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張琪從脾腎論治慢性腎病

臨床統計顯示, 約90%以上的慢性腎臟病患者皆呈現出脾腎虛衰的證候, 可見從脾腎入手, 是辨治此病的關鍵。

慢性腎臟病有陰虛和陽虛之別, 陰陽偏盛偏衰, 要根據舌診和脈診確定, 然後有針對性地調理其陰陽失調, 以達到陰陽的狀態, 則疾病自愈。

綜合來看, 慢性腎臟病屬於本虛標實, 純補純瀉皆不適宜, 治療必須針對病情緩急, 急則治標, 緩則標本兼顧。

從脾腎論治慢性腎臟病水腫

脾腎陽虛, 溫腎健脾

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症患者, 若脾腎陽虛無力溫運水濕, 水濕內停泛溢肌膚, 則見全身浮腫,

腰以下腫甚, 按之凹陷不易恢復, 或水腫反復發作, 伴精神萎靡, 面色晦暗, 畏寒肢冷, 腰痛, 脘腹脹滿, 小便少, 大便溏或溏而不爽, 舌體胖嫩滑潤, 舌質淡或邊緣、舌下有瘀斑, 脈沉細遲或沉澀。 治療宜溫腎健脾利水活血之劑, 方用加味真武湯。

濕熱中阻, 和中分消

慢性腎病濕熱阻於中焦, 則見周身水腫, 且以腹水為重, 症見腹部膨滿, 腹水明顯, 伴口幹納少, 胃脘脹滿, 噁心嘔吐, 五心煩熱, 大便秘, 小便不利, 舌體胖大, 舌質紅, 苔白厚膩, 脈弦滑或弦數。 方用東垣中滿分消丸衍化之和中消脹飲。

肺熱腎寒, 清肺健脾溫腎

腎病綜合征、糖尿病腎病等肺、脾、腎三髒寒熱交錯功能失調, 症見中度或輕度水腫, 形寒肢冷, 腰膝酸痛沉重, 下肢寒涼,

四肢困重, 頭昏沉, 口乾渴, 胸腔或胃脘灼熱, 小便不利, 大便不實, 舌紅, 苔燥, 脈沉。 辨證為肺熱、脾腎虛寒, 上熱下寒, 寒熱交錯, 這是臨床比較常見的證型, 方用花粉瞿麥湯清肺健脾溫腎。

從脾腎論治慢性腎臟病蛋白尿

脾胃虛弱, 升陽益胃

腎小球腎炎或腎病綜合征、糖尿病腎病等水腫消退後, 脾胃虛弱, 清陽不升, 濕邪留戀, 症見尿少, 大量蛋白尿, 血漿蛋白低, 伴面色萎黃, 體重倦怠, 飲食無味, 口苦而幹, 腸鳴便溏, 舌質淡, 苔薄黃, 脈弱。 方用升陽益胃東加減。

腎氣不固, 參芪地黃攝精

腎氣不足, 固攝失司, 精微外泄, 致腎小球腎炎蛋白尿、血尿日久不消失, 伴腰痛腰酸, 或遺精滑泄, 夜尿頻多, 尿清長, 頭暈耳鳴, 倦怠乏力, 舌質淡紅, 舌體胖,

脈沉或無力。 治以補腎固攝, 方用參芪地黃東加味。

從脾腎論治尿血

腎陰虛內熱, 補腎益氣清熱

慢性腎小球腎炎、過敏性紫癜性腎炎、IgA腎病症見尿血日久不愈, 兼見腰痛, 腰膝酸軟, 手足心熱, 神疲乏力, 氣短心悸, 頭暈耳鳴, 小便黃赤, 舌紅少苔, 脈細數或沉數, 為腎陰虧耗, 相火妄動, 血不安謐而下溢為主, 同時兼有氣虛失於固攝。 方用知柏地黃東加黨參、黃芪等補腎益氣清熱, 涼血止血。

腎虛熱瘀, 滋陰收斂止血

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盂腎炎、過敏性紫癜性腎炎病久耗傷腎陰, 同時兼夾內熱瘀滯, 以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為主要症狀, 伴尿澀痛時作時止, 頭昏腰酸, 五心煩熱, 倦怠乏力, 舌紅苔白少津, 脈細數。 治宜滋腎陰收斂固脫,

輔以清熱化滯加味理血湯, 補虛、育陰、固脫、清熱、化瘀同用。

腎陰虛氣虛, 補腎益氣固攝

慢性腎小球腎炎、IgA腎病病程日久, 血尿頑固, 反復不愈者, 症見全身乏力, 體倦氣弱, 或久立血尿增多, 勞累後加重, 或伴心悸、氣短, 舌淡潤, 脈沉弱或沉細無力, 此為氣虛血失統攝不固, 方用固沖湯化裁組成益氣補腎固攝合劑。

從脾腎論治慢性腎衰竭

慢性腎衰竭由多種慢性腎臟疾病日久發展而來, 其病機特點是以虛為主, 虛實夾雜;病機核心是脾腎兩虛為本, 濕濁瘀血內停為標;脾腎兩虛貫穿其始終。

該病補脾腎泄濕濁解毒活血為基本治療大法, 根據不同階段正虛邪實的輕重不同, 採用扶正與祛邪同治的方法。 其中, 脾虛生濕, 當化濕醒脾,

方用平胃化濕湯。 濕熱蘊脾, 當清熱化濕, 若脾胃不和, 濕熱中阻, 清濁混淆者, 方用中滿分消飲;若兼傷陰者, 方用加味甘露飲。 若脾胃虛弱, 則當健脾和中, 可用歸芍六君湯健脾養血和中。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