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太極拳推手 做這運動讓你身手敏捷

推手具有實戰意義, 也是很多習拳者追求的目標。 練習太極拳的好處就是能強身健體, 學習推手是為了競技的提高和防身, 太極拳教學中對推手的學習有詳細的步驟和方法, 下面我們先學習一下太極拳推手的具體方法。

目錄

1、太極拳推手 2、太極拳推手教學

3、太極拳推手實戰 4、太極拳推手的誤區和學習要領

5、太極拳推手的特點和發勁技巧 6、太極拳推手中聽勁的技巧

7、太極拳推手學習的基本意義 8、太極拳推手與走架的關係

太極拳推手

太極拳是武術的一種拳法, 其含有技擊及實戰意義。 而推手是太極拳中最突出的拳法,

也是學習太極拳檢驗階段。

簡介

推手時, 雙方必須保持手臂沾連不脫, 在相互粘隨的運轉中使用方法, 致使對方動搖或失去重心。 以不丟不頂, 以靜制動, 避實就虛, 以巧制勝為運動。 特點講究“後發先至”、“先化後發”。

主要方法有掤、捋、擠、按的四正推手和訓練采、挒、肘、靠的四隅推手等, 除個別情況下允許用手或腿鎖拿對方關節外, 一般不准用擒拿。 摔跤、打擊等方法。 其運動形式表現為靜中有動, 動中有靜。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是一動無不動, 是一項全身運動, 在練習中對內臟有按摩作用, 這就是太極拳與劇烈運動不同之處。

運用太極拳的勁力、技法, 遵循太極拳的原則如“以靜動”“以柔克剛”進行的運動。

在起過程中綜合運用太極拳的各種身法、步法和招式, 是太極拳體系中訓練技擊能力和勁力感悟性的重要手段。

現代武術比賽中設立了太極推手專案, 分級別進行, 並對場地、服裝、參賽年齡、局數等作出了相應的規定。 太極拳推手大致為三大流派, 一是陳式太極拳推手, 主要有管腳、拿關節。

二是楊式太極拳推手, 主要是掤勁大, 以發勁為主;三是吳式太極拳推手, 主要是柔化為主。 站樁站樁是武術的一個重要訓練方法, 形意拳有三體式, 少林拳有馬步樁, 太極拳有無極樁等, 這些站樁練習, 不僅對於技擊有作用, 對強身健體效果尤其明顯。

學習太極拳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練習太極拳貴在堅持, 長期堅持練習你會發現,

練的不僅是門武術, 更是一門學問。

許多拳家強調, 練拳先練站樁, 拳諺說“練拳無樁步, 房屋無立樁”。 通過站樁鍛煉, 一是訓練心境, 讓心態平和, 還可以提高對環境的敏感性, 增強抵抗力。 另外, 可以增強肢體特別是下肢的力量, 逐漸消除浮力, 使沉力重生, 周身氣血順暢, 內外一體。

經常站樁的人會有感覺, 就是越站覺得身體越輕, 身體實了, 感覺輕了, 這是站樁的一個特點。 所以練太極拳應該配合練習一下站樁。

太極“8”字圈

太極拳在搶勢時, 是在舍己從人、觸點成圓的原則下, 作與對方相同方向加力, 加速的圓弧運動, 但在回轉借力合力時, 要靠s線銜接, 所以雙腳8圈, 腰胯8字圈, 雙手肘組成的8字圈的基本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明白s線銜接8字圈,

再採取相應的訓練方法如靠牆豎8字與橫8字的訓練, 就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練好時,支撐腿之腳後跟分成一個小太極圖左旋右轉走8字圈, 舍己從人、觸點成圓同方向加力, 加速走8字圈時, 對手如被吸入黑洞, 如臨深淵般恐怖, 而摔打擒拿任由我了。

具體練法

首先將勁松坐至後腳跟, 利用後腳跟的反向支撐傳導力, 催動腰胯做水平面外8字園運動的前半部, 運動中倒換重心至前腳跟, 利用前腳跟的反向支撐傳導力, 催動腰胯做水平面外8字園運動的後半部。

這樣在前後腳跟的登踩中轉換重心作磨動腰胯的8字園運動。 視腰胯如磨盤, 以兩腳跟為動力, 作8字園運動。 即下腰胯如磨盤的功夫。 , 所謂起於跟, 主宰於腰胯,

形於手指。

但以上的磨動腰胯的8字園運動只是腰胯外圈園運動, 屬初級功夫, 進一步練松腹股溝的腰胯內圈功夫, 屬中級功夫。 楊式太極練的就是外圈與內圈的技巧。

注意1

下腰胯即松腰胯於腳跟。 松得越好, 反彈力越大。 高明拳師交手時是把人松出去, 而不是把人打出去。 為什麼要松坐至腳跟, 不松至腳前掌呢, 這是因為腳前掌與腳跟產生的反彈力是不一樣的, 腳跟能產生堅固的反向支撐力。

而腳前掌經過踝關節的曲折, 勁斷了一半, 速度慢了半拍。

注意2

為了配合兩腳跟反登力, 腳跟發力前稍離地面。 腳跟如踩螞蟻般含蓄住勁。

注意3

一般認為發力是消息全憑後腳登, 其實正確整體發力是後腳登, 前腳踩。 把人打飛的訣竅是前腳踩入中門後, 前腳踩地發力。

太極拳推手教學

(一)單人推手法

也稱個人打單輪。為了敘述方便,也為適合單人練習(熟習動作,掌握重心,體會手法、身法),現將“上手”(甲)的動作解說如下:從太極起式(預備勢)開始,先做左抱七星。

1.擠

1)右掌向前推出,左腳落平。沿左腳的裡側而進。同時,左掌隨之下落,微回收,左臂與肩平,成半圓形。右掌繼續帶動重心前移,弓左膝,由坐式變為弓式,右掌推至左脈門處,右食指尖對鼻尖,眼從食指尖上方向前看,意在右掌心。

2)左臂松腕,垂肘,左指尖由下沿半圓弧形向左前舒伸至臂直與肩平,掌心翻朝外,在左腳小趾外的前上方。同時,右掌隨左前臂之後,由指尖向前舒伸,手指貼于左腕。

視線隨右指移動,帶動身體微朝左前轉動,意念由右掌心移到右指尖。如有對方打輪時,左掌至左前之後可接對方的右肘。

2.履

1)松屈右膝,重心後移由弓式漸變為坐式。同時,雙手向上立指尖,松肘,掌心漸轉朝前。右掌前領向右上方移動,左掌後隨,距離一前臂之長,兩肘皆屈,前臂上立。意念在右掌心。

2)右掌繼續向右後轉,上臂要平,前臂要立。左肘往左掩,從胸前而過,左掌向右外移。

兩掌心朝右,視線先隨右指尖,過身體扣線後改隨左指尖,同時,隨重心後移,身體向右轉至胯與肩(胸向)朝右前方。意念也隨視線由右掌移至左掌心。

3.按

1)右腿和腰部放鬆,尾間向右腳跟微落,同時,左掌心轉向左一,右掌隨之,距離不變。松雙肩,兩上臂下垂,兩前臂平。

身體亦隨重心微下而轉朝正面,意念在左掌心。如有對方打累時,兩手之高低可隨其臂。

2)兩肘舒松,左掌繼續向左後下移,右掌向左下舒伸。視線先隨左手,過中線後改隨右指尖,帶動身休向左轉至胸向朝左前方,意念也由左掌移至右掌心。

4.繃

1)向前上揚左掌。右掌小指向上相隨,掌心轉朝外,在左掌至中線時,右掌即上至左腳尖前的上方,意念在右掌心,左腳落平。胸向朝正前。

2)左掌繼續向前伸展,掌心轉向後,弓左膝,重心前移變成弓式,身體隨左掌微偏右轉。

同時,右掌上至中線後,拇指貼于左肘彎處,其餘四指貼于左前臂。祖母先隨右手,右手過中線後改隨左指尖動。意念也由右掌心改移左掌心。

第二輪的“擠”;在“繃”的動作完成後,雖是左腿在前的弓式,但右掌還是向左腳尖的上方推進,右食指尖對鼻尖。

左臂松垂與肩平,成平圓形,脈門處貼於右掌心前。

(二)雙人推手法

亦稱打輪。兩人相對而立,上手(甲)朝南,下手(乙)朝北。距離三腳。兩人前腳落平時腳心在一條線上。 甲(左側)乙(右側)

5.預備勢

甲、左正步坐式,出右腳,右手在前;左手貼在乙的右臂彎處。

乙、同甲。兩人左腕以下交叉相貼;左手都貼在對方右臂彎處。

6.擠對按

甲、左掌心向乙的胸前,隔著右前臂打擠。順著乙的腹前,右腕、前臂下垂後,再伸至乙的腰胯左後側,貼乙的左肘,左掌隨乙的左腕動;同時,隨右手之動,右腳輕落平,變弓步。

乙、左掌心扶甲的左腕向在後下行。右掌心翻向下,按甲的左肘向左下采;同時,松腰,尾閭下落,對著左腳跟,身體向左轉,胸向轉朝西北。

7.履對繃

甲、動作同打單輪,只是在重心後退的同時,左腕貼乙的左腕往左方後履。右掌心扶乙的左肘向左履。胸向轉朝東南。

乙、動作同自己打單輪。只是配合重心前進的同時,兩人左腕相貼之處往外上行。右掌長甲的左肘,向甲的右耳上繃過中線後,左肘對著甲的胸前。右掌心扶於臂彎處。

8.按對擠

甲、動作同打單輪。只是當乙的右掌向前打擠時,甲要松腰、涵胸。同時右掌心向下翻轉,按乙的左腕,左掌心亦下按乙的右肘。右掌向右後下移動,左掌心向右移動。胸轉向西南。

乙、動作同自己打單輪。只是左臂不隨甲後履,用右掌心向甲的胸前打擠,左前臂下垂,從甲的腹前向左前下方舒伸,貼甲右肘;右掌隨甲右腕動,右前臂貼近甲的右側腰胯部位。同時,右腳落平成弓步。

9.繃對履

甲、動作同打單輪,只是在乙後退時,右腕貼著乙的右腕向前上起,左掌心扶乙的右肘,隨即向乙的左耳處繃出。手過中線後,右肘對著乙的胸。左掌在右臂彎處與乙扶自己肘的左腕相交。

乙、動作同自己打單輪。只是在隨甲向上繃進之時,重心後退;同時,右腕貼甲的右腕往右上後繃。左掌心扶甲的右肘向右外轉。胸向朝東北。

下一次的擠、繃、按,繃則是迴圈連續進行。

10.改換手與腳的方法

上述說的方法是甲的右腳、右手在前的順步。乙是右腳、左手在前的拗步。如要改換手可用第一種方法,改換腳用第二方法。

1)換手方法

甲、做完按的動作後,不上繃。左掌心扶乙的左肘,右腕貼乙的右腕,向乙的腹前推去再移至乙的右胯之外。同時,弓右膝成右弓式。隨後即再做右後上履的動作。

乙、做完擠的動作後,不回履,而是右腕貼甲右腕,左掌心扶甲的左肘,隨甲的雙手推進,重心後奶;同時,雙手向右後下履。再做左前上繃的動作。

2)換腳方法

甲、在做繃的動作,趁重心前進,虛左腳,抬腿向前邁一步,成右正步坐式,左腳落平,腳跟在乙的左腳尖平齊處。隨即弓左膝做左手打擠動作。同時,成左正步弓式。

乙、在做履的動作,趁重心後退時,回收右腳,向後退一步,成左正步弓式,隨即再後移重心變為右正步坐式,隨甲的打擠而做按的動作。

習練方法

快慢兼施、忽隱忽現、隱剛顯柔、剛柔相濟,動作螺旋、纏繞,下勢突出蓄氣避銳,起勢彈跳閉踢,蓄勁含意張弓,發勁神速似放箭,練就剛勁柔化、以柔克剛。

武練者除文練者需要進行諸多徒手套路和兵器套路訓練外,還包括低架、快拳、排打、勢法、勁法、樁法、推手、擒拿、散手等訓練項目。

太極拳推手,是武練太極拳從習練套路至散手應用的升級過渡的過程,也能夠使全身皮膚聽覺通過練習達到敏感之目的,更是訓練競技雙方在身體某一部位相互接觸(或互相搭手)時聽彼勁而動、黏走相隨、化解對方進逼、保持自身穩定、乘勢破壞對方平衡的主要途徑之一。

太極拳先輩能夠練就高超的太極拳技擊能力,就是通過對步法、身法、手法等各個方面的學習以及運用練習出來的,那麼太極拳推手的步法應該如何進行練習呢?下面我們就一起練就下推手中如何保持步法的平衡吧。

前賢曰:“其根在腳,發於腿。”可見前人已明確了腳的重要性,也已將腳與腿做出了明確的分工。身體的平衡是由妙腳為主來完成的,淩空發人需腿助之。

觀高手較技(推手),常會使對方如履薄冰,稍加旋轉便可致人跌出,其動作甚微,未露“力由脊發”或“發於腿”之著。其實高手推手之時,多數未戰而先步威武,這顯然是未雨綢繆。筆者體會此技須在妙腳的作用下才能得以實現。

與人交手時,未來力前應是“無極”,步形隨便站立,待對方來力(或動手)時,我以太極步應之。拳論曰:“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我之步形應隨著對方變化而變化為虛實步,聽彼步法變化而相應調控。

如彼為雙腳踏地,我則以獨腳虛撐,不丟不頂沾連,如同野外測量儀的三腳架之勢,根據彼此雙方接觸點的交叉位置,調整腳腿屈伸高低以適應平衡。

在其變腳瞬間,我則虛腳先虛踏在優勢點,隨即轉為雙腳踏地,形成“我二其一”的三腳架,趁其調整平衡之際破壞其平衡。

太極拳推手實戰

盲目打掄

我們知道太極拳的推手運動在形式上的表現是纏繞的方式進行,一定要掌握其中的規律。

初學者在掌握了這種外形運動的方式後,就要以臨戰的意識訓練,首先要求自身整體全部處於弓統拉滿的蓄力狀態,得機即發。但很多人的推手動作都是為推“手”而畫圈,精神散亂,漫不經心而盲目打掄,這樣練習實難深入。

