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清暑益氣湯 名同功效異

暑熱證多在夏秋季發病, “暑”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外感因素, 但其本質離不開濕和熱, 故有“暑多挾濕”之說。 暑邪雖屬外感六淫之一, 但與其他邪氣襲人有一個重要區別, 就是暑邪直入氣分, 不形成表證。

暑熱襲人, 汗出傷津, 熱不去, 濕仍在, 津已傷, 且氣隨津脫, 這是暑邪傷人的常見病機。 病證中濕熱是因, 氣虛和津傷是果。 因此, 治療暑熱證, 當以清熱、化濕、益氣生津為主。

中醫藥名方用於防治中暑的方子很多, 其中流傳最廣的當屬清暑益氣湯。 然而, 以“清暑益氣湯”命名的方劑歷史上有兩個:一個出自金元名醫李東垣的《脾胃論》,

另一個則出自清代溫病學家王孟英的《溫熱經緯》。 二方雖然名字相同, 但藥物組成不同、功用及主治均不相同。

李氏清暑益氣湯

組方:由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加味而成, 主要藥物包括黃柏、黃芪、人參、炙甘草、麥冬、白術、橘皮、青皮、蒼術、葛根、澤瀉、升麻等。

解析:方中黃芪、人參、炙甘草、麥冬益氣生津, 白術、橘皮、青皮、蒼術、葛根、澤瀉、升麻除濕健脾, 主要用於治療脾胃素虛, 又感暑濕之證, 症見低熱頭痛, 口渴, 小便少而黃, 四肢困倦, 食欲不振, 胸悶身重, 自汗, 大便稀溏, 舌苔膩, 脈虛等。 若脾胃素虛, 夏季感受暑濕之邪而病者, 當用此方治療。

王氏清暑益氣湯

組方:由西洋參, 石斛, 麥冬, 黃連, 竹葉, 荷梗, 知母, 甘草, 粳米及西瓜翠衣組成,

王孟英用本方治“暑傷氣陰, 以清暑熱而益元氣, 無不應手而取效也”。

解析:長期以來, 治療濕熱都以清熱燥濕為基本大法, 黃連、黃芩等藥是當然之選。 但是, 治療外感濕溫, 此法則難於取效, 故溫病學派多選用清透滲利之品, 化濕、利濕與清涼透熱相合。

清利之品與苦寒之品的區別是很大的, 苦寒之品雖燥, 但寒助濕性, 易使濕熱變為寒濕, 使治療更為棘手;而使用清利之品, 則可通過通利小便等方法使濕有去路, 以利助清, 使熱隨濕去或使濕退熱孤, 故治療上更適合濕熱病邪的特點。

王氏清暑益氣湯

組方:中西瓜翠衣清暑滌熱, 生津利尿;西洋參、石斛、麥門冬、甘草、粳米益氣養陰生津;黃連、知母、竹葉、荷梗清暑泄熱, 主治暑熱仍盛,

氣津已傷, 症見身熱汗多, 心煩口渴, 小便短赤, 體倦少氣, 精神不振, 脈虛數等。 凡熱性病見熱邪未退, 而正氣已傷, 身熱而兼氣津兩傷者均可酌情應用。 若暑而挾濕, 則非其所宜。

中醫治病是辨證侯施治, 而不是單純的辨病治療, 常常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情況。

以清暑益氣湯為例, 李氏長於治脾, 主張升發脾氣;太陰濕土, 得陽始運, 李氏立方之義即本於此, 故凡暑濕偏盛, 脾氣虛弱者, 宜用李氏清暑益氣湯健脾燥濕。 而王氏則重視津液, 治療偏于養陰生津;陽明燥土, 得陰自安, 津液既奪, 則陽氣無根, 陰血不生, 惟使津液充足而氣血自複, 而暑熱偏盛, 胃津耗損者, 則宜用王氏清暑益氣湯養胃生津, 此即“同病異治”之理。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