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骨科>正文

泄濁化瘀治痛風

近年來, 痛風患病率不斷上升, 且趨向年輕化。 痛風病因複雜, 中醫對其機理有了進一步認識, 認為其不同于普通的風濕痹症, 而是與濁瘀膠結密切相關。 對此病, 中醫也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 泄濁化瘀、調益脾腎是關鍵。

痛風屬於中醫“痹證”的範疇, 本病一般呈間歇性發作, 急性發作時多出現關節劇烈紅腫熱痛, 夜間加劇, 70%以上的患者首發關節為足蹠趾關節, 其次累及踝、膝、指、腕、肘等關節, 且有結節形成, 甚或潰流脂液。 患者常因疼痛難忍來就醫, 急性緩解後, 即轉為慢性期, 雖關節紅腫消失, 但仍疼痛或劇痛。

本病病因複雜多樣, 如脾失健運、腎失氣化等原因造成體內水濕積聚, 濁毒內蘊, 流於關節, 阻於筋脈;或過食肥甘酒醇, 滋生濕熱痰濁, 流注關節筋骨, 痰阻脈絡;或過度勞累或風邪誘觸, 致使濁毒凝聚, 氣血瘀滯, 運行不暢, 以致關節、肌肉疼痛、腫脹、屈伸不利而形成痹證。 國醫大師朱良春將其命名為“濁瘀痹”。 若病情日久或反復發作, 多有瘀血阻滯經脈、氣血虧虛的表現, 若正虛邪實, 痰瘀交阻, 深入筋骨, 病情加重, 則見關節僵硬變形;若痰濁凝結局部, 則有痛風石形成。

本病好發於形體豐腴之痰濕之人, 並有嗜酒、喜啖之好, 導致臟腑功能失調, 升清降濁無權, 因痰濕滯阻於血脈之中, 難以泄化, 與血相結而為濁瘀, 滯留於經脈,

則骨節腫痛, 結節畸形。 故治宜益氣溫陽、泄化濁瘀為大法, 審證加減, 待氣血調和、氣化正常、分清泌濁之功能恢復, 濁瘀即可逐漸泄化, 而血尿酸亦將隨之下降。 自擬利濕泄濁散瘀東加減治療痛風病, 短期效果明顯, 長期療效鞏固。

方藥組成:茯苓 30 克, 桂枝 15 克, 蒼術 15 克, 薏苡仁 30 克, 土茯苓 30 克, 萆薢 15 克, 羌活 15 克, 獨活 15 克, 防己 15 克, 黃柏 10 克, 桃仁 15 克, 紅花 10 克, 半夏 15 克, 陳皮 15克, 生薑 3 片為引。

服用方法:上藥浸泡 2 小時, 武火煮開, 文火再煮 30 分鐘, 取汁;加水再煎 25~30 分鐘, 取二汁, 混勻, 分 2 次早晚溫服。 藥渣溫浴患處。

功用:健脾益氣, 溫陽化濕, 泄濁散瘀。

痛風以其疼痛陣作、來去如風的臨床特點而得名, 病理基礎為脾胃虛弱, 濕濁瘀阻。 急性期多因外寒內濕相搏, 閉阻關節經絡肌膚而發病;寒濕閉阻關節經絡則見關節劇烈疼痛;午夜陰寒最盛,

故疼痛多於午夜突然發生或加重;濕濁之邪侵入關節肌膚則關節腫脹;濕性重著下行, 故受累關節以下肢蹠踝為多見。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