我們練習推手,必須知道為什麼打掄和怎樣正確地纏繞。推手中的四臂纏繞不是較勁和找機會推人,其形式形成的原因是雙方守中用中的結果。如甲方以意力進攻乙方,乙方揉化防護。

在守中的同時以意力反攻中的中線,同樣,甲廣大守中時複攻乙的中線,這樣纏繞的實質是雙方攻守互為、攻守合一的特殊戰鬥形勢。這樣的攻防才能使此項訓練全神貫注,步入正軌。

用非所練

推手訓練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雙人試力,就是由個人單練上升為雙人互練,而訓練的目的之一就是在實作中核對總和糾正自己單練時的不足和錯誤,以利於更正確深入地練功,但許多人卻忽視了這個目的,在推手時只是硬頂蠻抗或消極撥拉而使拙力重犯。

在此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甲乙互推雙方進行互推,理解正確的動作。掌握其中的發力將乙抖放而出。

這就是動作正確和得到運用鞏固的體現。但有的人卻雙手齊出,以大弓步失重式拙力去推乙方,而乙方也不按要領閃化還擊,卻"硬挺"不退,這種常見的錯誤,即使甲方推出乙方幾步,或乙方能將甲方頂住也完全違背了推手目的。

甲乙互推,乙方發力,甲方側化,乙方向側方失去重心,正確的要領是甲方應上步橫向發力,以斜取正或借勢偏掛,則乙方必偏向前撲。

但不少人卻使"順手牽羊"之類招法,兩手抓住乙臂拖拉,而乙方也不穩住重心或借勢側攔,反而全力後坐賴著不前去。這種死拉活拽和實作根本不沾邊,而借機耍賴後更不是推手。

甲乙纏繞時乙從下方向甲發力,正確的作法是,甲方或偏閃而進或空點進擊,也可順勢點緊,將乙驚起後,猝然撤步發力,將乙向側後掛跌。

常見一些人在推手時,當對方從臂下發力時卻不掛不偏,不閃不施,卻用體重死死壓住對手發力之臂對方亦不空點或偏點,卻用全身拙力向上硬抬,這種雙方“較勁”的推手更是用非所練。

以上僅是舉例,推手中類似“用非所練”的錯誤還很多,如果不及時糾正,則會使練用脫節,形不成正確的動作定型。糾正的方法是要認識到這些錯誤之法不僅根本不能用於實作,而且會嚴重影響“換勁兒”和一觸即發的渾元力。

如果不在推手訓練中及時糾正錯誤,加強基本功的訓練,那就會步入歧途而枉費時日。

太極拳推手實戰中繃勁的運用

“掤”勁,簡單來說,是指一種往外或者往上的支撐力量。

就是手臂呈弧度撐開、撐圓,而且還負有張力。掤勁時手臂屈肘要大於直角,不可成銳角。

從力學上講,弧形的抗壓能力要強於其它形狀。掤勁不是向外硬頂、硬撞之勁,而是一種具有沾、粘、連、隨的靈活之勁。它似松非松,柔中寓剛,猶如棉裡裹針,要求外形上柔和而又內含堅剛,身法上靈活而又穩重,而且在勁路上還富有彈性和韌性。

“掤”勁在太極拳技擊中起著主導作用,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出手都是以掤勁為先,掤勁就像戰場上機警的偵察兵,又好像一道牢固的防線。利用掤出手臂的聽勁(耳聽、眼觀、肌膚、汗毛的觸感),迅速從中判斷出對方進攻力度的大小和方向,以便採取相對應的方法,或打或化,隨機應變。

掤勁是太極拳基本技擊方法,因為掤勁在太極拳技擊中應用的重要性,所以被排在太極拳的八種技擊方法之首。

從太極拳技擊上講,掤勁不只是一種簡單的掤式技擊方法,而且還是其它種技擊方法應用前的試探勁,也是一種防守反擊的勁。

在太極拳技擊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種勁路,掤勁是在應用其它種技擊方法時的通用勁,應該時時、處處都含有,貫穿於太極拳整個運動過程,任何時候都不可缺少。

“掤”勁的運用,需要建立在我們基本功練好的基礎之上,不然也只是虛有其表。

掤勁是一種橫勁,主要是以化解直勁和反擊直勁的一種勁路。當對方以直勁進攻發力時,我應逆著對方的來勁螺旋向上、向外發力,但必須與來勁互呈角度和走弧線,達到使對方之力改變方向或被掤勁擊倒。

掤勁要應用好,全賴腰的轉換,腰到掤勁自然就會到,腰化掤勁既化。

還必須要做到下盤的穩固和靈活,掤勁發力時,心氣下沉、足蹬地、轉膝、擰襠轉腰、轉胯、旋脊、轉背、旋膀,將掤勁從手臂螺旋發出。

要求周身上下一家,發力要內外一致、意氣結合、以腰為軸、螺旋纏繞、節節貫穿、剛柔相濟、松活彈抖。真正做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四肢百骸皆靜。只有這樣的掤勁,既不失剛猛之力,而又有靈活之勁。

要想將掤勁應用好,必須要做到不丟不頂,圓轉自如。在太極拳技擊中講的丟勁其實也是扁勁,就是掤勁防守不足,剛勁缺少,容易被對方壓扁,外掤之勁力度不夠,所以也叫軟手。

頂勁其實也是抗勁,就是柔勁不足,進攻過度,容易被對方借力或被大力者取勝,外掤之勁用力太過,所以也叫硬手。

掤勁要做好,必須注意容易出現的丟、扁、頂、抗這四病,要想克服這四病,就要做到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不偏不倚。在掤勁時手臂要撐開、撐圓,保持一定的弧度,勁力上要渾圓,方可圓滿而又有張力。

在任何情況下手臂都要呈一定曲度,做到勁曲蓄而有力,但又不可掤力過大,過大容易失控前傾或被借力。進攻時隨機應變、圓轉自如,做到有力而不過,柔順而不軟。

要想練好掤勁,必須要先去僵化柔,然後再練柔成剛,只有練到剛柔相濟,蓄髮相變,對敵應用時才能做到守可自保,攻可取勝。

掤勁不光有掤的外形,而且還得有掤的內勁,如果只有外形沒有內勁的充斥,那麼掤勁也是空虛的,不堪一擊。就好像皮球是圓的,如果充氣不足,它只要一受壓就會扁下去。所以只有充足的內氣支配掤勁,才能做到內外一致,形氣合一。

掤勁在技擊應用方面非常有效。例如:當對方出右拳向我面部擊打過來時,我心氣下沉,重心落穩,下盤做到穩而靈,上身做到松而活,同時迅速抬起右臂,用右小臂逆纏絲螺旋勁由內向外。

由下向上將對方的來拳撥擋開,使其發力方向改變,不能作用到我身上,進而上右步重心右移,上下合力,左腳蹬地,右小臂繼續向前向外發力,用掤勁將其掀翻擊倒,此式是太極拳技擊中講的直勁來力橫勁破的方法。

如果對方用雙掌或雙拳擊打過來也是同樣道理,都是用橫勁破直勁的方法,用掤勁來接擋試探出對方來力的方向和大小,同時採取相對應的方法。

如果對方發的力量小,我迅速加大掤勁的力度將其擊倒;如果對方發力過大,我用掤勁將其來力方向改變,然後再尋找機會進攻。

也可以隨時加上捋、擠、按、採、挒、肘、靠的任意一種技擊方法或多種技擊方法合用,效果會更好、更妙。

所以只有理解掌握了掤勁的含義,才能在實戰技擊應用中進可攻、退可守、攻守兼備、剛柔相濟,克敵制勝、決勝千里。

太極拳推手實戰要領

一、知形

即對人體形體變化要有充分的認識。這裡主要是指導對對方形體變化的把握。如果對方力大速度快,我方自然不能以慢動作式的太極套路應對,只能隨人之進退快慢而相隨。

隨機應變,既考驗我們的基本功底,也考驗我們的反應。

在這一過程中,最佳時機在於把握對方最初的動作雛形,即“一動”。因為這時對方的速度、力量都未形成,最易處理。如果一動之機失了,可以繼續破壞對方的發力距離,使之不能將力量作用到自己身上,這樣自然無損亦。

如果這一機又失去,則要用自己的身體承力、化力,使之在自己身上形成不能力點,沒了力點,對方的進攻同樣無效。這個過程,實質上就是從對方發力距離之外到對方發力距離之內的過程,是一個知拍功夫。這個過程,是大多數練太極者長期難以做到的難解之謎。

二、懂勁

這裡談的懂勁,其實在上面用身體處理對方的力點時已經開始發生作用了。在此基礎上,要做的是,在與對方相接觸的一瞬間,必須通過聽勁功夫,知道並把握住對方的身體重心及其移動趨勢。這樣,我們便可以掌握制勝之道。

三、要做到化發結合,同化同發

許多人在實戰中常常感到:我破對方的招後再去打對方時,對方卻又變了,所以只能化了再化,永無發人之機。

其實,這中間的秘訣在於沒有把握住化發結合。太極中,從來都是陰陽共存,而沒有先陰後陽或先陽後陰之說。要做到化發結合,其訣在於“遇力成樁”。

而樁必須是活樁,一虛一實,實腿承力,虛腿調整重心並及時根據對方重心之運動而進樁摧力。

也就是說,在承、化對方發來之力的同時,樁就要動起來,或進樁掤擠采肘、或退步施以捋、按之勁,或繞步而走,施之以擺、掃、挒、扭等勁。總之,必須化發同時,以樁摧力。

太極拳推手的誤區和學習要領

初練太極推手時,最容易有“頂、僵、丟、抗”四種病症出現。

1、頂

就是在與對手推手時勁力相接對項,彼用力,我也用力,以至出現敵我頂牛之病。

對此,我們在學習太極拳推手時,要注意把握“順勢”的技巧。

2、僵

就是在敵手進攻勁力作用於我的身體時,自己無法化避開,出現了失機漏勢之病。

3、丟

就是在推手時不能將敵手沾黏固牢,而是與敵手脫離,有丟失之病。

4、抗

就是用自身的勁力相搏抵制住敵手的進逼,有剛硬而無韌柔之病。

對於以上四種誤區,我們應該加以重視,首先我們先分析一下誤區的原因所在,主要有以下兩點。

1、初習推手的人多數單純地追求技法和效率,急於求勝,因此寸步不讓,導致冒沖、冒進,頂牛角力,技法水準自然不能提高。

2、有的學練者過多地沉醉於太極拳所謂的“化勁”上,你來我化,主觀上認為這是為了防止“頂牛”,而致丟、僵等毛病出現,結果使自已一直處於被動之中 ,更不能有所提升。

推手過程達到“沾、連、黏、隨”的要求,應做到以下四個方面。

1、在推手中應分清輕重虛實,做到“沾、連、黏、隨”。以虛實來講,即彼實我虛,而虛實的標準就是不丟不頂。只有如此,才能維持兩者之間的彈性連接。

當對手攻我時,我空而勿抗,謂之“沽”;柔而勿頂,謂之“黏”:挫而勿僵,謂之“連”。對手避去時,我接而勿丟,謂之“隨”,力求達到均衡。

2、掌握正確的推手技法,應循序漸進地進行練習。常用的習練推手技法有單手盤圈法、雙手捋按法、四正手和四隅手等技法。

這裡所講的習練方法,是指以《太極拳論》為指導,按照太極拳所要求的勁路變化進行運用,如此獲得的扎實基礎,對提高推手技術水準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推手中要掌握上虛下實的變化規律,即上身要自然放鬆順活,腰、胯和腿部扎實穩固。

腰是聯繫上下肢的紐帶,由腰發出的勁向下貫注于腳跟,向上可通過肩臂運行於掌指,因此,不論是前進後退,還是左顧右盼,上虛下實的變化都要掌握好,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整體勁。

3、在推手中掌握好自身的平衡很重要。憑著和對手相觸的某一點,進行聽勁的走化,在變化運動中隨時掌握並及時調整自身的平衡狀況,只有這樣才能變化自如。這就需要練習“隨人”的技法。《太極拳論》中講“從人則活,從己則滯”,就是證明。

4、堅持太極拳推手鍛煉,正確掌握習練方法和技法要領,持之以恆地練習。,在練習中要體感悟專,不可急於求成、急功冒進。在習練推手的同時,也應強化拳架功法的修煉。

拳架和推手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將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習練,技術功法才能更為全面地得到提升。

太極拳推手學習的兩個原則

首先,入門必須循序漸進

推手需要一定的手、眼、身、步法,如果已經練過套路,而且練得不錯了,那麼學習推手就具備了最基本的入門條件。不論學推手還是學器械,有了徒手單練套路的根基,方能事半功倍。

其次,不可急於求成

一朝成井只是不現實的主觀想法,要一層一層打基礎才能長工夫,技法要一點一滴去學,經過練習、鞏固、純熟、提高的過程。開始不好隨便跟人亂推,搞所謂“自由推手”(目的是如何把對方推倒取勝)。

推手說的是捨本逐末,丟掉太極拳推手的精髓,而摻雜武術擒拿、摔跤等其他方法。

太極拳推手,首先要從虛實變化中穩定自己的重心,然後設法令對方失去重心而傾倒。

所以推手不是鬥力,以力取勝,而是要學會柔化,要“引進落空”,等到有可乘之機,所謂“合”,才“出”發放出去。這樣就要靠太極拳本身的搠、捋、擠、按這些最基本的技術。

入門也就是先練這些,一般可從定步單推手開始,進而定步雙推手。在把手法練純熟之後才進入第二個層次,即練活步推手,手、步、身法結合一起。在搠、捋、擠、按四種技法運用自如的基礎上進人第三個層次,就是大捋推手,即十三勢的總體練習。

太極拳熟練了,可以運用自如,就可以變化無常的自由推手,同時還應練好基本功,其中包括樁功的練習之站樁。

太極拳的內在運行方式

1、物體與人的動平衡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重心的概念,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每個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於一點,這一點叫做物體的重心。當一個物體的重心偏移了支撐它的底盤時,就會傾倒。

