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枳術消積丸的簡介

組成:萊菔子180克, 檳榔60克, 枳殼60克, 焦三仙各60克, 雞內金60克, 牽牛子60克, 大黃100克, 連翹120克, 蒲公英120克, 丹皮60克, 赤芍60克, 三棱50克, 莪術50克, 白術120克, 甘草30克。

制法:山楂、連翹、蒲公英煎煮二次取汁, 備用;雞內金打碎, 清水洗淨, 曬乾, 文火微炒;餘藥清洗, 晾曬、烘乾、打細粉(100目), 以藥汁泛丸(濃縮丸), 梧桐籽大, 晾半幹, 低溫60℃烘乾, 紫外線殺菌, 乾燥陰涼處密封保存。

用法:重症1次9克, 輕症6克, 小兒酌減, 1日2-3次, 飯前溫開水送服。 積有久暫, 症有輕重, 腹腸不一, 故量病服藥, 中病良, 勿太過。

功能:消積導滯、通腑排毒、清瀉胃火、理氣化瘀、健脾補氣。

主治:食傷脾胃,

納運失司, 積熱化火而致飽脹、胃痛、吐瀉、噯腐食臭、口臭、口瘡、齦腫齒痛、咽喉腫痛、火毒瘡癤、痤瘡蜂起、大便秘結或膠黏不爽, 脈弦細數, 舌質紅, 苔黃厚膩等一派積熱火毒之症。

方解:胃主受納, 脾主運化, 脾胃氣旺, 飲食有節, 納運正常, 運化良好, 則脘腹舒適, 氣機條暢, 化源充足, 精力充沛, 身體自然健康, 故曰:“脾胃者後天之本也。 ”必須處處保護, 勿令其傷。 胃腸屬腑, 瀉而不藏。 若內傷飲食, 外感六淫, 勞倦過度, 皆傷脾胃。

脾胃傷, 則百病生:胃氣傷, 滯塞而不納、氣逆而不降、食滯而作痛、積熱而口臭、火克食而消穀善饑、陰火盛而口瘡生;脾氣傷, 健運失, 飽脹而噯氣、積滯而吐瀉、濕阻而痞滿、氣虛而汗淋、血瘀而循障。 治療大法, 遵東垣“補脾胃,

瀉陰火。 ”瀉其有餘, 補其不足。

故首先消積導滯, 通腑泄熱, 積去熱除, 萊菔子辛甘而平, 入脾胃肺經。 辛能行氣, 甘能益脾, 既行脾胃氣滯而消積導滯, 又具推牆倒壁之力, 推陳致新, 故能治一切食積氣滯, 既有推而瀉下之功, 又無苦寒敗胃之弊, 為之君。

積而氣滯, 痞塞脹滿, 枳殼苦辛微寒, 入脾胃經, 氣香味厚, 苦能泄, 辛能行, 走而不守, 行氣之力較猛, 能破氣消脹, 消積導滯;檳榔辛苦溫, 入胃大腸經。 辛散行氣, 以除脹滿, 苦溫降泄, 以通腑氣。 相須配對, 共助君藥, 消積導滯、除脹之力倍增, 為之臣。

飲食傷胃, 取焦三仙、雞內金, 以消食化積而助運;積滯化熱, 佐苦寒降瀉之品, 導熱下行, 牽牛子苦寒清降, 入大腸走穀道, 治宿食不化、腹脹便秘;大黃苦寒沉降,

善蕩滌積熱, 通腑瀉下, 祛其邪、泄其熱、保其津也;餘熱未盡, 佐以連翹、蒲公英等甘寒微苦、清熱健胃、益脾養陰、藥食兼用之品, 寒能清熱, 微苦健胃, 甘能補虛益陰, 至為合宜。

食積氣滯而血瘀必成, 三棱、莪術相須為用, 辛苦溫, 入肝脾經, 行氣破血、消積削堅, 治食積腹痛、胸腹滿悶;血熱而瘀, 故以丹皮、赤芍涼血散瘀。

病機從積→虛→熱→瘀, 積熱瘀之邪雖去, 脾虛當補, 故重用白術, 健脾補氣, 合枳殼為枳術丸, 消補兼施, 既助運祛邪, 又固本防複, 此十三味藥, 相互協作, 祛邪扶正, 共為之佐。 甘草調和諸藥, 為之使。 全方共奏消積導滯、通腑排毒、清泄胃火、理氣化瘀、健脾補氣之功。

加減:積熱過重, 腑實難通, 大便秘結, 可變丸為湯, 加白頭翁、玄明粉,

以蕩滌之。

運用:未病先防。 尊“胃腸屬腑, 以通為用”之旨和漢代養生學家王充“欲得長生, 腸中常清”養生之道。 每隔一段時間服2-3次, 以潔腑清腸, 防病于未然。

初病早治。 偶有飲食傷胃, 積滯於中, 遂服2-3次, 消而導之即愈。 已病早治, 防變之謂也。

久積化火, 積熱火毒而見:口臭便秘、痤瘡蜂起、癤腫不斷、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者, 重劑頓服, 假體壯邪實, 通腑排毒、泄熱保津, 積去熱除, 諸症釋然。 急症重拳, 邪去正安也。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