄白, 脈濡弱。

【病機病理】脾虛嘔吐為脾臟虛弱, 胃氣上逆所致。

【治法】健脾和胃止嘔。

脾虛泄瀉

【症見】大便時溏時瀉,

遷延反復, 完穀不化, 飲食減少, 食後脘悶不舒, 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增多, 面色萎黃, 神疲倦怠, 舌淡苔白, 脈細弱。

【病機病理】脾虛泄瀉由脾虛失運, 濕注腸道所致。

【治法】健脾滲濕止瀉

脾虛水腫

【症見】身腫, 腰以下為甚, 按之凹陷不易恢復, 脘腹脹悶, 食納減少, 面色不華, 神疲肢冷, 小便短少, 舌質淡, 苔白滑, 脈沉緩。

【病機病理】脾虛水腫由脾虛水停, 泛溢肌膚所致。

【治法】溫脾利水消腫。

脾虛出血

【症見】便血紫黯, 甚則黑色, 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 神疲乏力, 氣短聲低, 面白無華, 頭暈, 舌質淡, 苔薄白, 脈細無力。

【病機病理】脾虛出血乃脾氣虛弱, 血失統攝為罹。

【治法】健脾益氣攝血。

脾虛帶下

【症見】帶下綿綿, 量多色淡黃或色白如涕唾, 無臭, 並且面色淡黃,精神疲倦,不思飲食,腰酸腹墜,或下肢浮腫、便溏等。

【病機病理】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運化無能,聚濕下注,傷及任、帶二脈而致。

【治法】健脾益氣,升陽除濕。

【方劑】完帶湯,或用白扁豆20克,向日葵瓤25克,水煎服。

脾虛經閉

【症見】經閉,常兼見飲食不振,痞滿,大便不實等症。

【病機病理】多因脾胃虛弱,健運失職,複為飲食所傷,飲食日見減少,導致生化之源不足,無血下達沖任胞宮而致經閉。

【治法】補脾胃、養氣血。

脾虛多涎

【症見】神疲,面色萎黃,涎多清稀。

【病機病理】《證治準繩·幼科》:“小兒多涎,由脾氣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

【治法】補益脾氣

脾虛生風

【症見】以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氣微主證。

【病機病理】脾虛引動內風,多由吐瀉或藥、食損脾所致。《張氏醫通·諸風門》:“若體倦神昏不語,脈遲緩,四肢欠溫者,脾虛生風也。”

【治法】補脾祛風。

脾虛如球

【症見】目之上下眼胞腫脹,虛起如球,無赤痛,喜按。

【病機病理】因脾虛挾濕或氣血不足,虛火壅於氣分所致。眼部五輪理論:脾屬土曰肉輪,為上下胞瞼,脾在此指胞瞼。

【治法】以補脾益氣為主,輔以祛邪之藥。

脾虛生熱

【症見】面色萎黃,神疲倦怠,目之上下眼胞腫脹,舌淡苔黃膩,脈細數無力,煩渴不能多飲,皮屑增多,言語無力,小便短赤,耳鳴遺精。

【病機病理】因脾虛所至內濕停滯,久而生熱,無養氣血,水濕不化,陰虛陽盛。

【治法】以健脾益氣、養氣血為主,輔以清虛熱,滋腎陰。

脾虛證的宜忌食物

宜食食物:具有補脾益氣、醒脾開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秈米、鍋巴(焦鍋)、薏米、熟藕、粟子、山藥、扁豆、豇豆、牛肉、雞肉、兔肉、牛肚、豬肚、桂魚、葡萄、紅棗、胡蘿蔔、馬鈴薯、香菇等。

忌食食物:性質寒涼,易損傷脾氣的食品,如苦瓜、黃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莧菜、茭白、萵筍、金針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綠豆、豆腐、蓧麥等。