2、太極運動中的動平衡

經過長期基本功、站樁和打太極拳的訓練,身體應做到以下要領:虛領頂勁、收頷、豎項、含胸拔背與松腰落胯、氣沉丹田同在,達到身體上下對拉拔長。

3、呼吸與內氣及內勁的關係

腹式逆呼吸適合用於太極推手,當氣呼出時,內氣沉入下丹田,小腹鼓起,內氣運遍全身直至體內各處末梢。當吸氣時,內氣聚集于中丹田,胸部隆起。呼時落,為發。

內勁在太極推手中的應用

太極推手,實際上,是雙方勁路、勁法的較量,外形看似隨意運動,這是表像,在你進我退,隨曲就伸,內勁運行過程中,每一動都含有規矩。

從人則順,隨己則滯,時刻調整自己重心穩定,使對方失穩為第一要務,所以“攻方”的勁總是瞄向對方失重點上,而“化方”在臂掌的掩護下,身體以“太極∞運行”方式,將來力化解。

太極的以柔克剛

太極推手,控制為本,以和為貴,不主動進攻,看似墨守成規,保守無為,其實,只要對方出手,隨時可化,處處都能還擊。

在推手學習中,關於身法的一個核心要領就是“涵胸塌腰”,下文我們將展開簡述。

涵胸

所謂涵胸,是指兩肩微弓,以胸部涵住且感覺舒服為宜。

涵胸的作用主要是放鬆、蓄勁,不可過,亦不可不及。涵胸過了則胸部易癟,內臟易受到擠壓,損害身體健康,在推手中則容易出現掤勁不足而為人所乘,另外還會造成外形局促、不靈活、不圓活的現象。

所以說,涵胸的功效還在於促進掤勁的形成。

塌腰

所謂塌腰,就是腰襠下去、尾閭前托。拳譜中講的力由脊發、脊柱豎直,其實也是塌腰。

只有把腰塌好了,力才能由脊發,力的傳導才能順達,才能借大地的反作用力施加于對方,才能與力大者抗衡,才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各種實戰技術,否則處處被動,即使有很巧的技法,也無法施展,最終以失敗抱憾。

那麼,塌腰的標準是什麼呢?塌腰,必然要斂臀,斂臀與尾間前托、命門後撐是一個意思,但不可過,氣自能自然下沉于丹田,使脊柱豎直,力在軀幹部的傳導無阻滯,使自身的力量與大地的反作用力毫無損耗地全部發揮出來,施加于對方。

涵胸塌腰兩個要領都完成了,身體這張弓就備好了。涵胸是腰以上部位的蓄勁,塌腰是腰以下部位的蓄勁,兩個部位合一了,身體這張弓就完成了蓄勢。

一旦得機得勢,出手即可成功。在推手實戰中,我感覺到,也只有涵胸塌腰,把身弓備好,才能得機得勢。再加上中氣貫足、氣沉丹田、腰勁下去,形成兩奪之勢,把上下陰陽二氣轉瞬一合,如原子核聚變,哼哈二氣自丹田一貫,能量驟然爆發。

太極拳推手的特點和發勁技巧

太極拳推手的特點

一、舍其正中定橫中

常言說“人少橫力”,特別在推手技擊中,兩人繃手相觸,儘管周身含有彈力,兩足前後分開時,其力均貫注於前後縱向,對方雖有橫向之力,但橫力總是要少於縱力的。

中心、重心,二點均在於縱,而進招引其離開支撐點,我舍其正面,擊其橫面,因對方力點不能集中合一,對方一旦離開其支撐點,身形自然傾斜,我從橫面擊之,對方即行跌出。

在推手中,時刻離不開“中正”的要求,我們練習時也要時刻注意“守中”。

二、進身欺人,應知人體之“三節”

從整個人體來講,頭為梢節,腰為中節,足為根節,如對方三節被欺,對方即不能活便,更無法使招,而我則運轉自如,左右逢源,對方處於背勢,因此說,“制梢節”、“欺中節”、“盤根節”三法,是武式太極拳推手之絕技。

“身、手、足,上下相隨,以塌梢節、捋根節、堵中節,此為控制上肢兩臂之法。制梢節、欺中節、盤根節是控制對方身手足上下三節之法”。如進身欺人,欺得越緊,對方整個身形越不能靈活運轉,皆因對方處於背勢,而我處於順勢。

所以說,推手也是一種心理的較量,心理素質好,更有助於我們學習太極推手。

三、步要過人

即是便於貫、扣、插二法之應用,便於步法之進退,及身法上靈活變換。

貫者發勁,扣者合勁,插者鑽勁,可稱勁練三法。欲將發人,步要暗進,靈活掌握貫、扣、插三法,與人交手無不穩操勝券。

例如拳勢中“上可擊其下顎,下可使用貫扣二法,應左貫左,需右扣右,使對方雙腿處於我控制之範圍。如對方閃身後退,我即由拳變掌雙掌齊出,進招連環,“懶紮衣”招法猛擊胸前,此仍三法應用之舉例。

又如我方使用拳勢中“頂心掌”在對方前進一步之機,在我退第一步之時,急速貫注對方右腿,而“頂心掌”招法即打胸前。

使用此招法上下必須協調一致,速度尤為重要,否則起不到頂心掌驚彈寸勁之威力。又不如在推手中使用左右采法,如不用貫扣二法,那就不起不到應有之效。

四、不丟不頂

說具體點,就是推手雙方均不能離開,雙方均做到粘連不脫,並不與對方抗力,這就叫“不丟不頂”。

惟有不丟不頂,才能“粘連黏隨”,同時並能做到“舍已從人”,能舍已從人,方能“力從人借”,上述諸法均有相連,可稱環環相合,勢勢相承。

清代李亦佘先生“五字訣”中講“由已則滯,從人者活”,要想做到不丟不頂,必須做到,彼退我進,彼剛我柔,彼伸彼屈 ,彼屈我伸,方能達到不丟不頂之目的。

在此基礎上如能圓形走化,陰陽開合運轉全身,才會“引進落空”,使 對方不能穩定中心,處處陷於被動地位。要做到不丟不頂,另一個方面就必須要做到“棚要撐、勁要崩”,崩者彈也,更無驚彈之能。

因此說,必須精神提得起,氣斂神隨,中氣貫通,運轉全身,使全身有一股彈性,兩臂圓撐,無凹無凸之弊,意、氣、形密切配合,即能做到不丟不頂,所以做此技是多方面的。

推手如何化勁

所謂“化勁”,是從太極推手練習的過程中,通過沾、粘、連、隨,不丟不頂、舍已從人等技藝練出來的柔化勁,其作用是將對方來勁引到利於我而不利於對方的方向,並使對方下盤不穩,陷於背勢。

推手方法中廣泛使用轉動、滾動和凸凹的虛實變化。轉動和滾動是圓弧運動,使對方的支點(著力點)沿圓弧軌跡轉移;凸凹變化實際是直線運動,使對方支點(著力點)做直線後退。

兩者都是使對方進攻的勁力落空,從而遇勁即化,或轉滾,或進退。轉動是身體或手臂先順轉以化解敵勁,然後迅速逆轉以擊敵身。

當對方用大力作用于我身時,只要支點(著力點)不落在通過重心的中垂線上,就可以用腰做轉動,化除對方的勁力而保持自身的平衡。由於我身體的轉動,支點(著力點)必隨對方的勁力在空間內位移,而不能直接作用於我的重心。

太極拳推手中聽勁的技巧

太極拳推手“放勁”如何練

很多人學習太極拳雖然懂得內勁,也知道勁的重要性,但是都不知道如何放勁。

太極拳推手“放勁”是指將對方發放騰跳跌出,巧者騰空拋出丈餘跌滾而不傷人。此種方法一半臉太極拳的人很難達到它的效果,那麼有哪些練習方法可以提高太極拳推手的“放勁”呢?下面為大家介紹四種常見的練習方法。

一、“放勁”的肢體運動

譬如:站高架川字虛步,雙掌相對向前舉探與肩同寬高,平行原地前移為弓步,同時雙掌往回拉收相對於胸兩側。再後坐平移還原虛步,雙掌亦向前探推出還原。

放勁的肢體動作有很多種,習拳者只有先掌握其肢體動作,才能夠學會放勁。

如此前弓時雙掌往回拉,後坐時雙掌前推,原地前後平行移動反復練習揣摸。兩腿前後互蹬前後弓虛步移動、虛實變換足底的過渡用勁及周身對拔的松沉勁要求有三:1、放鬆;2、中正;3、平行移動,此三要素極為重要。

二、“放勁”的神態運動

兩腳前後站立虛實分明,實腳跟趾抓蹬虛腳輕點於地,踝膝作八字外旋擰,裹臀收肛會陰前上撮,填腰含胸沉肩墜肘,筆者以為:“頭頂破天足蹬穿地”這種頂是極松之頂,而蹬地是極沉之蹬。

這裡指的是周身肌肉放鬆沉勁於腳下,在全神貫注的一瞬間,鬆開關節,拉伸延長韌帶的彈性即產生的一種整體性的勁——“放勁”。以上運動的腳蹬地貫勁於頭手,常言腳下勁、整勁、內勁等。太極拳視為節節貫穿。

神態是練習太極拳的重要步驟,神態是內外結合的一個表現,因此,放勁對神態也有很大幫助。

我們理解為周身松沉後,以腳蹬頭頂的神態但不要露型,完整的使腳下抓、蹬、旋、擰踝膝腿領動上身的用勁方法,這種勁強大松柔靈活多變,在推手應招變招中得心應手。

三、“放勁”的松沉運動

松就是不用力,肢體關節的屈伸適中,舒張肌群和收縮肌群的適度拉伸壓縮,放鬆方法需在平時的練習中漸悟,先有松然後才有下沉之勁。

通過長期實踐反復驗證逐達周身松沉,在推手運用中熟練的時而局部松、時而全身松、或腕、肘、胸、背、跨、膝、踝等等無處不有的放鬆。從而使對方推拉不動,扛不起的周身彈簧勁,實為松。

四、沉粘化的合理運用

松一分沉一分“放勁”大一分,一松到底沉勁於腳,以腳領勁周身,進行盤架推手運動,在松沉粘走“放勁”中完成推手,如果沒有放鬆的基礎,人體漂浮更無下沉於腳之勁,也就談不上太極拳的“放勁”了。

古人雲:力發于根勁起於腳,實指沉勁於下,以下制上的“放勁”法則,但必須在松沉中下功夫,方可理解“放勁”。

五、“放勁”的粘走借力運動

在推手松沉輕靈的粘走中,破壞對方平衡,迫使其拔根浮起或引化其用力落空,借其失重之力的瞬間,順其方向“放勁”產生彼背我順的加速度的順力、合力或輪軸力等,將對方拋出為合法。

如果在推手中脫手頂丟時或隨意主觀用“放勁”不但無效,反而可能被對方借力拋出,因此推手必須熟練的運用沾粘連隨,從人由己的技術。學會在粘走中的任何時候、任何方向借力順勢輕鬆的用“放勁”發放拋出對方。

如用僵力喘大氣拼命推對方而出,終身不可能沾上太極拳的邊,努力學習引勁落空、引化順發、在粘走借力發放,輕鬆的拋出對方而又不傷人,方為正確的傳統太極拳“放勁”。

太極拳推手是太極拳特有的一種技擊訓練方式,在不傷人的原則下,運用內勁的發放方能表現其特有技擊風格。這些“放勁”訓練方法望各位能從中受益。

推手的三個階段

一、練功初期

吳式太極拳推手練功初期,應當對方是炊事員.我方是就餐者。對方的職責是做飯,我方任務是吃飯.消化。如何做飯?

如何消化?需要雙方天天切磋,認真研究。

推手練功初期.切不可雙方都當炊事員。如果雙方都當炊事員,爭著搶著做飯,誰也不想吃飯,不想消化,雙方勢必非“頂”即“抗”,處處“雙重”.此乃推手練功之大忌。

二、推手練功中期

推手練功中期,應當對方是司機.駕駛著公車,我方是乘客。

公車行駛速度的快與慢.是司機的事,與我方沒有關係。作為乘客坐在車上應穩穩當當,隨車而行:不可坐在車上亂動,胡動。如果坐在車上亂動,妄動.一者違情悖理,大可不必:二者必然會導致被動與危險。

三、推手練功後期

推手練功後期,不論任何人都習慣於用力氣,這可以叫做“陸軍”。因為“陸軍”戰爭方式經常是陣地戰。但這不是吳式太極拳練功修煉的方向。

吳式太極拳練功修持方向.應當是由”陸軍”修煉成“海軍”。”海軍”取一個“水”字。吳式太極拳功夫.形體應當“如雲似水”,極柔極軟,遇阻則止,逢隙則入。

吳式太極拳功夫,還須將”海軍”修煉成“空軍”。“空軍”取一”空”字。”由重練成輕.由輕練成空”“全體透空”“妙體空空…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這才是吳式太極拳功夫修煉的最高境界。

太極拳推手中內勁的運用

一、人體經絡走向與氣血運行的關係

人身的經絡系統是由經脈、絡脈及其連屬部分構成的。其中最根本的則是任脈與督脈,太極拳大師陳小旺先生授課時也注重強調了任、督兩脈在練功時的重要性。

任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前行於腹胸正中線,經過咽喉,到達下唇內,環繞口唇,上齒齦交穴於督脈後分而上行至兩目下方”。功能即總領一身之氣,為“陰脈之海”,並由支脈自胞中向後貫脊,與督脈相通。

所以說,學習太極拳扥內勁,就需要我們對人體的經絡有一定的瞭解。

督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後行於背部正中線,上行頭項正中,經頭頂下行於額、鼻,止於上唇系帶處的齦交穴,與任脈相會,並有支脈絡腎貫心,還有支脈與足太陽經交會於目內齜,上行頭頂,左右交叉入絡腦”。

丹田歸經于任脈,是人體經絡場的重要場源,氣聚於氣海後就會沿經絡運行,丹田氣足,人的精、氣、神易外顯。武術家們常提到諸如“氣沉丹田、意守丹田”等等,從中醫學理論角度講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

二、身法整合與內勁形成

“勁”與“力”在漢語解釋中並沒有嚴格的區別,如果單純從力的角度來講,力是由站樁而得,由試力而知,由發力而用,由推手而懂,由實作而知變化,由試聲而固元氣,力量才能篤實。

在太極拳的學習中,我們需要把握好整體勁的運用。

概括來說太極拳的這種“內勁”是全身高度協調的運動,包括精神、意念、呼吸,在瞬間爆發出來的能量,是人體精、氣、神相凝聚的一種完整的力。

陳鑫老前輩認為“太極拳內勁的實質和運行是以意行氣,運於骨縫之內,再由骨縫內運於肌膚,貫注於四梢,複歸於丹田,纏繞往來,輕靈圓轉,逐漸產生的一種綿軟而又沉重,外似棉花,內如鋼條的一種內勁”。

