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下停有水氣可作幹嘔咳喘, 然水氣仍屬無形不至於痞硬也。 乃至傷寒或因汗吐下傷其中焦正氣, 致沖氣肝氣皆因中氣虛損而上幹, 迫搏於心下作痞硬, 且其外呼之氣必噫而後出者, 則非小青龍湯所能治矣, 而必須治以旋複花代赭石湯。
《傷寒論》原文︰傷寒發汗, 若吐若下解後, 心下痞硬, 噫氣不除者, 旋複代赭石湯主之。
【旋複代赫石湯方】旋複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薑五兩切, 代赭石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 以水一鬥煮取六升, 去滓再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人之胃氣, 其最重之責任在傳送飲食,
赭石最善平肝、降胃、鎮沖, 在此方中當得健將, 而只用一兩, 折為今之三錢, 三分之則一劑中只有一錢,
旋複花, 《神農本草經》謂其味鹹, 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 為其味鹹, 有似樸硝, 故有軟堅下行之功, 是以有以上種種之功效。 敝邑(鹽山)武帝台汙所產旋複花, 其味咸而且辛, 用以平肝、降胃、開痰、利氣誠有殊效。
王姓童子, 十二三歲, 於晨起忽左半身手足不遂, 知其為痰瘀經絡, 致氣血不能流通也。 時蓄有自製半夏若干, 及所采武帝台旋複花若干, 先與以自製半夏, 俾為末徐徐服之, 服盡六兩病癒弱半, 繼與以武帝台旋複花, 俾其每用二錢半, 煎湯服之, 日兩次, 旬日全愈。 蓋因其味咸而兼辛, 則其利痰開瘀之力當益大, 是以用之有捷效也。 夫咸而兼辛之旋複花, 原為罕有之佳品, 至其味微鹹而不甚苦者, 藥局中容或有之, 用之亦可奏效。 若並此種旋複花亦無之, 用此方時, 宜將方中旋複花減半, 多加赭石數錢, 如此變通其方亦權可奏效也。
或問︰人之呼吸惟在肺中, 旋複代赭石湯證, 其痞硬在於心下, 何以妨礙呼吸至噫氣不除乎?答曰︰肺者發動呼吸之機關也,
【來源】鹽山·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