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瀉利藥之茯苓

茯苓淡滲利濕, 能利尿消水, 屬瀉利藥。 凡五臟六腑身體各部出現水濕停留的證候, 皆可用茯苓治療。 例如配黨參、白術, 半夏, 陳皮, 豬苓、澤瀉、桑皮、冬瓜皮等, 可治脾虛濕停而全身浮腫, 配黨參、白術、杌實、橘皮、生薑(外台茯苓飲), 可治胃和胸部有停痰宿水而致滿悶不食, 配瓜蔞、川椒曰、桑皮、蘇子、桂枝、豬苓、澤瀉、白蒺藜等, 可治胸脅部停水(懸飲)。

茯苓味甘益脾, 能助脾運化水濕而達到健脾的作用。 例如配黨參、白術、豬苓、澤瀉、藿香、車前子、炒芡實, 伏龍旰等, 可治脾虛濕盛引起的水瀉。 配黨參、白術、甘草, 可治脾虛6等證。

用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 白術、甘草)加炒白芍, 木吞、吳萸、肉豆蔻等, 治療腸功能紊亂(出觀脾虛、巾焦水濕不化而致消化不良、大便不整者), 能取得一些療效。 茯苓有寧心安神作用可治失眠健忘。 主用於心脾兩虛、心神不寧、失眠健忘之證。 常配合當歸、白術、柏子仁, 遠志、棗仁、朱砂(二、三分沖服)等同用。

豬苓利水之力大於茯苓, 但無補益之性, 多用於祛邪, 不用於補正。 茯苓淡滲利濕, 益脾寧心, 兼有補益之性。 祛邪、扶正均可使用, 多用於補益劑中。

茯苓一般指白茯苷而言。 其色淡紅者, 稱赤茯苓, 偏於清熱利濕, 抱松極而生者, 稱茯神, 偏于寧心安神:茯神中之松根稱茯神木, 偏于舒筋止攣, 茯苓外面的皮質部分稱茯苓皮, 偏于利水消腫。

茯神木可治心掣痛、神驚, 健忘, 並可平旰祛風, 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時, 在寬胸, 通陽, 活血、開竅劑中, 加入茯神木五錢至一兩, 有時可收到止痛的效果。

用量一般為三, 四錢。 茯苓皮可用五錢至一兩, 茯神木可用五錢到一兩。

陰虛津液枯乏者不宜用, 滑精者亦須慎用。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