其實人體的內勁是很複雜的,它是多種力源交織在一起所形成的。力是勁的基礎,其來源於人體的中部,即丹田和腰肌。

柔中有剛為彈勁,剛中有柔則為韌勁。所謂“柔裡有剛攻不破,剛中無柔不為堅”,辯證地說明了彈勁和韌勁的特性及相對立的統一性。

內勁具有“神以知來,智裡藏往”的特點。隱于內而不顯於外,隨人之動而不斷改變方向,不丟不頂,內動不令人知,內勁足,彈性的韌性就足,這是太極拳套路和推手相結合所產生的一和獨特的勁。

推手時如果單憑觸覺靈敏,而缺乏一種渾厚輕靈的“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及“運勁如百煉鋼,無堅不摧”的內勁,即使已做到一身備五弓,掌握了呼吸與蓄髮的運用,仍然不可能將對方“引之即來,不得不來,放之而去,不得不去”的效用。

三、內勁在運動中的發放

太極拳有陰柔輕靈的一面,謂之和風細雨;亦有陽剛沉著的一面,謂之雷霆萬鈞。在推手進退中兩者兼備互用,凡偏剛無柔的需防跌失,偏柔無剛的則難臨強敵。

一舉動,輕柔重剛齊發,處處控制對方重心,使對手失去平衡。處處能越過對方防守點而輕靈逼近,使對方不知我手從何處來,達到“出手不見手,手到不能走”的境界。

推手中,虛實開合,螺旋纏繞,引、化、打結合,在散手對抗中,則可用踢、打、摔、拿等技法,這對運動員自身的整體綜合實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無論是推手還是散手競技,運用靈活的身法,控制對方重手腳齊到輕靈逼近對方防守點,抓住時機近身,發力與靈活的步法協調配合,在運動之中掌握自身平衡適時整勁發出,往往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平時推手練習時以纏絲勁的沾連粘隨為靈魂,又要以剛柔兼備的“內勁”為統帥。

同時,內勁又是靈活善變的,太極兩儀的上下相合、剛柔虛實必須兼備。加上不斷練習,功夫才可能上身,且漸臻精妙,在推手與實戰技擊中才有望發揮出積極有效的作用。

太極拳推手學習的基本意義

一、推手是太極拳的精華

推手是太極拳各項技法學習的提高階段,只有掌握好了推手,我們才能進一步學習太極拳的其它技法。

如果說拳架是太極拳攻防招式的組合套路,那麼推手則是太極拳攻防招式的應用。太極拳如果丟掉技擊內涵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學習太極拳必須把練拳架、練推手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收到強身健體、提高技擊的全面效果,也才能真正步入太極拳的神聖殿堂,獲得太極拳的真諦。單就推手而言,通過練習,可以進一步校正拳架,深刻領會拳架一招一式的真實涵義。

所以說,推手的學習,也需要建立在拳架掌握的基礎上。

二、以靜制動的訓練,可以加強大腦中樞神經功能

練習推手時要求思想高度集中,把注意力放在粘點上,需要良好的靜定功夫。心愈靜,才能權衡對方的綜合實力,達到心中有數,戰勝對方之目的。心靜還可以穩定情緒,增強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功能,特別是在推手競賽中,可以幫助消除怯場心理。

心靜還有利於正確處理推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有利於個人技術的發揮,如對方在什麼時候、將用什麼方法進行攻擊,我方應在何時採取何種有效防禦措施,以及根據對方實力情況,我將以何種方法發放更有效等,正所謂“靜能生慧”。

經過這樣的長期訓練,就能深刻理解拳論“以靜制動”的真正涵義,從而大大加強中樞神經的功能。

太極推手是一種“知人”的功夫,學習推手,是有助於提高我們的判斷力和分析力的。

三、深、長、細、勻的呼吸和吸蓄呼發的配合,可以擴大肺活量,增強心肺功能

練習太極推手除要求深、長、細、勻的呼吸外,隨著對抗運動的發展,呼吸頻率將有所加快。一般情況下心率在105-135次/分鐘之間,吸氧量相當於40%-50%最大攝氧量,介於每搏輸出量最大值(125次)左右。

推手水準較高的人心率波動幅度較小,而且呼吸深長而平穩,不會出現氣喘吁吁的現象,從而在推手對抗中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在發放中講究“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吸蓄呼發”,大大提高肺泡氣體更換率,為細胞攝入、利用氧提供方便。

這就使推手運動成為名符其實的低能耗體育運動(當然激烈的競賽推手耗能要多些)。而在推手時雖然出汗但很少氣喘。中醫“汗腺通,則百病不生,汗腺堵,則亂病纏身”之說。推手練習後呼吸通暢,周身靈活舒服,正應了中醫之說。

四、全身放鬆,節節貫穿,達到周身一家、輕靈圓活

如果身體不松、骨節僵硬,在平時練拳時還不容易自我察覺,但一經搭手,則往往輕易被對方發放。筆者回憶自身由僵到松的過程,主要得益於推手。這種松不是鬆散無力,而是松而不懈,輕沉兼備。松可以增強人體的耐力和爆發力,可以化解對方的強力。

太極拳技擊方法的基本特點是“借勢借力”,所以才提出來“不丟不頂”,就因為雙方的動作在“丟頂”的情況下是無法借勢借力的。

動作上要想“不丟不頂”,就只有相互“粘隨”,“粘隨”的目的是為了感受對方的運動和力的狀態,感受雙方共同的運動與力的狀態,從而在準確感受的前提下去確定自己的運動勢態。

掌握可以“擊化”的時間點位,這就是“太極拳最基本的功夫是隨,最高層的功夫還是隨”這句話的由來。

五、有利於陶冶情操

在推手過程中,性格急躁者開始總想用大力迫使對方失勢而不顧一切,但這種主觀願望往往被對方乘勢借力“引進落空”。在累次挫敗及不斷深入練用中,才知冷靜、沉著的重要,由此可見推手對急躁者改變性情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太極推手要求剛柔相濟、快慢相間,而憂柔寡斷的人在做推手動作時遲疑不決,往往失去很多機勢,特別是競賽中失去了取勝的機會,使自己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

通過推手實踐可以加強其果敢、機敏性格的培養。好勇鬥狠的人在太極推手練習中,特別是遇到推手水準較高者往往敗得更慘,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從而看到自己的不足,培養了謙虛謹慎的作風。

六、通過推手,才能有效地提高技擊防衛能力

如果練太極拳只停留在拳架上,雖然也可達到健身目的,但難以提高防衛能力。推手是太極技擊的具體運用,通過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和進、退、顧、盼、定十三勢的練習,才能由著熟而漸悟懂勁。

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使技擊水準不斷提高,使拳架日臻完善,從而達到增強防衛能力的目的。

太極拳推手學習的五個技巧

一、搭手即掤,八法相主

太極拳各種勁共同強調的是掤勁。在交手的時候,太極拳不主張硬沖、硬拼、硬抗、硬頂,但是也不許丟,不許逃跑,而是先用一種彈性的、能伸又能屈的、柔韌性的、螺旋式的外撐勁,也就是掤勁,來接應對方的來力。

這種掤勁,不只是表現在手上,周身處處都有這種掤勁。掤勁的延伸一共有多種勁,不同的是使用的角度或者是使用的部位,所以說掤勁是太極勁的基本特徵。

可見,學習太極推手的關鍵就是在於掤勁的理解和運用。

二、彼此接觸點上,都有我的“耳朵”

既然是根據敵人的變化而變化,那麼首先要要做的就是了解敵人的意圖,也就是敵情,正所謂一知已知彼,百戰不殆。

太極拳特別強調的是"知彼",只要和對方有所接觸,就要找出對方的特點。所以學習太極拳推手,首要任務是練習"聽勁"。

三、誰先合,誰能贏

從總體上控制對方、包住對方、籠住對方。或用一手、或用雙手、或用雙臂、或用雙肘、或用一手一肘、或用肘彎裡側夾住對方、或上下配合別住對方。總之,凡是使對方處於背勢者,都屬於拿,都屬於合。

所以說,在太極推手中,需要掌握好對局勢的判斷,找准機會,一招制敵。

另外還需要強調的是一個"先"字,誰能先合,誰能贏。即要主動,首先要從精神上控制他、包圍他、藐視他,使他處於我的包圍圈之內,決不能讓他合住我。因此,平時練拳必須注意聚精會神的合力之法,做到能開又能合。

四、化打合一,引進合一,點線合一

太極拳往往講求引化為先,先引化而後發放,其實這是初級功夫。高級功夫應該是化打合一,引進合一,化就是打,打就是化,使引化與進擊同步化,統一行動。

第一種功法(或第一種手法)是先引後發。即待對方來勁被我引化落空之後,我再將內勁外力合而為一(意氣力三結合),合力發之。

第二種手法,是邊引邊進、或上引下進、左引右進等等。

第三種是化打合一、引進合一。即一個引化動作之中也有進,也有打。打中有化,化中有打。

五、下塌外碾,力催其根

“下塌外碾”這句話可以形象地理解為到掌根的既沉又向前滾動的一種力量。太極拳,就是這樣一種破壞對方的根基的下塌的力量。太極拳的戰略戰術,不在乎一手一足的重創,而著眼於破壞其整體的平衡。

因此,在推手中,一方面努力鍛煉自己下盤的穩固,力求接地之力,借地之力,鞏固自己的根節;另一方面,與敵人一搭手,即著眼於他的腳,不論是從上盤、中盤、下盤人手,都要走下塌外碾之勁,力達其根,力摧其根。

這是應敵時破壞其平衡的著眼點、著手點,也是落腳點。

太極拳推手如何發放致遠

一、合拍

對方向我發手時,我應按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的原則順應其勢,不丟不頂,接住彼手,引進使其落空,待其力盡,必有回意,我即可順勢而發。

《打手歌》中說“引進落空合即出”的“合”字應該是指對方力盡我即發出的轉化時刻,即合拍時刻。《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收即是放”也就是收到最後就是放,轉化並不明顯,但是要掌握這一時刻,才能順勢發出。

對於合拍的理解,主要在於對對方攻擊節奏的把握。

二、牽動

引進對方來手時如對方來手停止不前,對方重心穩定,我若發勁必然效果不佳,難將對方發出,我應牽動對方來手,使其重心前傾,對方必急回撤,我即順勢而發,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三、驟發

對方一有回意,我即以爆發力驟然發勁,如迅雷閃電,疾風驟雨,引發之間,合而為一,使對方在毫無思想準備下驟然被發出,不及走化。

已故太極拳家顧留馨老師曾稱讚揚澄甫先師推手是“動之至微,引之至長,發之至驟”,“凡身受之者未覺其動而已騰空跌出”。故牽動手法更能得到順勢借力的效果。

手法是實現太極拳各種技法的主要手段,我們需要掌握手法的基本要領。

四、寸勁

向對方發動時,應以在極短之時間發出的最大之勁發之才能將對方發之致遠,即所謂“寸勁”。這樣就會使對方猝不及避,不易走化。

五、勁整

上述所發之寸勁亦應集周身之勁,所謂“周身一家”。《拳論》中也指出“發動須沉著松淨,專注一方”;“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運勁如百煉綱,何堅不摧”。故如欲使發放效果最大,必須勁整。

六、螺旋

在向對方發勁時,無論用單手或雙手均應畫或大或小之圈,含有螺旋之意,以使對方不知我勁之所向,陳式太極拳中曾強調纏絲勁,楊式大極拳亦然,發動時畫極小之圈,而後適時發出,所謂“意在驚彈走螺旋”,“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才能發之致遠。

七、略偏

在向對方發勁時,一般是向對方之正面方向發動,對方之抵抗方向也多在正方,故雙方之勁可能抵消一部或全部,如我發動時方向略偏,不論上下左右,隨機應變,必然能出其不意,其抵抗力必小,使我之發動效果更大。

八、發點

向對方發勁時,無論用擠或按,用單手或雙手,勁力均應集中在一點,意 在對方中樞。《拳論》中說“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

力點集中在箭的尖端,才能有穿透力。如力量不集中,發放不能致遠。已故太極拳汪永泉老師總結為一句話“要點不要面,要面兩不便”。意思是說發勁一定發點,否則發得不遠會造成雙方糾纏在一起進退維谷的局面。

九、跟步

向對方發勁時必須有步法的配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力由脊發,步隨身換。”即步鬚根據發勁的需要而轉換。

發勁時後腿跟上半步,前腿亦隨之前進半步,使我之步伐前移,發乎範圍加大,將對方發之更遠。即所謂“進之則愈長”。進退步伐大小,均應根據實際需要而定。

十、挫意

我發勁時應含有挫意,《拳論》中說:“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此處挫力應為發手時先下後上走曲線的發力。應使對方在著力時有騰空而起似斷線風箏般的被發出的感覺。

以上所談為推手時對於如何發放致遠的點滴膚淺體會,而如何用於實踐並做到恰到好處,仍需不斷反復練習。即所謂“工彌久,技彌精”,“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十一、後發制人

“快手打慢手”,這是武術常識。太極推手“後發制人”的特點,似乎與常理相悖。但透過現象看本質,太極推手還是順應客觀規律的,所謂“求勢爭來脈,出奇在轉關”。

太極推手通過接觸部位“聽力”在先,所謂“後發制人”是等對方出手、我掌握了其動向,並根據對方勁路採取相應舉措,我就可以“有的放矢”,對方只是送上來的靶子。這樣,在與對方周旋中,我順其力,由自然化解到發放,當對方感覺勁到時已無法走化因而被放出。

這種出奇制勝的機竅,在於太極推手由化過渡到發已融為~體,拿准了由化變發的最佳時刻。 後發先至是太極推手的特色。出手晚,並不代表發勁發勁的速度慢。

這裡要闡明的是,太極拳不是不能快,平時慢練是為了有利於養生和提高功力,當需要時可迅雷不及掩耳。內家功夫意識~閃感應就到、勁就發出。

太極拳推手與走架的關係

練習拳架的過程是知己的過程,練習推手是知人的過程,兩者可謂缺一不可。一個行拳有內涵的拳家如果沒有推手實踐的襯托拳就會空而無味,一個推手的行家如沒有拳的基礎就會華而不實,他們最終不能成為一名好的拳家。因此必須在知己知彼上下功夫。

