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體會麻黃附子細辛湯方證特徵

麻黃附子細辛湯可以溫陽散寒, 助陽解表, 是治療太陽少陰同病的方劑, 在《傷寒論》原文中主治“少陰病, 始得之, 反發熱, 脈沉”, 其中“脈微細, 但欲寐”為典型的少陰病特徵。 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分析本方證時說:“此外感之寒涼, 由太陽直透少陰, 乃太陽與少陰合病也。 為少陰與太陽合病, 是以少陰已為寒涼所傷, 而外表縱有發熱之時, 然此非外表之壯熱, 乃惡寒中之發熱耳。 是以其脈不浮而沉。 蓋少陰之脈微細, 微細原近於沉也。 故用附子以解裡寒, 用麻黃以解外寒, 而複佐以辛溫香竄之細辛, 既能助附子以解裡寒,

更能助麻黃以解外寒, 俾其自太陽透入之寒, 仍由太陽作汗而解, 此麻黃附子細辛湯之妙用也。 ”吉益東洞在所著《類聚方》中本方條目下注解說:“不可無惡寒之證。 ”由此可見, 脈微細、但欲寐、惡寒、發熱、脈沉是本方方證識別的關鍵。 筆者臨床應用本方辨證治療, 取得了良好效果。

李某某, 女, 52歲。 2009年6月24日初診。

心慌時作10餘年, 咳嗽2年。 患者10年前開始出現心慌不適, 心率由50餘次/分鐘逐漸減至37次/分鐘, 西醫診斷為竇性心動過緩、支氣管炎。 曾服益氣養陰、補腎溫陽藥效果不明顯。 刻下症見:易心慌, 每於心率低於40次/分鐘加重, 嚴重時悸動感上沖咽喉, 運動出汗後好轉, 胸悶, 無胸痛;下蹲起立眼前發黑, 眼皮沉重;油煙刺激後乾咳;易牙齦腫痛,

嚴重時同側顏面腫脹伴嚴重頭痛, 牙齦色淡白;納差, 易噁心;困倦思睡, 入睡困難, 夜間易憋醒;二便正常;舌質紅, 少苔, 滿舌裂紋, 脈緩。 中醫診斷為心悸、咳嗽, 證屬心陽不振, 肺失宣肅。 治以益氣溫陽養心, 肅肺止咳, 擬麻黃附子細辛湯、保元湯、桂枝加桂湯、六味小柴胡東加減。 處方一:柴胡12克, 黃芩10克, 制半夏10克, 生甘草6克, 乾薑6克, 五味子6克, 3劑, 水煎服, 日1劑;處方二:生麻黃6克, 熟附片20克, 細辛6克, 桂枝10克, 肉桂5克, 白芍10克, 黨參20克, 黃芪20克, 炙甘草10克, 大棗20克, 7劑, 水煎服, 日1劑。 囑咐患者先服處方一3劑, 咳止後再服處方二。

2009年7月5日二診:患者服處方一3劑後咳嗽即止, 後服處方二至第3劑藥後牙齦腫痛加重, 但不伴頭痛;心率達50次/分鐘, 自覺較為舒適;血壓平穩,

無口幹口渴, 入睡較前容易;舌紅有裂紋, 脈轉數。 擬原方再進。

患者堅持服藥, 心慌、牙痛、頭痛再未發作。 服藥2月餘停藥, 目前病情一直穩定, 心率50次/分鐘, 無特殊不適主訴, 仍在進一步隨訪中。

按:患者初診時訴說“困倦思睡, 但又入睡困難”, 這是麻黃附子細辛湯方證的經典重現, 和少陰病提綱條文所不同的是, 該患者脈象緩而不沉細微弱, 可能與心腎陽氣尚未虛弱到一定程度有關, 根據方證對應“有是證用是方”的治療原則, 考慮麻黃附子細辛湯也在情理之中。 心慌並伴有上沖至咽喉, 類似于《金匱要略》中“奔豚病, 從少腹起, 上沖咽喉, 發作欲死, 複還止”, 故予桂枝加桂湯降逆平沖, 且患者無齒衄, 牙齦無紅腫, 提示體內蘊熱不明顯,

故用桂枝、肉桂。 值得注意的是, 使用大辛大熱的姜、桂、附、辛並未加重陰傷, 患者依然舌質紅, 少苔, 滿舌裂紋, 提示可能是先天所致。 保元湯出自《博愛心鑒》, 由人參、黃芪、甘草、肉桂組成, 具有補益心氣之功, 常用于治療心陽不振導致的心動過緩;《藥征》謂人參主治“心下痞堅、痞硬、支結也, 旁治不食、嘔吐、喜唾、心痛、腹痛、煩悸”, 該患者胃口差, 不思飲食, 容易噁心嘔吐, 為人參藥證所主治;六味小柴胡湯, 即小柴胡去人參、大棗、生薑, 加五味子、乾薑方, 筆者常取其治療少陽太陰同病的咳嗽, 患者容易出現刺激性乾咳, 胃口差, 類似於《傷寒論》中小柴胡湯證兼見的咳嗽, 故取其止咳。

患者服處方一後能夠迅速止咳, 說明方證合拍。

但當患者服用處方二之後出現牙齦腫痛加重, 筆者曾考慮與桂枝等溫熱藥動血有關, 但通過長期觀察發現患者藥後再未出現牙痛、頭痛, 這提示可能與心腎陽虛, 陽氣上浮有關, 故用溫熱藥之後反見好轉。 方中麻黃一旦使用不當, 則容易出現心悸、胸痛、失眠、氣促、血壓升高等不良反應, 故業內對於麻黃運用十分謹慎, 但筆者認為只要患者具備運用麻黃的指征, 且藥後無心慌失眠, 一般都不會出現類似不良反應。 該患者藥後血壓平穩、睡眠好轉, 提示藥證對應。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