味厚滋膩,容易阻礙脾氣運化功能的食品,如鴨肉、豬肉、甲魚肉、牡蠣肉、牛奶、芝麻等。

利氣消積,容易耗傷脾氣的食品,如蕎麥;山楂、蘿蔔、香菜等。

食療

脾胃是人體納運食物及化生氣血最重要的臟腑,對脾胃病患者來說,食療亦不可缺少,但必須根據病人平素的體質和病情不同來選擇飲食,即所謂“辨證施食”,若平素脾胃虛寒的人,或寒證的胃痛、腹痛、泄瀉等,應多食性味辛熱的蔥、薑、韭、蒜、胡椒等,若脾胃虛弱的人,宜食用紅棗、山藥、扁豆、芡實、蓮子肉等。若胃熱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幹寒生津之品;若氣機阻滯的病人,宜多食蘿蔔、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調料,茲將與脾胃病有關者,擇要敘述。

並且面色淡黃,精神疲倦,不思飲食,腰酸腹墜,或下肢浮腫、便溏等。

【病機病理】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運化無能,聚濕下注,傷及任、帶二脈而致。

【治法】健脾益氣,升陽除濕。

【方劑】完帶湯,或用白扁豆20克,向日葵瓤25克,水煎服。

脾虛經閉

【症見】經閉,常兼見飲食不振,痞滿,大便不實等症。

【病機病理】多因脾胃虛弱,健運失職,複為飲食所傷,飲食日見減少,導致生化之源不足,無血下達沖任胞宮而致經閉。

【治法】補脾胃、養氣血。

脾虛多涎

【症見】神疲,面色萎黃,涎多清稀。

【病機病理】《證治準繩·幼科》:“小兒多涎,由脾氣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

【治法】補益脾氣

脾虛生風

【症見】以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氣微主證。

【病機病理】脾虛引動內風,多由吐瀉或藥、食損脾所致。《張氏醫通·諸風門》:“若體倦神昏不語,脈遲緩,四肢欠溫者,脾虛生風也。”

【治法】補脾祛風。

脾虛如球

【症見】目之上下眼胞腫脹,虛起如球,無赤痛,喜按。

【病機病理】因脾虛挾濕或氣血不足,虛火壅於氣分所致。眼部五輪理論:脾屬土曰肉輪,為上下胞瞼,脾在此指胞瞼。

【治法】以補脾益氣為主,輔以祛邪之藥。

脾虛生熱

【症見】面色萎黃,神疲倦怠,目之上下眼胞腫脹,舌淡苔黃膩,脈細數無力,煩渴不能多飲,皮屑增多,言語無力,小便短赤,耳鳴遺精。

【病機病理】因脾虛所至內濕停滯,久而生熱,無養氣血,水濕不化,陰虛陽盛。

【治法】以健脾益氣、養氣血為主,輔以清虛熱,滋腎陰。

脾虛證的宜忌食物

宜食食物:具有補脾益氣、醒脾開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秈米、鍋巴(焦鍋)、薏米、熟藕、粟子、山藥、扁豆、豇豆、牛肉、雞肉、兔肉、牛肚、豬肚、桂魚、葡萄、紅棗、胡蘿蔔、馬鈴薯、香菇等。

忌食食物:性質寒涼,易損傷脾氣的食品,如苦瓜、黃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莧菜、茭白、萵筍、金針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綠豆、豆腐、蓧麥等。

味厚滋膩,容易阻礙脾氣運化功能的食品,如鴨肉、豬肉、甲魚肉、牡蠣肉、牛奶、芝麻等。

利氣消積,容易耗傷脾氣的食品,如蕎麥;山楂、蘿蔔、香菜等。

食療

脾胃是人體納運食物及化生氣血最重要的臟腑,對脾胃病患者來說,食療亦不可缺少,但必須根據病人平素的體質和病情不同來選擇飲食,即所謂“辨證施食”,若平素脾胃虛寒的人,或寒證的胃痛、腹痛、泄瀉等,應多食性味辛熱的蔥、薑、韭、蒜、胡椒等,若脾胃虛弱的人,宜食用紅棗、山藥、扁豆、芡實、蓮子肉等。若胃熱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幹寒生津之品;若氣機阻滯的病人,宜多食蘿蔔、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調料,茲將與脾胃病有關者,擇要敘述。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