在一套拳中每一個拳式它都是由十三式組成,十三式的用法由老師教拳而得。並在練拳中熟知,通過行拳而知每一式在拳中如何使用的感覺。

學習太極拳,重在領悟,我們要理解太極拳中招式的內涵,並能將其體現出來才是學好太極拳的關鍵所在。

行拳時有“無人勝有人”之說甚好,然而那也是意想而以,個人想像而得,一方面的感覺沒有通過實踐。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在此也只是一個過程。

想要過程變為真實的感覺就要把行拳所得得勁法通過推手進行實踐,在兩人交手的過程中體驗十三式的單一用法和複合用法,體驗雙方勁力陰陽變化的感覺,相互的鍥機掌握的恰到好處。

再將這些用法和感覺帶回拳中進行拳式運行中磨合,用這樣的方法豐富行拳者對拳進一步的認識,並將這一認識逐漸的由心知到身知,再回到推手中實踐。用這樣的方法使知己知彼的功夫得到昇華,太極拳藝走向高的層次。

一趟好的拳架它的存在形式應是勁法組合及其巧妙(是經過幾代人實戰進化而來),同時它的經絡運行、健身養生效果必然很好(在拳論指導下正確習練法)。

所以說,太極拳的各項功法都有著內在的聯繫,我們需要一步步的學習,先從基本的學起。

勁法的巧妙組合,經絡運行、健身養生效果的好來自正確的繼承拳架。一趟拳的繼承不但個人要有良好的悟性而且要有良師益友的教導和幫助,此條件可算缺一不可。

良師,不但要在他那學到一套好的拳架而且還要在應用、每一拳式勁法、拳式與拳式間的連接、行拳中的一舉一動、推手中拳式勁法的應用,進一步的二人對打時接觸發揮。

通過他的講解示範了然於心,並逐漸練上身以求初步懂勁。

益友,他必須具備很好的太極素質,並能像“助教”一樣一一加以分解陪練。

一個勁在身上的形成主要是自身對勁的感覺,這種感覺來自練拳、喂勁和推手。練拳心知、喂勁知用、推手實施應用。在該過程中逐漸的悟是走向懂勁的又一管道。

懂勁與聽勁密切相關,聽勁與靈敏度有關,靈敏度與練一趟好拳和練拳方法有關與周身氣血通態程度有關。

一趟好的拳架他的身法要求必然很緊湊嚴格,拳式的運行方法獨到並且最大限度的接近自然這樣的拳練了才能出功夫,對此 前腳踩地發力。

太極拳推手教學

(一)單人推手法

也稱個人打單輪。為了敘述方便,也為適合單人練習(熟習動作,掌握重心,體會手法、身法),現將“上手”(甲)的動作解說如下:從太極起式(預備勢)開始,先做左抱七星。

1.擠

1)右掌向前推出,左腳落平。沿左腳的裡側而進。同時,左掌隨之下落,微回收,左臂與肩平,成半圓形。右掌繼續帶動重心前移,弓左膝,由坐式變為弓式,右掌推至左脈門處,右食指尖對鼻尖,眼從食指尖上方向前看,意在右掌心。

2)左臂松腕,垂肘,左指尖由下沿半圓弧形向左前舒伸至臂直與肩平,掌心翻朝外,在左腳小趾外的前上方。同時,右掌隨左前臂之後,由指尖向前舒伸,手指貼于左腕。

視線隨右指移動,帶動身體微朝左前轉動,意念由右掌心移到右指尖。如有對方打輪時,左掌至左前之後可接對方的右肘。

2.履

1)松屈右膝,重心後移由弓式漸變為坐式。同時,雙手向上立指尖,松肘,掌心漸轉朝前。右掌前領向右上方移動,左掌後隨,距離一前臂之長,兩肘皆屈,前臂上立。意念在右掌心。

2)右掌繼續向右後轉,上臂要平,前臂要立。左肘往左掩,從胸前而過,左掌向右外移。

兩掌心朝右,視線先隨右指尖,過身體扣線後改隨左指尖,同時,隨重心後移,身體向右轉至胯與肩(胸向)朝右前方。意念也隨視線由右掌移至左掌心。

3.按

1)右腿和腰部放鬆,尾間向右腳跟微落,同時,左掌心轉向左一,右掌隨之,距離不變。松雙肩,兩上臂下垂,兩前臂平。

身體亦隨重心微下而轉朝正面,意念在左掌心。如有對方打累時,兩手之高低可隨其臂。

2)兩肘舒松,左掌繼續向左後下移,右掌向左下舒伸。視線先隨左手,過中線後改隨右指尖,帶動身休向左轉至胸向朝左前方,意念也由左掌移至右掌心。

4.繃

1)向前上揚左掌。右掌小指向上相隨,掌心轉朝外,在左掌至中線時,右掌即上至左腳尖前的上方,意念在右掌心,左腳落平。胸向朝正前。

2)左掌繼續向前伸展,掌心轉向後,弓左膝,重心前移變成弓式,身體隨左掌微偏右轉。

同時,右掌上至中線後,拇指貼于左肘彎處,其餘四指貼于左前臂。祖母先隨右手,右手過中線後改隨左指尖動。意念也由右掌心改移左掌心。

第二輪的“擠”;在“繃”的動作完成後,雖是左腿在前的弓式,但右掌還是向左腳尖的上方推進,右食指尖對鼻尖。

左臂松垂與肩平,成平圓形,脈門處貼於右掌心前。

(二)雙人推手法

亦稱打輪。兩人相對而立,上手(甲)朝南,下手(乙)朝北。距離三腳。兩人前腳落平時腳心在一條線上。 甲(左側)乙(右側)

5.預備勢

甲、左正步坐式,出右腳,右手在前;左手貼在乙的右臂彎處。

乙、同甲。兩人左腕以下交叉相貼;左手都貼在對方右臂彎處。

6.擠對按

甲、左掌心向乙的胸前,隔著右前臂打擠。順著乙的腹前,右腕、前臂下垂後,再伸至乙的腰胯左後側,貼乙的左肘,左掌隨乙的左腕動;同時,隨右手之動,右腳輕落平,變弓步。

乙、左掌心扶甲的左腕向在後下行。右掌心翻向下,按甲的左肘向左下采;同時,松腰,尾閭下落,對著左腳跟,身體向左轉,胸向轉朝西北。

7.履對繃

甲、動作同打單輪,只是在重心後退的同時,左腕貼乙的左腕往左方後履。右掌心扶乙的左肘向左履。胸向轉朝東南。

乙、動作同自己打單輪。只是配合重心前進的同時,兩人左腕相貼之處往外上行。右掌長甲的左肘,向甲的右耳上繃過中線後,左肘對著甲的胸前。右掌心扶於臂彎處。

8.按對擠

甲、動作同打單輪。只是當乙的右掌向前打擠時,甲要松腰、涵胸。同時右掌心向下翻轉,按乙的左腕,左掌心亦下按乙的右肘。右掌向右後下移動,左掌心向右移動。胸轉向西南。

乙、動作同自己打單輪。只是左臂不隨甲後履,用右掌心向甲的胸前打擠,左前臂下垂,從甲的腹前向左前下方舒伸,貼甲右肘;右掌隨甲右腕動,右前臂貼近甲的右側腰胯部位。同時,右腳落平成弓步。

9.繃對履

甲、動作同打單輪,只是在乙後退時,右腕貼著乙的右腕向前上起,左掌心扶乙的右肘,隨即向乙的左耳處繃出。手過中線後,右肘對著乙的胸。左掌在右臂彎處與乙扶自己肘的左腕相交。

乙、動作同自己打單輪。只是在隨甲向上繃進之時,重心後退;同時,右腕貼甲的右腕往右上後繃。左掌心扶甲的右肘向右外轉。胸向朝東北。

下一次的擠、繃、按,繃則是迴圈連續進行。

10.改換手與腳的方法

上述說的方法是甲的右腳、右手在前的順步。乙是右腳、左手在前的拗步。如要改換手可用第一種方法,改換腳用第二方法。

1)換手方法

甲、做完按的動作後,不上繃。左掌心扶乙的左肘,右腕貼乙的右腕,向乙的腹前推去再移至乙的右胯之外。同時,弓右膝成右弓式。隨後即再做右後上履的動作。

乙、做完擠的動作後,不回履,而是右腕貼甲右腕,左掌心扶甲的左肘,隨甲的雙手推進,重心後奶;同時,雙手向右後下履。再做左前上繃的動作。

2)換腳方法

甲、在做繃的動作,趁重心前進,虛左腳,抬腿向前邁一步,成右正步坐式,左腳落平,腳跟在乙的左腳尖平齊處。隨即弓左膝做左手打擠動作。同時,成左正步弓式。

乙、在做履的動作,趁重心後退時,回收右腳,向後退一步,成左正步弓式,隨即再後移重心變為右正步坐式,隨甲的打擠而做按的動作。

習練方法

快慢兼施、忽隱忽現、隱剛顯柔、剛柔相濟,動作螺旋、纏繞,下勢突出蓄氣避銳,起勢彈跳閉踢,蓄勁含意張弓,發勁神速似放箭,練就剛勁柔化、以柔克剛。

武練者除文練者需要進行諸多徒手套路和兵器套路訓練外,還包括低架、快拳、排打、勢法、勁法、樁法、推手、擒拿、散手等訓練項目。

太極拳推手,是武練太極拳從習練套路至散手應用的升級過渡的過程,也能夠使全身皮膚聽覺通過練習達到敏感之目的,更是訓練競技雙方在身體某一部位相互接觸(或互相搭手)時聽彼勁而動、黏走相隨、化解對方進逼、保持自身穩定、乘勢破壞對方平衡的主要途徑之一。

太極拳先輩能夠練就高超的太極拳技擊能力,就是通過對步法、身法、手法等各個方面的學習以及運用練習出來的,那麼太極拳推手的步法應該如何進行練習呢?下面我們就一起練就下推手中如何保持步法的平衡吧。

前賢曰:“其根在腳,發於腿。”可見前人已明確了腳的重要性,也已將腳與腿做出了明確的分工。身體的平衡是由妙腳為主來完成的,淩空發人需腿助之。

觀高手較技(推手),常會使對方如履薄冰,稍加旋轉便可致人跌出,其動作甚微,未露“力由脊發”或“發於腿”之著。其實高手推手之時,多數未戰而先步威武,這顯然是未雨綢繆。筆者體會此技須在妙腳的作用下才能得以實現。

與人交手時,未來力前應是“無極”,步形隨便站立,待對方來力(或動手)時,我以太極步應之。拳論曰:“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我之步形應隨著對方變化而變化為虛實步,聽彼步法變化而相應調控。

如彼為雙腳踏地,我則以獨腳虛撐,不丟不頂沾連,如同野外測量儀的三腳架之勢,根據彼此雙方接觸點的交叉位置,調整腳腿屈伸高低以適應平衡。

在其變腳瞬間,我則虛腳先虛踏在優勢點,隨即轉為雙腳踏地,形成“我二其一”的三腳架,趁其調整平衡之際破壞其平衡。

太極拳推手實戰

盲目打掄

我們知道太極拳的推手運動在形式上的表現是纏繞的方式進行,一定要掌握其中的規律。

初學者在掌握了這種外形運動的方式後,就要以臨戰的意識訓練,首先要求自身整體全部處於弓統拉滿的蓄力狀態,得機即發。但很多人的推手動作都是為推“手”而畫圈,精神散亂,漫不經心而盲目打掄,這樣練習實難深入。

我們練習推手,必須知道為什麼打掄和怎樣正確地纏繞。推手中的四臂纏繞不是較勁和找機會推人,其形式形成的原因是雙方守中用中的結果。如甲方以意力進攻乙方,乙方揉化防護。

在守中的同時以意力反攻中的中線,同樣,甲廣大守中時複攻乙的中線,這樣纏繞的實質是雙方攻守互為、攻守合一的特殊戰鬥形勢。這樣的攻防才能使此項訓練全神貫注,步入正軌。

用非所練

推手訓練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雙人試力,就是由個人單練上升為雙人互練,而訓練的目的之一就是在實作中核對總和糾正自己單練時的不足和錯誤,以利於更正確深入地練功,但許多人卻忽視了這個目的,在推手時只是硬頂蠻抗或消極撥拉而使拙力重犯。

在此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甲乙互推雙方進行互推,理解正確的動作。掌握其中的發力將乙抖放而出。

這就是動作正確和得到運用鞏固的體現。但有的人卻雙手齊出,以大弓步失重式拙力去推乙方,而乙方也不按要領閃化還擊,卻"硬挺"不退,這種常見的錯誤,即使甲方推出乙方幾步,或乙方能將甲方頂住也完全違背了推手目的。

甲乙互推,乙方發力,甲方側化,乙方向側方失去重心,正確的要領是甲方應上步橫向發力,以斜取正或借勢偏掛,則乙方必偏向前撲。

但不少人卻使"順手牽羊"之類招法,兩手抓住乙臂拖拉,而乙方也不穩住重心或借勢側攔,反而全力後坐賴著不前去。這種死拉活拽和實作根本不沾邊,而借機耍賴後更不是推手。

甲乙纏繞時乙從下方向甲發力,正確的作法是,甲方或偏閃而進或空點進擊,也可順勢點緊,將乙驚起後,猝然撤步發力,將乙向側後掛跌。

常見一些人在推手時,當對方從臂下發力時卻不掛不偏,不閃不施,卻用體重死死壓住對手發力之臂對方亦不空點或偏點,卻用全身拙力向上硬抬,這種雙方“較勁”的推手更是用非所練。

以上僅是舉例,推手中類似“用非所練”的錯誤還很多,如果不及時糾正,則會使練用脫節,形不成正確的動作定型。糾正的方法是要認識到這些錯誤之法不僅根本不能用於實作,而且會嚴重影響“換勁兒”和一觸即發的渾元力。

