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二二) 客邪外侵。 頭脹。 當用辛散。 (寒邪客肺)
蘇梗 杏仁 桔梗 桑皮 橘紅 連翹
某 寒熱。 頭痛脘悶。
淡豆豉 嫩蘇梗 杏仁 桔梗 濃樸 枳殼
某(五二) 複受寒邪。 背寒。 頭痛。 鼻塞。 (風寒傷衛) 桂枝東加杏仁。
某(十九) 時邪外襲。 衛痹發熱。 頭痛。 先散表邪。 (寒邪兼濕)
淡豆豉 蘇梗 杏仁 濃樸 木防己 茯苓皮
楊(四二) 太陽脈行。 由背抵腰。 外來風寒。 先傷陽經。 雲霧自下及上。 經氣逆而病發。 致嘔痰涎頭痛。
小溲數行病解。 膀胱氣通。 斯逆者轉順矣。 當通太陽之裡。 用五苓散。 倘外感病發再議。 (寒客太陽膀胱經氣逆)
某(二八) 勞傷陽氣。 形寒身熱。 頭疼脘悶。
杏仁(三錢) 川桂枝(八分) 生薑(一錢) 濃朴(一錢) 廣皮(一錢) 茯苓皮(三錢)
傷寒症。 仲景立法於前。 諸賢注釋於後。 先生雖天資穎敏。 若擬其治法。 恐亦不能出仲景範圍。 其所以異于庸醫者。 在乎能辨症耳。 不以冬溫春溫風溫溫熱濕溫伏暑內傷勞倦瘟疫等症。 誤認為傷寒。 其治溫熱暑濕諸症。 專辨邪之在衛在營。 或傷氣分。 或傷血分。 更專究三焦。 故能述前人溫邪忌汗。 濕家忌汗。 當用手經之方。 不必用足經之藥等明訓。 垂示後人。 此乃先生獨擅見長之處也。 若夫傷寒之書。 自成無己注解以後。 凡注疏者不啻數百家。 其尤著者。 如嘉言三書。 景嶽書。 傷寒三注四注等篇。 近有柯韻伯來蘇集。 傷寒論翼方翼。 王晉三古方選注中所解一百十三方。
傷寒一症。 內
經雲。 熱病者。 皆傷寒之類也。 又曰。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 先夏至日者為病溫。 後夏至日者為病暑。 又曰。 冬傷於寒。 春必病溫。 其症有六經相傳。 並病合病。 兩感直中。 難經又言傷寒有五。 有中風。 有傷寒。 有濕溫。 有熱病。 有溫病。 其所苦各不同。 再加以六淫之邪。 有隨時互相兼感而發之病。 且其一切現症。 則又皆有頭痛發熱。 或有汗無汗。 或惡風惡寒。 不食倦臥煩渴等。 則又大略相同。 故其症愈多。 其理愈晦。 毋怪乎醫者臨症時。 不能灼然分辨。 即其所讀之書。 前人亦並無至當不易之論。
徐評 此即俗名著寒之症。 偶爾受寒之小疾。 不入經絡之病也。 何必牽引傷寒大症。 發諸議論。 及細閱此編。 竟無治傷寒一門。 即此數方為傷寒之法。 不禁失笑。 夫醫者之學問。 全在明傷寒之理。 則萬病皆通。 故仲景之書只有二種。 傷寒論治傷寒之法也。 金匱治雜症之法也。 而金匱之方。 則又半從傷寒論中來。 則傷寒乃病中之第一症。 而學醫者之第一功夫也。 今此編獨闕此一門。 則平日所習何書。 所治何病耶。 此老數十年醫道大行。 豈無數千百大症經手。 乃竟只錄此數方以了局。 此非此老之過。 乃編書之人胸中茫無定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