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國強認為,
手足少陽之經脈,
皆循於咽或頸部,
而與足少陽互有經脈聯絡的足厥陰肝經,
亦循於咽喉附近,
以上經脈又循於胸腹之中,
故肝膽氣結,
則少陽經脈亦易因之鬱滯,
上可沖逆咽喉,
致咽喉腫痛不利,
下可克伐脾土,
致脾胃運化失常,
清濁反作,
出現泄瀉等證。
而外邪侵襲,
痰熱搏結咽喉,
亦可致少陽經氣不利,
出現咽喉腫痛、咳嗽胸脅滿痛等症。
又脾胃素弱者,
以其運化乏力,
易令氣滯濕阻於中;或因肝膽疏泄不及,
厥陰少陽經氣鬱滯,
而成木邪犯土之證。
其在咽胸者,
是上焦痰熱,
兼少陽經氣不利;其在胸腹者,
是中焦痰熱,
兼少陽經氣不利。
無論病在咽、在胸或在腹,
只要有痰熱,
兼少陽經氣不利者,
皆可用
柴胡溫膽湯化裁治之。
柴胡溫膽湯乃小柴胡湯、
溫膽湯合方加減而成。
梅國強所用之基本藥物為柴胡、黃芩、法夏、陳皮、茯苓、竹茹、枳實。
因其少陽樞機不利,
膽火內鬱,
更兼濕熱阻滯,
故常去人參、甘草、大棗。
合方以後,
其功效不僅是二者之疊加,
而且使用更為靈活,
適應證更為廣泛。
某男,
33歲。
因大便稀溏、咽痛反復發作4年多,
於2008年12月21日就診。
訴4年多來凡食生冷,
飲啤酒、飲料等必瀉稀水便,
且稍微飲食不慎,
或氣候變異則咽喉腫痛。
日前咽痛再發,
經抗生素治療稍微減輕,
目前仍疼痛,
聲嘶,
咳嗽黃痰,
大便日行4~5次,
排便不爽,
咽後壁充血,
舌苔白而略厚,
脈緩。
梅國強認為,
患者正值盛年,
體質不虛,
但因工作壓力大,
易致肝膽氣郁,
少陽經氣不利。
泄瀉而排便不爽,
是木鬱乘土也。
咽喉腫痛、痰黃、苔白厚,
皆痰熱鬱結也。
故中醫診斷:1.泄瀉(邪郁少陽);2.慢喉痹(邪郁少陽)。
西醫診斷:1.腸易激綜合征;2.慢性咽炎。
治以和解樞機,
清利咽喉,
清熱化濕,
以柴胡溫膽東加減:柴胡10克,
黃芩20克,
法夏10克,
陳皮10克,
茯苓30克,
竹茹10克,
枳實20克,
萊菔子10克,
廣木香10克,
砂仁10克,
黃蓮10克,
肉豆蔻10克,
射干10克,
馬勃10克,
半枝蓮30克,
青蒿20克,
滑石10克。
7劑,
水煎服。
2009年1月16日複診,
因梅國強出差,
轉診于筆者。
自訴服藥後,
大便成形,
消化功能明顯好轉。
刻下咽喉幹癢不痛,
咽後壁充血,
無鼻塞,
不咳,
不發熱,
飲食正常,
大便稀,
日3~4次,
小便調,
舌質紅,
舌苔薄白,
寸脈緩,
關尺弱。
筆者遂以自擬清利咽喉驗方與之:葛根30克,
連翹15克,
金銀花15克,
黃芩15克,
桔梗10克,
山藥30克,
法夏15克,
薄荷10克,
熟地黃15克,
梔子10克,
射干10克,
玄參15克,
甘草6克。
5劑,
水煎服。
藥盡病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