如果不在推手訓練中及時糾正錯誤,加強基本功的訓練,那就會步入歧途而枉費時日。

太極拳推手實戰中繃勁的運用

“掤”勁,簡單來說,是指一種往外或者往上的支撐力量。

就是手臂呈弧度撐開、撐圓,而且還負有張力。掤勁時手臂屈肘要大於直角,不可成銳角。

從力學上講,弧形的抗壓能力要強於其它形狀。掤勁不是向外硬頂、硬撞之勁,而是一種具有沾、粘、連、隨的靈活之勁。它似松非松,柔中寓剛,猶如棉裡裹針,要求外形上柔和而又內含堅剛,身法上靈活而又穩重,而且在勁路上還富有彈性和韌性。

“掤”勁在太極拳技擊中起著主導作用,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出手都是以掤勁為先,掤勁就像戰場上機警的偵察兵,又好像一道牢固的防線。利用掤出手臂的聽勁(耳聽、眼觀、肌膚、汗毛的觸感),迅速從中判斷出對方進攻力度的大小和方向,以便採取相對應的方法,或打或化,隨機應變。

掤勁是太極拳基本技擊方法,因為掤勁在太極拳技擊中應用的重要性,所以被排在太極拳的八種技擊方法之首。

從太極拳技擊上講,掤勁不只是一種簡單的掤式技擊方法,而且還是其它種技擊方法應用前的試探勁,也是一種防守反擊的勁。

在太極拳技擊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種勁路,掤勁是在應用其它種技擊方法時的通用勁,應該時時、處處都含有,貫穿於太極拳整個運動過程,任何時候都不可缺少。

“掤”勁的運用,需要建立在我們基本功練好的基礎之上,不然也只是虛有其表。

掤勁是一種橫勁,主要是以化解直勁和反擊直勁的一種勁路。當對方以直勁進攻發力時,我應逆著對方的來勁螺旋向上、向外發力,但必須與來勁互呈角度和走弧線,達到使對方之力改變方向或被掤勁擊倒。

掤勁要應用好,全賴腰的轉換,腰到掤勁自然就會到,腰化掤勁既化。

還必須要做到下盤的穩固和靈活,掤勁發力時,心氣下沉、足蹬地、轉膝、擰襠轉腰、轉胯、旋脊、轉背、旋膀,將掤勁從手臂螺旋發出。

要求周身上下一家,發力要內外一致、意氣結合、以腰為軸、螺旋纏繞、節節貫穿、剛柔相濟、松活彈抖。真正做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四肢百骸皆靜。只有這樣的掤勁,既不失剛猛之力,而又有靈活之勁。

要想將掤勁應用好,必須要做到不丟不頂,圓轉自如。在太極拳技擊中講的丟勁其實也是扁勁,就是掤勁防守不足,剛勁缺少,容易被對方壓扁,外掤之勁力度不夠,所以也叫軟手。

頂勁其實也是抗勁,就是柔勁不足,進攻過度,容易被對方借力或被大力者取勝,外掤之勁用力太過,所以也叫硬手。

掤勁要做好,必須注意容易出現的丟、扁、頂、抗這四病,要想克服這四病,就要做到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不偏不倚。在掤勁時手臂要撐開、撐圓,保持一定的弧度,勁力上要渾圓,方可圓滿而又有張力。

在任何情況下手臂都要呈一定曲度,做到勁曲蓄而有力,但又不可掤力過大,過大容易失控前傾或被借力。進攻時隨機應變、圓轉自如,做到有力而不過,柔順而不軟。

要想練好掤勁,必須要先去僵化柔,然後再練柔成剛,只有練到剛柔相濟,蓄髮相變,對敵應用時才能做到守可自保,攻可取勝。

掤勁不光有掤的外形,而且還得有掤的內勁,如果只有外形沒有內勁的充斥,那麼掤勁也是空虛的,不堪一擊。就好像皮球是圓的,如果充氣不足,它只要一受壓就會扁下去。所以只有充足的內氣支配掤勁,才能做到內外一致,形氣合一。

掤勁在技擊應用方面非常有效。例如:當對方出右拳向我面部擊打過來時,我心氣下沉,重心落穩,下盤做到穩而靈,上身做到松而活,同時迅速抬起右臂,用右小臂逆纏絲螺旋勁由內向外。

由下向上將對方的來拳撥擋開,使其發力方向改變,不能作用到我身上,進而上右步重心右移,上下合力,左腳蹬地,右小臂繼續向前向外發力,用掤勁將其掀翻擊倒,此式是太極拳技擊中講的直勁來力橫勁破的方法。

如果對方用雙掌或雙拳擊打過來也是同樣道理,都是用橫勁破直勁的方法,用掤勁來接擋試探出對方來力的方向和大小,同時採取相對應的方法。

如果對方發的力量小,我迅速加大掤勁的力度將其擊倒;如果對方發力過大,我用掤勁將其來力方向改變,然後再尋找機會進攻。

也可以隨時加上捋、擠、按、採、挒、肘、靠的任意一種技擊方法或多種技擊方法合用,效果會更好、更妙。

所以只有理解掌握了掤勁的含義,才能在實戰技擊應用中進可攻、退可守、攻守兼備、剛柔相濟,克敵制勝、決勝千里。

太極拳推手實戰要領

一、知形

即對人體形體變化要有充分的認識。這裡主要是指導對對方形體變化的把握。如果對方力大速度快,我方自然不能以慢動作式的太極套路應對,只能隨人之進退快慢而相隨。

隨機應變,既考驗我們的基本功底,也考驗我們的反應。

在這一過程中,最佳時機在於把握對方最初的動作雛形,即“一動”。因為這時對方的速度、力量都未形成,最易處理。如果一動之機失了,可以繼續破壞對方的發力距離,使之不能將力量作用到自己身上,這樣自然無損亦。

如果這一機又失去,則要用自己的身體承力、化力,使之在自己身上形成不能力點,沒了力點,對方的進攻同樣無效。這個過程,實質上就是從對方發力距離之外到對方發力距離之內的過程,是一個知拍功夫。這個過程,是大多數練太極者長期難以做到的難解之謎。

二、懂勁

這裡談的懂勁,其實在上面用身體處理對方的力點時已經開始發生作用了。在此基礎上,要做的是,在與對方相接觸的一瞬間,必須通過聽勁功夫,知道並把握住對方的身體重心及其移動趨勢。這樣,我們便可以掌握制勝之道。

三、要做到化發結合,同化同發

許多人在實戰中常常感到:我破對方的招後再去打對方時,對方卻又變了,所以只能化了再化,永無發人之機。

其實,這中間的秘訣在於沒有把握住化發結合。太極中,從來都是陰陽共存,而沒有先陰後陽或先陽後陰之說。要做到化發結合,其訣在於“遇力成樁”。

而樁必須是活樁,一虛一實,實腿承力,虛腿調整重心並及時根據對方重心之運動而進樁摧力。

也就是說,在承、化對方發來之力的同時,樁就要動起來,或進樁掤擠采肘、或退步施以捋、按之勁,或繞步而走,施之以擺、掃、挒、扭等勁。總之,必須化發同時,以樁摧力。

太極拳推手的誤區和學習要領

初練太極推手時,最容易有“頂、僵、丟、抗”四種病症出現。

1、頂

就是在與對手推手時勁力相接對項,彼用力,我也用力,以至出現敵我頂牛之病。

對此,我們在學習太極拳推手時,要注意把握“順勢”的技巧。

2、僵

就是在敵手進攻勁力作用於我的身體時,自己無法化避開,出現了失機漏勢之病。

3、丟

就是在推手時不能將敵手沾黏固牢,而是與敵手脫離,有丟失之病。

4、抗

就是用自身的勁力相搏抵制住敵手的進逼,有剛硬而無韌柔之病。

對於以上四種誤區,我們應該加以重視,首先我們先分析一下誤區的原因所在,主要有以下兩點。

1、初習推手的人多數單純地追求技法和效率,急於求勝,因此寸步不讓,導致冒沖、冒進,頂牛角力,技法水準自然不能提高。

2、有的學練者過多地沉醉於太極拳所謂的“化勁”上,你來我化,主觀上認為這是為了防止“頂牛”,而致丟、僵等毛病出現,結果使自已一直處於被動之中 ,更不能有所提升。

推手過程達到“沾、連、黏、隨”的要求,應做到以下四個方面。

1、在推手中應分清輕重虛實,做到“沾、連、黏、隨”。以虛實來講,即彼實我虛,而虛實的標準就是不丟不頂。只有如此,才能維持兩者之間的彈性連接。

當對手攻我時,我空而勿抗,謂之“沽”;柔而勿頂,謂之“黏”:挫而勿僵,謂之“連”。對手避去時,我接而勿丟,謂之“隨”,力求達到均衡。

2、掌握正確的推手技法,應循序漸進地進行練習。常用的習練推手技法有單手盤圈法、雙手捋按法、四正手和四隅手等技法。

這裡所講的習練方法,是指以《太極拳論》為指導,按照太極拳所要求的勁路變化進行運用,如此獲得的扎實基礎,對提高推手技術水準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推手中要掌握上虛下實的變化規律,即上身要自然放鬆順活,腰、胯和腿部扎實穩固。

腰是聯繫上下肢的紐帶,由腰發出的勁向下貫注于腳跟,向上可通過肩臂運行於掌指,因此,不論是前進後退,還是左顧右盼,上虛下實的變化都要掌握好,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整體勁。

3、在推手中掌握好自身的平衡很重要。憑著和對手相觸的某一點,進行聽勁的走化,在變化運動中隨時掌握並及時調整自身的平衡狀況,只有這樣才能變化自如。這就需要練習“隨人”的技法。《太極拳論》中講“從人則活,從己則滯”,就是證明。

4、堅持太極拳推手鍛煉,正確掌握習練方法和技法要領,持之以恆地練習。,在練習中要體感悟專,不可急於求成、急功冒進。在習練推手的同時,也應強化拳架功法的修煉。

拳架和推手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將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習練,技術功法才能更為全面地得到提升。

太極拳推手學習的兩個原則

首先,入門必須循序漸進

推手需要一定的手、眼、身、步法,如果已經練過套路,而且練得不錯了,那麼學習推手就具備了最基本的入門條件。不論學推手還是學器械,有了徒手單練套路的根基,方能事半功倍。

其次,不可急於求成

一朝成井只是不現實的主觀想法,要一層一層打基礎才能長工夫,技法要一點一滴去學,經過練習、鞏固、純熟、提高的過程。開始不好隨便跟人亂推,搞所謂“自由推手”(目的是如何把對方推倒取勝)。

推手說的是捨本逐末,丟掉太極拳推手的精髓,而摻雜武術擒拿、摔跤等其他方法。

太極拳推手,首先要從虛實變化中穩定自己的重心,然後設法令對方失去重心而傾倒。

所以推手不是鬥力,以力取勝,而是要學會柔化,要“引進落空”,等到有可乘之機,所謂“合”,才“出”發放出去。這樣就要靠太極拳本身的搠、捋、擠、按這些最基本的技術。

入門也就是先練這些,一般可從定步單推手開始,進而定步雙推手。在把手法練純熟之後才進入第二個層次,即練活步推手,手、步、身法結合一起。在搠、捋、擠、按四種技法運用自如的基礎上進人第三個層次,就是大捋推手,即十三勢的總體練習。

太極拳熟練了,可以運用自如,就可以變化無常的自由推手,同時還應練好基本功,其中包括樁功的練習之站樁。

太極拳的內在運行方式

1、物體與人的動平衡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重心的概念,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每個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於一點,這一點叫做物體的重心。當一個物體的重心偏移了支撐它的底盤時,就會傾倒。

2、太極運動中的動平衡

經過長期基本功、站樁和打太極拳的訓練,身體應做到以下要領:虛領頂勁、收頷、豎項、含胸拔背與松腰落胯、氣沉丹田同在,達到身體上下對拉拔長。

3、呼吸與內氣及內勁的關係

腹式逆呼吸適合用於太極推手,當氣呼出時,內氣沉入下丹田,小腹鼓起,內氣運遍全身直至體內各處末梢。當吸氣時,內氣聚集于中丹田,胸部隆起。呼時落,為發。

內勁在太極推手中的應用

太極推手,實際上,是雙方勁路、勁法的較量,外形看似隨意運動,這是表像,在你進我退,隨曲就伸,內勁運行過程中,每一動都含有規矩。

從人則順,隨己則滯,時刻調整自己重心穩定,使對方失穩為第一要務,所以“攻方”的勁總是瞄向對方失重點上,而“化方”在臂掌的掩護下,身體以“太極∞運行”方式,將來力化解。

太極的以柔克剛

太極推手,控制為本,以和為貴,不主動進攻,看似墨守成規,保守無為,其實,只要對方出手,隨時可化,處處都能還擊。

在推手學習中,關於身法的一個核心要領就是“涵胸塌腰”,下文我們將展開簡述。

涵胸

所謂涵胸,是指兩肩微弓,以胸部涵住且感覺舒服為宜。

涵胸的作用主要是放鬆、蓄勁,不可過,亦不可不及。涵胸過了則胸部易癟,內臟易受到擠壓,損害身體健康,在推手中則容易出現掤勁不足而為人所乘,另外還會造成外形局促、不靈活、不圓活的現象。

所以說,涵胸的功效還在於促進掤勁的形成。

塌腰

所謂塌腰,就是腰襠下去、尾閭前托。拳譜中講的力由脊發、脊柱豎直,其實也是塌腰。

只有把腰塌好了,力才能由脊發,力的傳導才能順達,才能借大地的反作用力施加于對方,才能與力大者抗衡,才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各種實戰技術,否則處處被動,即使有很巧的技法,也無法施展,最終以失敗抱憾。

那麼,塌腰的標準是什麼呢?塌腰,必然要斂臀,斂臀與尾間前托、命門後撐是一個意思,但不可過,氣自能自然下沉于丹田,使脊柱豎直,力在軀幹部的傳導無阻滯,使自身的力量與大地的反作用力毫無損耗地全部發揮出來,施加于對方。

涵胸塌腰兩個要領都完成了,身體這張弓就備好了。涵胸是腰以上部位的蓄勁,塌腰是腰以下部位的蓄勁,兩個部位合一了,身體這張弓就完成了蓄勢。

一旦得機得勢,出手即可成功。在推手實戰中,我感覺到,也只有涵胸塌腰,把身弓備好,才能得機得勢。再加上中氣貫足、氣沉丹田、腰勁下去,形成兩奪之勢,把上下陰陽二氣轉瞬一合,如原子核聚變,哼哈二氣自丹田一貫,能量驟然爆發。

