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芍藥甘草湯活用治痛證

芍藥甘草湯出自《傷寒論》太陽病篇的29、30條, 主治誤汗後傷及陰血而出現的腳攣急不伸之證, 藥物組成為白芍藥、炙甘草各四兩。 方中白芍酸苦入厥陰, 斂陰和營, 《本經》謂其:“主邪氣腹痛, 除血痹, 破堅積寒熱, 疝瘕, 止痛, 利小便, 益氣”;炙甘草甘平入太陰, 補脾生津, 《本經》謂其:“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 堅筋骨, 長肌肉, 倍力, 金創, 解毒”, 二者相伍, 酸甘化陰, 益氣和血, 養血通痹, 緩急止痛, 證治要點在於調和肝脾。 本方雖簡, 但如果辨證準確, 隨證化裁, 臨證活用, 可治多種痙攣性疼痛, 對橫紋肌的攣急有鎮靜解痙的作用, 對平滑肌臟器痙攣,

如胃腸、膽囊、輸尿管、子宮、膀胱及血管痙攣等, 均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現舉驗案2則。

驗案一:痹證

王某, 女, 70歲。 頸背部疼痛半月餘。 2009年7月3日初診。 半月前, 患者晨起時感到左側頸部肌肉疼痛, 當時認為是落枕, 貼止痛膏無效, 疼痛逐漸發展至背部, 逐日加重, 不能轉側, 不能伸臂, 夜間疼痛尤重。 曾去市某醫院未查出器質性病變, 按軟組織損傷治療, 服不少藥物, 頸痛稍輕, 背痛無改善, 非常痛苦。

診見:頸部疼痛強硬不適, 背痛較重, 左側尤甚, 痛重時心煩、焦慮, 不時出虛汗, 無口苦咽幹, 納差, 睡眠差, 大便幹, 2日一行, 小便調, 舌質暗, 舌苔薄黃, 脈細澀。 四診合參, 辨證為太陽、太陰、陽明合病, 津血虧虛, 經輸不利挾瘀。 治宜柔筋緩急, 升津疏經,

方擬芍藥甘草東加味:白芍、炙甘草各45g, 葛根30g, 3服。 日1服, 水煎分2次服。

二診:藥後疼痛明顯減輕, 伸臂也不太痛了, 訴頸痛甚時連及頭部也痛。 上方加川芎30g。 患者繼服4服, 諸症消失。

按:該案患者既有太陽經輸不利, 又有太陰津血虧虛, 還有陽明微熱之侯, 其頸背部疼痛異常, 顯系津傷血虛, 筋脈失養所致, 故以較大劑量之芍藥甘草湯酸甘化陰, 柔筋緩急止痛。 葛根有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行之功, 《本經》謂其“主……諸痹, 起陰氣”, 加之以升陽生津解肌, 加強緩解經脈拘急之力。 方雖小, 但方證相應, 療效明顯。 二診加川芎意在加強活血行氣通痹止痛之力, 《本經》謂川芎“主中風入腦, 頭痛, 寒痹, 筋攣緩急。 ”能上行頭巔, 下達血海, 外徹皮毛, 旁通四肢,

為血中之氣藥, 以活血、行氣、祛風為功, 以通為用, 所治之證, 總以疼痛為主, 不論寒、熱、氣滯血瘀, 血虛挾瘀所致之疼痛, 用之皆可加強療效。

驗案二:腰痛

胡某, 女, 23歲。 右側腰部劇痛3天。 2009年11月20日初診。 患者懷孕8個月, 因胎位不正, 久行膝胸臥位操效果不好而情志鬱悶, 3天前晨起做操, 膝剛著床趴下時, 突感右側腰部疼痛, 並逐漸加劇, 痛重時噁心嘔吐。 在某鄉衛生院做彩超示:右側腎盂積水, 予以輸液治療無效, 求治。

診見:痛苦病容, 陣發性右側腰部劇痛, 口幹不苦, 心煩, 納差, 眠差, 二便可, 舌質淡嫩, 舌苔黃膩水滑, 脈弦細滑。 四診合參, 辨證為太陰、厥陰合病, 肝脾失調, 血虛水盛。 方擬芍藥甘草東加味:白芍、炙甘草、茯苓各30g, 白術18g。 2服, 日1服, 水煎分2次服。

二診:藥後腰痛程度減輕, 噁心嘔吐消失, 仍日痛多次。 上方將白芍、炙甘草各加至45g, 服後症狀逐日減輕, 又服6服, 諸症消失。

按:該案患者因懷孕而陰血不足, 水飲內盛, 飲阻氣機, 又加之情志拂郁不舒, 氣機鬱結, 諸因致使氣血阻滯腰部經脈, 筋脈失濡, 攣急疼痛, 因患者為孕婦, 如不儘快止痛, 久則易傷胎氣, 所以, 當務之急是柔筋緩急, 解痙止痛。 故以大劑芍藥甘草湯養血斂陰, 補中緩急。 加茯苓以健脾和中, 利水滲濕, “伐腎邪”(《本草綱目》引《別錄》)。 加白術以補脾益氣, “主風寒濕痹……痙”(《本經》), “利腰臍間血, 益津液”(《本草綱目》引《別錄》), 方證、藥症相應, 投之即效。 二診加重白芍、炙甘草之量, 主要在於加強其養血柔肝, 緩急止痛之功。

體會

筆者辨治急性痛證時,

常據證以芍藥甘草湯化裁, 但筆者體會, 芍藥甘草湯中芍藥、炙甘草二者的藥量, 須照原方所定之1:1的比例配伍方可療效明顯。 按此比例, 炙甘草的用量較大, 能起到儘快止痛的效應, 且無任何不良反應。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