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藥膳食療>正文

飲食矛盾與營養保健

酸與堿:食物分為酸性與鹼性, 一般糧食類(大米、麵粉、玉米等)、肉類(豬、牛、羊等)、禽類(雞、鴨、鵝等)、水產類(魚、蝦、貝等)、蛋類、花生、核桃、糖類、用穀物釀制的酒等, 含磷、硫、氯等元素較多, 是酸性食物;而蔬菜、水果、牛奶、紅薯、土豆、海帶、豆類、香菇、黃瓜等, 含鉀、鈣、鈉、鎂等元素較多, 則屬鹼性食物。 酸性與鹼性食物分別會給人體血液和體液帶來酸性或鹼性傾向。 在健康狀態下, 人的體液一般呈弱鹼性, 如攝入太多酸性食物, 會影響營養吸收, 形成酸性體質, 易患疾病;過多進食鹼性食物會使人體液偏堿, 也不利身體健康。

日常膳食中應注意兩類食物的適量搭配, 力求酸堿平衡。

寒與熱:食物從中醫角度來說都可入藥, 且具寒、涼、溫、熱、平等性質。 因體質應以陰陽協調為好, 日常飲食應針對性多吃或少吃某些食物, 使陰陽相調和, 才是健康之本。 某些病患更應注意食物寒溫性。 適當忌口, 更有利疾病治療。 如溫性食物有雞肉、芋頭、南瓜、辣椒、生薑、大蒜、韭菜、糯米、柑桔、柿子、李子、石榴等, 羊肉、狗肉、胡椒、荔枝、鳳梨等則性熱助火;寒性食物有鴨肉、豬肉、海帶、田螺、竹筍、白菜、茄子、苦瓜、香蕉等;涼性食物則有黑豆、黃瓜、芥菜、梨子、桃果、柚子等;平性食物有雞蛋、食糖、番茄、紅薯、玉米、蓮藕、蘋果等。 要注意不同食物性質的合理搭配, 保持身體陰陽調和。 體質虛寒者不宜多吃溫熱性食物,

也應視氣候適當擇性偏食。

精與粗:現代人越來越食而偏精, 近年來出現粗食雜食熱。 精食通過加工已屬非天然食品, 並不利健康;但精食在加工中損失大量營養物質, 容易導致營養不平衡, 產生高生活水準下的營養不良。 因此, 要改變“食不厭精”的不良飲食習慣, 主食粗精搭配, 保證充足營養。

肥與瘦:過去, 人們愛吃肥肉以保證足夠脂肪。 生活好了, 人們又怕脂肪過多產生脂胖或膽固醇過多, 易患上腦血管疾病、冠心病、動脈硬化症等。 其實, 脂肪在人體能量代謝中起重要作用。 肥肉中含膽固醇為每百克107毫克, 遠低於蛋黃、蝦米、魚籽等, 但含有維生素A、D, 所以應肥瘦兼取。 特別是正在發育的青年人吃些肥肉更有益於生長。

人們普遍愛食用植物油, 更應適量進食肥肉, 使部分動物油發揮調節營養作用。

軟與硬:食物有軟硬之分, 飯也有幹稀之別。 幼兒應多吃硬食, 利於牙齒生長;老年人體質衰退多進食軟食以加快營養吸收。 腸胃病患者不可常食太硬太幹的食物, 會加重腸胃負擔, 誘使病情復發或加重。 年輕人常食硬食利於保持良好的咀嚼功能。 故生活中可多食軟性食物, 保證營養充分吸收。 最好軟硬相配而有所側重。

鹹與淡:鹽有助於維持人體正常血容量, 控制人體細胞內外水分的流通。 人體進食鹽分過少會影響健康, 但食鹽量過高已被證明與高血壓、心臟病的高發病率有聯繫。 目前人們的食鹽量普遍過高, 所以要適當控制食鹽量。

一般正常成年人每天攝入鹽的量應在5~6克之間, 相當於15~35克醬油的含鹽量。

甜與苦:常吃甜食能補氣血, 利於解除肌肉緊張, 還有解毒作用;但食甜過多會導致血糖升高和血液中膽固醇增加, 使身體虛胖。 青少年吃糖過多會影響營養吸收造成營養不良, 故每人每年有8千克糖足矣。 苦味食品多含氨基酸、維生素、生物鹼、甙類、苦味素、微量元素等, 具有抗菌消炎、解熱去暑、幫助消化、增進食欲、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等作用。 研究發現苦味食物具抗癌及降血糖作用, 適當多些“自找苦吃”, 能得到“苦口良心”的好處。

葷與素:葷者, 肉食也。 葷食過多給現代人帶來許多身體的不適和疾病, 如使膽固醇增多, 心血管疾病增加, 高血壓及肥胖症高發等,

由此人們特別是國外開始興起“吃素”。 確實, 葷食過多給健康帶來消極影響, 多吃素食會促進酸堿平衡, 預防心血管疾病及避免肥胖, 還能養顏美容, 但長期素食也是弊多利少。 素食者會使蛋白質得不到充分供給, 人體某些消化功能逐漸衰退, 引起物質交換失調, 導致記憶力下降、精神萎靡、反應遲鈍, 長期蛋白質不足還是消化道腫瘤和胃癌的重要致病原因。 建議每週一素食或一日葷一日素的飲食方式。

快與慢:社會節奏加快, “速食”應運而生, 大受青睞, 但速食也存在不少問題, 化學添加劑較多, 營養不全面, 衛生條件較差, 有違傳統飲食文化及飲食習慣。 國外目前已在興起“慢餐”運動, 以保護歷史形成的飲食文化為己任, 推薦豐富多彩的傳統烹調方式,提倡進餐時細嚼慢嚥,以幫助消化,保護胃、胰、膽等器官不受強烈刺激,降低餐後高血糖。

饑與飽:人餓了要進食。現代人生活優越,有人以享口福為首選,大吃大喝引來身體諸多疾病。那麼,人應該吃飽一些還是饑餓一些好呢?《內經》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飲食有節”是“度百歲乃去”的重要條件之一。孫思邈說:“不欲極饑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現代人科學飲食觀應是“凡食之道,無饑無飽”,即不可經常餓極也不可時常飽極。長期饑餓會使人體肝臟解毒能力降低,而短時間內大量攝入高蛋白食物會超過肝、腎處理氨的能力,產生氨中毒,毒害中樞神經,故最好能做到早餐好、中餐飽、晚餐少,饑飽有度。有關醫學研究還表明,人饑一餐或一日還可使人體處於空虛狀態利於排除體內的廢物雜質,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和改善身體代謝狀況。

推薦豐富多彩的傳統烹調方式,提倡進餐時細嚼慢嚥,以幫助消化,保護胃、胰、膽等器官不受強烈刺激,降低餐後高血糖。

饑與飽:人餓了要進食。現代人生活優越,有人以享口福為首選,大吃大喝引來身體諸多疾病。那麼,人應該吃飽一些還是饑餓一些好呢?《內經》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飲食有節”是“度百歲乃去”的重要條件之一。孫思邈說:“不欲極饑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現代人科學飲食觀應是“凡食之道,無饑無飽”,即不可經常餓極也不可時常飽極。長期饑餓會使人體肝臟解毒能力降低,而短時間內大量攝入高蛋白食物會超過肝、腎處理氨的能力,產生氨中毒,毒害中樞神經,故最好能做到早餐好、中餐飽、晚餐少,饑飽有度。有關醫學研究還表明,人饑一餐或一日還可使人體處於空虛狀態利於排除體內的廢物雜質,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和改善身體代謝狀況。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