太極拳推手的特點和發勁技巧

太極拳推手的特點

一、舍其正中定橫中

常言說“人少橫力”,特別在推手技擊中,兩人繃手相觸,儘管周身含有彈力,兩足前後分開時,其力均貫注於前後縱向,對方雖有橫向之力,但橫力總是要少於縱力的。

中心、重心,二點均在於縱,而進招引其離開支撐點,我舍其正面,擊其橫面,因對方力點不能集中合一,對方一旦離開其支撐點,身形自然傾斜,我從橫面擊之,對方即行跌出。

在推手中,時刻離不開“中正”的要求,我們練習時也要時刻注意“守中”。

二、進身欺人,應知人體之“三節”

從整個人體來講,頭為梢節,腰為中節,足為根節,如對方三節被欺,對方即不能活便,更無法使招,而我則運轉自如,左右逢源,對方處於背勢,因此說,“制梢節”、“欺中節”、“盤根節”三法,是武式太極拳推手之絕技。

“身、手、足,上下相隨,以塌梢節、捋根節、堵中節,此為控制上肢兩臂之法。制梢節、欺中節、盤根節是控制對方身手足上下三節之法”。如進身欺人,欺得越緊,對方整個身形越不能靈活運轉,皆因對方處於背勢,而我處於順勢。

所以說,推手也是一種心理的較量,心理素質好,更有助於我們學習太極推手。

三、步要過人

即是便於貫、扣、插二法之應用,便於步法之進退,及身法上靈活變換。

貫者發勁,扣者合勁,插者鑽勁,可稱勁練三法。欲將發人,步要暗進,靈活掌握貫、扣、插三法,與人交手無不穩操勝券。

例如拳勢中“上可擊其下顎,下可使用貫扣二法,應左貫左,需右扣右,使對方雙腿處於我控制之範圍。如對方閃身後退,我即由拳變掌雙掌齊出,進招連環,“懶紮衣”招法猛擊胸前,此仍三法應用之舉例。

又如我方使用拳勢中“頂心掌”在對方前進一步之機,在我退第一步之時,急速貫注對方右腿,而“頂心掌”招法即打胸前。

使用此招法上下必須協調一致,速度尤為重要,否則起不到頂心掌驚彈寸勁之威力。又不如在推手中使用左右采法,如不用貫扣二法,那就不起不到應有之效。

四、不丟不頂

說具體點,就是推手雙方均不能離開,雙方均做到粘連不脫,並不與對方抗力,這就叫“不丟不頂”。

惟有不丟不頂,才能“粘連黏隨”,同時並能做到“舍已從人”,能舍已從人,方能“力從人借”,上述諸法均有相連,可稱環環相合,勢勢相承。

清代李亦佘先生“五字訣”中講“由已則滯,從人者活”,要想做到不丟不頂,必須做到,彼退我進,彼剛我柔,彼伸彼屈 ,彼屈我伸,方能達到不丟不頂之目的。

在此基礎上如能圓形走化,陰陽開合運轉全身,才會“引進落空”,使 對方不能穩定中心,處處陷於被動地位。要做到不丟不頂,另一個方面就必須要做到“棚要撐、勁要崩”,崩者彈也,更無驚彈之能。

因此說,必須精神提得起,氣斂神隨,中氣貫通,運轉全身,使全身有一股彈性,兩臂圓撐,無凹無凸之弊,意、氣、形密切配合,即能做到不丟不頂,所以做此技是多方面的。

推手如何化勁

所謂“化勁”,是從太極推手練習的過程中,通過沾、粘、連、隨,不丟不頂、舍已從人等技藝練出來的柔化勁,其作用是將對方來勁引到利於我而不利於對方的方向,並使對方下盤不穩,陷於背勢。

推手方法中廣泛使用轉動、滾動和凸凹的虛實變化。轉動和滾動是圓弧運動,使對方的支點(著力點)沿圓弧軌跡轉移;凸凹變化實際是直線運動,使對方支點(著力點)做直線後退。

兩者都是使對方進攻的勁力落空,從而遇勁即化,或轉滾,或進退。轉動是身體或手臂先順轉以化解敵勁,然後迅速逆轉以擊敵身。

當對方用大力作用于我身時,只要支點(著力點)不落在通過重心的中垂線上,就可以用腰做轉動,化除對方的勁力而保持自身的平衡。由於我身體的轉動,支點(著力點)必隨對方的勁力在空間內位移,而不能直接作用於我的重心。

太極拳推手中聽勁的技巧

太極拳推手“放勁”如何練

很多人學習太極拳雖然懂得內勁,也知道勁的重要性,但是都不知道如何放勁。

太極拳推手“放勁”是指將對方發放騰跳跌出,巧者騰空拋出丈餘跌滾而不傷人。此種方法一半臉太極拳的人很難達到它的效果,那麼有哪些練習方法可以提高太極拳推手的“放勁”呢?下面為大家介紹四種常見的練習方法。

一、“放勁”的肢體運動

譬如:站高架川字虛步,雙掌相對向前舉探與肩同寬高,平行原地前移為弓步,同時雙掌往回拉收相對於胸兩側。再後坐平移還原虛步,雙掌亦向前探推出還原。

放勁的肢體動作有很多種,習拳者只有先掌握其肢體動作,才能夠學會放勁。

如此前弓時雙掌往回拉,後坐時雙掌前推,原地前後平行移動反復練習揣摸。兩腿前後互蹬前後弓虛步移動、虛實變換足底的過渡用勁及周身對拔的松沉勁要求有三:1、放鬆;2、中正;3、平行移動,此三要素極為重要。

二、“放勁”的神態運動

兩腳前後站立虛實分明,實腳跟趾抓蹬虛腳輕點於地,踝膝作八字外旋擰,裹臀收肛會陰前上撮,填腰含胸沉肩墜肘,筆者以為:“頭頂破天足蹬穿地”這種頂是極松之頂,而蹬地是極沉之蹬。

這裡指的是周身肌肉放鬆沉勁於腳下,在全神貫注的一瞬間,鬆開關節,拉伸延長韌帶的彈性即產生的一種整體性的勁——“放勁”。以上運動的腳蹬地貫勁於頭手,常言腳下勁、整勁、內勁等。太極拳視為節節貫穿。

神態是練習太極拳的重要步驟,神態是內外結合的一個表現,因此,放勁對神態也有很大幫助。

我們理解為周身松沉後,以腳蹬頭頂的神態但不要露型,完整的使腳下抓、蹬、旋、擰踝膝腿領動上身的用勁方法,這種勁強大松柔靈活多變,在推手應招變招中得心應手。

三、“放勁”的松沉運動

松就是不用力,肢體關節的屈伸適中,舒張肌群和收縮肌群的適度拉伸壓縮,放鬆方法需在平時的練習中漸悟,先有松然後才有下沉之勁。

通過長期實踐反復驗證逐達周身松沉,在推手運用中熟練的時而局部松、時而全身松、或腕、肘、胸、背、跨、膝、踝等等無處不有的放鬆。從而使對方推拉不動,扛不起的周身彈簧勁,實為松。

四、沉粘化的合理運用

松一分沉一分“放勁”大一分,一松到底沉勁於腳,以腳領勁周身,進行盤架推手運動,在松沉粘走“放勁”中完成推手,如果沒有放鬆的基礎,人體漂浮更無下沉於腳之勁,也就談不上太極拳的“放勁”了。

古人雲:力發于根勁起於腳,實指沉勁於下,以下制上的“放勁”法則,但必須在松沉中下功夫,方可理解“放勁”。

五、“放勁”的粘走借力運動

在推手松沉輕靈的粘走中,破壞對方平衡,迫使其拔根浮起或引化其用力落空,借其失重之力的瞬間,順其方向“放勁”產生彼背我順的加速度的順力、合力或輪軸力等,將對方拋出為合法。

如果在推手中脫手頂丟時或隨意主觀用“放勁”不但無效,反而可能被對方借力拋出,因此推手必須熟練的運用沾粘連隨,從人由己的技術。學會在粘走中的任何時候、任何方向借力順勢輕鬆的用“放勁”發放拋出對方。

如用僵力喘大氣拼命推對方而出,終身不可能沾上太極拳的邊,努力學習引勁落空、引化順發、在粘走借力發放,輕鬆的拋出對方而又不傷人,方為正確的傳統太極拳“放勁”。

太極拳推手是太極拳特有的一種技擊訓練方式,在不傷人的原則下,運用內勁的發放方能表現其特有技擊風格。這些“放勁”訓練方法望各位能從中受益。

推手的三個階段

一、練功初期

吳式太極拳推手練功初期,應當對方是炊事員.我方是就餐者。對方的職責是做飯,我方任務是吃飯.消化。如何做飯?

如何消化?需要雙方天天切磋,認真研究。

推手練功初期.切不可雙方都當炊事員。如果雙方都當炊事員,爭著搶著做飯,誰也不想吃飯,不想消化,雙方勢必非“頂”即“抗”,處處“雙重”.此乃推手練功之大忌。

二、推手練功中期

推手練功中期,應當對方是司機.駕駛著公車,我方是乘客。

公車行駛速度的快與慢.是司機的事,與我方沒有關係。作為乘客坐在車上應穩穩當當,隨車而行:不可坐在車上亂動,胡動。如果坐在車上亂動,妄動.一者違情悖理,大可不必:二者必然會導致被動與危險。

三、推手練功後期

推手練功後期,不論任何人都習慣於用力氣,這可以叫做“陸軍”。因為“陸軍”戰爭方式經常是陣地戰。但這不是吳式太極拳練功修煉的方向。

吳式太極拳練功修持方向.應當是由”陸軍”修煉成“海軍”。”海軍”取一個“水”字。吳式太極拳功夫.形體應當“如雲似水”,極柔極軟,遇阻則止,逢隙則入。

吳式太極拳功夫,還須將”海軍”修煉成“空軍”。“空軍”取一”空”字。”由重練成輕.由輕練成空”“全體透空”“妙體空空…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這才是吳式太極拳功夫修煉的最高境界。

太極拳推手中內勁的運用

一、人體經絡走向與氣血運行的關係

人身的經絡系統是由經脈、絡脈及其連屬部分構成的。其中最根本的則是任脈與督脈,太極拳大師陳小旺先生授課時也注重強調了任、督兩脈在練功時的重要性。

任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前行於腹胸正中線,經過咽喉,到達下唇內,環繞口唇,上齒齦交穴於督脈後分而上行至兩目下方”。功能即總領一身之氣,為“陰脈之海”,並由支脈自胞中向後貫脊,與督脈相通。

所以說,學習太極拳扥內勁,就需要我們對人體的經絡有一定的瞭解。

督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後行於背部正中線,上行頭項正中,經頭頂下行於額、鼻,止於上唇系帶處的齦交穴,與任脈相會,並有支脈絡腎貫心,還有支脈與足太陽經交會於目內齜,上行頭頂,左右交叉入絡腦”。

丹田歸經于任脈,是人體經絡場的重要場源,氣聚於氣海後就會沿經絡運行,丹田氣足,人的精、氣、神易外顯。武術家們常提到諸如“氣沉丹田、意守丹田”等等,從中醫學理論角度講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

二、身法整合與內勁形成

“勁”與“力”在漢語解釋中並沒有嚴格的區別,如果單純從力的角度來講,力是由站樁而得,由試力而知,由發力而用,由推手而懂,由實作而知變化,由試聲而固元氣,力量才能篤實。

在太極拳的學習中,我們需要把握好整體勁的運用。

概括來說太極拳的這種“內勁”是全身高度協調的運動,包括精神、意念、呼吸,在瞬間爆發出來的能量,是人體精、氣、神相凝聚的一種完整的力。

陳鑫老前輩認為“太極拳內勁的實質和運行是以意行氣,運於骨縫之內,再由骨縫內運於肌膚,貫注於四梢,複歸於丹田,纏繞往來,輕靈圓轉,逐漸產生的一種綿軟而又沉重,外似棉花,內如鋼條的一種內勁”。

其實人體的內勁是很複雜的,它是多種力源交織在一起所形成的。力是勁的基礎,其來源於人體的中部,即丹田和腰肌。

柔中有剛為彈勁,剛中有柔則為韌勁。所謂“柔裡有剛攻不破,剛中無柔不為堅”,辯證地說明了彈勁和韌勁的特性及相對立的統一性。

內勁具有“神以知來,智裡藏往”的特點。隱于內而不顯於外,隨人之動而不斷改變方向,不丟不頂,內動不令人知,內勁足,彈性的韌性就足,這是太極拳套路和推手相結合所產生的一和獨特的勁。

推手時如果單憑觸覺靈敏,而缺乏一種渾厚輕靈的“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及“運勁如百煉鋼,無堅不摧”的內勁,即使已做到一身備五弓,掌握了呼吸與蓄髮的運用,仍然不可能將對方“引之即來,不得不來,放之而去,不得不去”的效用。

三、內勁在運動中的發放

太極拳有陰柔輕靈的一面,謂之和風細雨;亦有陽剛沉著的一面,謂之雷霆萬鈞。在推手進退中兩者兼備互用,凡偏剛無柔的需防跌失,偏柔無剛的則難臨強敵。

一舉動,輕柔重剛齊發,處處控制對方重心,使對手失去平衡。處處能越過對方防守點而輕靈逼近,使對方不知我手從何處來,達到“出手不見手,手到不能走”的境界。

推手中,虛實開合,螺旋纏繞,引、化、打結合,在散手對抗中,則可用踢、打、摔、拿等技法,這對運動員自身的整體綜合實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無論是推手還是散手競技,運用靈活的身法,控制對方重手腳齊到輕靈逼近對方防守點,抓住時機近身,發力與靈活的步法協調配合,在運動之中掌握自身平衡適時整勁發出,往往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平時推手練習時以纏絲勁的沾連粘隨為靈魂,又要以剛柔兼備的“內勁”為統帥。

同時,內勁又是靈活善變的,太極兩儀的上下相合、剛柔虛實必須兼備。加上不斷練習,功夫才可能上身,且漸臻精妙,在推手與實戰技擊中才有望發揮出積極有效的作用。

太極拳推手學習的基本意義

一、推手是太極拳的精華

推手是太極拳各項技法學習的提高階段,只有掌握好了推手,我們才能進一步學習太極拳的其它技法。

如果說拳架是太極拳攻防招式的組合套路,那麼推手則是太極拳攻防招式的應用。太極拳如果丟掉技擊內涵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學習太極拳必須把練拳架、練推手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收到強身健體、提高技擊的全面效果,也才能真正步入太極拳的神聖殿堂,獲得太極拳的真諦。單就推手而言,通過練習,可以進一步校正拳架,深刻領會拳架一招一式的真實涵義。

所以說,推手的學習,也需要建立在拳架掌握的基礎上。

二、以靜制動的訓練,可以加強大腦中樞神經功能

練習推手時要求思想高度集中,把注意力放在粘點上,需要良好的靜定功夫。心愈靜,才能權衡對方的綜合實力,達到心中有數,戰勝對方之目的。心靜還可以穩定情緒,增強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功能,特別是在推手競賽中,可以幫助消除怯場心理。

心靜還有利於正確處理推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有利於個人技術的發揮,如對方在什麼時候、將用什麼方法進行攻擊,我方應在何時採取何種有效防禦措施,以及根據對方實力情況,我將以何種方法發放更有效等,正所謂“靜能生慧”。

經過這樣的長期訓練,就能深刻理解拳論“以靜制動”的真正涵義,從而大大加強中樞神經的功能。

太極推手是一種“知人”的功夫,學習推手,是有助於提高我們的判斷力和分析力的。

三、深、長、細、勻的呼吸和吸蓄呼發的配合,可以擴大肺活量,增強心肺功能

練習太極推手除要求深、長、細、勻的呼吸外,隨著對抗運動的發展,呼吸頻率將有所加快。一般情況下心率在105-135次/分鐘之間,吸氧量相當於40%-50%最大攝氧量,介於每搏輸出量最大值(125次)左右。

推手水準較高的人心率波動幅度較小,而且呼吸深長而平穩,不會出現氣喘吁吁的現象,從而在推手對抗中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在發放中講究“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吸蓄呼發”,大大提高肺泡氣體更換率,為細胞攝入、利用氧提供方便。

這就使推手運動成為名符其實的低能耗體育運動(當然激烈的競賽推手耗能要多些)。而在推手時雖然出汗但很少氣喘。中醫“汗腺通,則百病不生,汗腺堵,則亂病纏身”之說。推手練習後呼吸通暢,周身靈活舒服,正應了中醫之說。

四、全身放鬆,節節貫穿,達到周身一家、輕靈圓活

如果身體不松、骨節僵硬,在平時練拳時還不容易自我察覺,但一經搭手,則往往輕易被對方發放。筆者回憶自身由僵到松的過程,主要得益於推手。這種松不是鬆散無力,而是松而不懈,輕沉兼備。松可以增強人體的耐力和爆發力,可以化解對方的強力。

太極拳技擊方法的基本特點是“借勢借力”,所以才提出來“不丟不頂”,就因為雙方的動作在“丟頂”的情況下是無法借勢借力的。

動作上要想“不丟不頂”,就只有相互“粘隨”,“粘隨”的目的是為了感受對方的運動和力的狀態,感受雙方共同的運動與力的狀態,從而在準確感受的前提下去確定自己的運動勢態。

掌握可以“擊化”的時間點位,這就是“太極拳最基本的功夫是隨,最高層的功夫還是隨”這句話的由來。

五、有利於陶冶情操

在推手過程中,性格急躁者開始總想用大力迫使對方失勢而不顧一切,但這種主觀願望往往被對方乘勢借力“引進落空”。在累次挫敗及不斷深入練用中,才知冷靜、沉著的重要,由此可見推手對急躁者改變性情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太極推手要求剛柔相濟、快慢相間,而憂柔寡斷的人在做推手動作時遲疑不決,往往失去很多機勢,特別是競賽中失去了取勝的機會,使自己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

通過推手實踐可以加強其果敢、機敏性格的培養。好勇鬥狠的人在太極推手練習中,特別是遇到推手水準較高者往往敗得更慘,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從而看到自己的不足,培養了謙虛謹慎的作風。

六、通過推手,才能有效地提高技擊防衛能力

如果練太極拳只停留在拳架上,雖然也可達到健身目的,但難以提高防衛能力。推手是太極技擊的具體運用,通過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和進、退、顧、盼、定十三勢的練習,才能由著熟而漸悟懂勁。

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使技擊水準不斷提高,使拳架日臻完善,從而達到增強防衛能力的目的。

太極拳推手學習的五個技巧

一、搭手即掤,八法相主

太極拳各種勁共同強調的是掤勁。在交手的時候,太極拳不主張硬沖、硬拼、硬抗、硬頂,但是也不許丟,不許逃跑,而是先用一種彈性的、能伸又能屈的、柔韌性的、螺旋式的外撐勁,也就是掤勁,來接應對方的來力。

這種掤勁,不只是表現在手上,周身處處都有這種掤勁。掤勁的延伸一共有多種勁,不同的是使用的角度或者是使用的部位,所以說掤勁是太極勁的基本特徵。

可見,學習太極推手的關鍵就是在於掤勁的理解和運用。

二、彼此接觸點上,都有我的“耳朵”

既然是根據敵人的變化而變化,那麼首先要要做的就是了解敵人的意圖,也就是敵情,正所謂一知已知彼,百戰不殆。

太極拳特別強調的是"知彼",只要和對方有所接觸,就要找出對方的特點。所以學習太極拳推手,首要任務是練習"聽勁"。

三、誰先合,誰能贏

從總體上控制對方、包住對方、籠住對方。或用一手、或用雙手、或用雙臂、或用雙肘、或用一手一肘、或用肘彎裡側夾住對方、或上下配合別住對方。總之,凡是使對方處於背勢者,都屬於拿,都屬於合。

所以說,在太極推手中,需要掌握好對局勢的判斷,找准機會,一招制敵。

另外還需要強調的是一個"先"字,誰能先合,誰能贏。即要主動,首先要從精神上控制他、包圍他、藐視他,使他處於我的包圍圈之內,決不能讓他合住我。因此,平時練拳必須注意聚精會神的合力之法,做到能開又能合。

四、化打合一,引進合一,點線合一

太極拳往往講求引化為先,先引化而後發放,其實這是初級功夫。高級功夫應該是化打合一,引進合一,化就是打,打就是化,使引化與進擊同步化,統一行動。

第一種功法(或第一種手法)是先引後發。即待對方來勁被我引化落空之後,我再將內勁外力合而為一(意氣力三結合),合力發之。

第二種手法,是邊引邊進、或上引下進、左引右進等等。

第三種是化打合一、引進合一。即一個引化動作之中也有進,也有打。打中有化,化中有打。

五、下塌外碾,力催其根

“下塌外碾”這句話可以形象地理解為到掌根的既沉又向前滾動的一種力量。太極拳,就是這樣一種破壞對方的根基的下塌的力量。太極拳的戰略戰術,不在乎一手一足的重創,而著眼於破壞其整體的平衡。

因此,在推手中,一方面努力鍛煉自己下盤的穩固,力求接地之力,借地之力,鞏固自己的根節;另一方面,與敵人一搭手,即著眼於他的腳,不論是從上盤、中盤、下盤人手,都要走下塌外碾之勁,力達其根,力摧其根。

這是應敵時破壞其平衡的著眼點、著手點,也是落腳點。

太極拳推手如何發放致遠

一、合拍

對方向我發手時,我應按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的原則順應其勢,不丟不頂,接住彼手,引進使其落空,待其力盡,必有回意,我即可順勢而發。

《打手歌》中說“引進落空合即出”的“合”字應該是指對方力盡我即發出的轉化時刻,即合拍時刻。《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收即是放”也就是收到最後就是放,轉化並不明顯,但是要掌握這一時刻,才能順勢發出。

對於合拍的理解,主要在於對對方攻擊節奏的把握。

二、牽動

引進對方來手時如對方來手停止不前,對方重心穩定,我若發勁必然效果不佳,難將對方發出,我應牽動對方來手,使其重心前傾,對方必急回撤,我即順勢而發,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三、驟發

對方一有回意,我即以爆發力驟然發勁,如迅雷閃電,疾風驟雨,引發之間,合而為一,使對方在毫無思想準備下驟然被發出,不及走化。

已故太極拳家顧留馨老師曾稱讚揚澄甫先師推手是“動之至微,引之至長,發之至驟”,“凡身受之者未覺其動而已騰空跌出”。故牽動手法更能得到順勢借力的效果。

手法是實現太極拳各種技法的主要手段,我們需要掌握手法的基本要領。

四、寸勁

向對方發動時,應以在極短之時間發出的最大之勁發之才能將對方發之致遠,即所謂“寸勁”。這樣就會使對方猝不及避,不易走化。

五、勁整

上述所發之寸勁亦應集周身之勁,所謂“周身一家”。《拳論》中也指出“發動須沉著松淨,專注一方”;“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運勁如百煉綱,何堅不摧”。故如欲使發放效果最大,必須勁整。

六、螺旋

在向對方發勁時,無論用單手或雙手均應畫或大或小之圈,含有螺旋之意,以使對方不知我勁之所向,陳式太極拳中曾強調纏絲勁,楊式大極拳亦然,發動時畫極小之圈,而後適時發出,所謂“意在驚彈走螺旋”,“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才能發之致遠。

七、略偏

在向對方發勁時,一般是向對方之正面方向發動,對方之抵抗方向也多在正方,故雙方之勁可能抵消一部或全部,如我發動時方向略偏,不論上下左右,隨機應變,必然能出其不意,其抵抗力必小,使我之發動效果更大。

八、發點

向對方發勁時,無論用擠或按,用單手或雙手,勁力均應集中在一點,意 在對方中樞。《拳論》中說“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

力點集中在箭的尖端,才能有穿透力。如力量不集中,發放不能致遠。已故太極拳汪永泉老師總結為一句話“要點不要面,要面兩不便”。意思是說發勁一定發點,否則發得不遠會造成雙方糾纏在一起進退維谷的局面。

九、跟步

向對方發勁時必須有步法的配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力由脊發,步隨身換。”即步鬚根據發勁的需要而轉換。

發勁時後腿跟上半步,前腿亦隨之前進半步,使我之步伐前移,發乎範圍加大,將對方發之更遠。即所謂“進之則愈長”。進退步伐大小,均應根據實際需要而定。

十、挫意

我發勁時應含有挫意,《拳論》中說:“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此處挫力應為發手時先下後上走曲線的發力。應使對方在著力時有騰空而起似斷線風箏般的被發出的感覺。

以上所談為推手時對於如何發放致遠的點滴膚淺體會,而如何用於實踐並做到恰到好處,仍需不斷反復練習。即所謂“工彌久,技彌精”,“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十一、後發制人

“快手打慢手”,這是武術常識。太極推手“後發制人”的特點,似乎與常理相悖。但透過現象看本質,太極推手還是順應客觀規律的,所謂“求勢爭來脈,出奇在轉關”。

太極推手通過接觸部位“聽力”在先,所謂“後發制人”是等對方出手、我掌握了其動向,並根據對方勁路採取相應舉措,我就可以“有的放矢”,對方只是送上來的靶子。這樣,在與對方周旋中,我順其力,由自然化解到發放,當對方感覺勁到時已無法走化因而被放出。

這種出奇制勝的機竅,在於太極推手由化過渡到發已融為~體,拿准了由化變發的最佳時刻。 後發先至是太極推手的特色。出手晚,並不代表發勁發勁的速度慢。

這裡要闡明的是,太極拳不是不能快,平時慢練是為了有利於養生和提高功力,當需要時可迅雷不及掩耳。內家功夫意識~閃感應就到、勁就發出。

太極拳推手與走架的關係

練習拳架的過程是知己的過程,練習推手是知人的過程,兩者可謂缺一不可。一個行拳有內涵的拳家如果沒有推手實踐的襯托拳就會空而無味,一個推手的行家如沒有拳的基礎就會華而不實,他們最終不能成為一名好的拳家。因此必須在知己知彼上下功夫。

在一套拳中每一個拳式它都是由十三式組成,十三式的用法由老師教拳而得。並在練拳中熟知,通過行拳而知每一式在拳中如何使用的感覺。

學習太極拳,重在領悟,我們要理解太極拳中招式的內涵,並能將其體現出來才是學好太極拳的關鍵所在。

行拳時有“無人勝有人”之說甚好,然而那也是意想而以,個人想像而得,一方面的感覺沒有通過實踐。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在此也只是一個過程。

想要過程變為真實的感覺就要把行拳所得得勁法通過推手進行實踐,在兩人交手的過程中體驗十三式的單一用法和複合用法,體驗雙方勁力陰陽變化的感覺,相互的鍥機掌握的恰到好處。

再將這些用法和感覺帶回拳中進行拳式運行中磨合,用這樣的方法豐富行拳者對拳進一步的認識,並將這一認識逐漸的由心知到身知,再回到推手中實踐。用這樣的方法使知己知彼的功夫得到昇華,太極拳藝走向高的層次。

一趟好的拳架它的存在形式應是勁法組合及其巧妙(是經過幾代人實戰進化而來),同時它的經絡運行、健身養生效果必然很好(在拳論指導下正確習練法)。

所以說,太極拳的各項功法都有著內在的聯繫,我們需要一步步的學習,先從基本的學起。

勁法的巧妙組合,經絡運行、健身養生效果的好來自正確的繼承拳架。一趟拳的繼承不但個人要有良好的悟性而且要有良師益友的教導和幫助,此條件可算缺一不可。

良師,不但要在他那學到一套好的拳架而且還要在應用、每一拳式勁法、拳式與拳式間的連接、行拳中的一舉一動、推手中拳式勁法的應用,進一步的二人對打時接觸發揮。

通過他的講解示範了然於心,並逐漸練上身以求初步懂勁。

益友,他必須具備很好的太極素質,並能像“助教”一樣一一加以分解陪練。

一個勁在身上的形成主要是自身對勁的感覺,這種感覺來自練拳、喂勁和推手。練拳心知、喂勁知用、推手實施應用。在該過程中逐漸的悟是走向懂勁的又一管道。

懂勁與聽勁密切相關,聽勁與靈敏度有關,靈敏度與練一趟好拳和練拳方法有關與周身氣血通態程度有關。

一趟好的拳架他的身法要求必然很緊湊嚴格,拳式的運行方法獨到並且最大限度的接近自然這樣的拳練了才能出功夫,對此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