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清肺寧嗽 滋陰涼血 治咳血

咳血, 又稱咯血。 指咳嗽時, 血自肺中經氣管咯出, 或純血鮮紅, 或痰血相混, 均稱為咳血。 主要由於外邪犯肺, 或陰虛火旺, 而致肺絡受損, 血溢氣道, 咳嗽而出。

辨治方藥

中醫辨治咳血一證, 一般分為風寒犯肺、風熱犯肺、燥氣犯肺、肝火犯肺、肺腎陰虛、氣不攝血等7種類型進行論治。 咳血為病, 總以肺為主。 肺為華蓋, 主氣, 故表邪易犯, 氣鬱化熱;肺為儲痰之器, 痰熱蘊結, 難免咳喘氣逆;肺為金髒, 火克金, 陰虛火旺, 每灼傷肺臟。 總之, 肺為嬌髒, 肺絡易損, 表邪犯肺、痰熱壅肺、陰虛火旺, 皆可損傷肺絡而致咳血。 而從臨床實際來看,

外感咳血, 以痰熱壅肺者為多;雜病咳血, 以陰虛火旺型為多。 且兩者有時還常在一個患者的病程中, 先後交替出現。

痰熱壅肺

咳嗽反復發作, 日久不愈, 每感外邪即發, 咯吐濃痰, 痰中夾血, 或咳吐鮮血, 間夾泡沫, 初起常有寒熱、頭痛等表證, 舌紅苔黃, 脈數或弦。 治宜清熱化痰, 寧嗽止血。

基本方藥:柴胡、法夏、側柏葉、阿膠(烊化)、炒蘇子各10克, 黃芩、冬瓜子(打碎)各15克, 魚腥草、蘆根各30克, 甘草6克;水煎日服1劑, 分3次飯後1小時服。

方解:方中主以黃芩、魚腥草、蘆根、冬瓜子, 清熱化痰, 抗肺部感染;輔以側柏葉清痰止血, 阿膠滋陰止血;半夏、蘇子祛痰降氣, 柴胡疏表邪、清鬱熱, 甘草止咳和中, 共為佐使。

加減運用:咳喘劇者, 選加麻黃、杏仁、桑白皮、葶藶子等;表寒重者,

選加蘇葉、荊芥;裡熱甚者, 選加生石膏、知母、炒山梔;咳痰不爽者, 選加川貝、瓜蔞;咯膿血痰而腥臭者, 選加蒲公英、桃仁、薏苡仁、桔梗、虎杖等;咯血多而不止者, 選加孩兒茶、白及、仙鶴草等;氣逆甚者, 去柴胡, 選加代赭石、旋覆花;氣虛者, 去蘇子, 選加黨參、太子參、黃芪等;陰虛者, 減法夏, 選加麥冬、百合、生地、天門冬、南沙參等;結核病患者, 加百部、丹參等。

肺腎陰虛

咳嗽痰少, 口咽乾燥, 痰中帶血或反復咳血, 常伴有五心煩熱, 顴紅, 午後潮熱, 盜汗等症, 舌紅苔少或苔黃而幹, 脈細數。 治宜養陰清熱, 涼血止血;可選用百合固金東加減。

基本方藥:百合、生地、白茅根各18克, 玄參、麥冬、白芍各15克, 川貝、黃芩、當歸、阿膠、側柏葉各10克, 甘草6克。

方解:本方為百合固金東加減而成, 原方中百合、麥冬滋陰潤肺, 生地、玄參養陰滋腎清虛熱, 白芍、當歸養血柔肝, 貝母、甘草化痰止咳;原方中桔梗, 因其性升提, 恐不宜於咳血, 故多去之。 加黃芩、側柏葉清肺瀉火、涼血止血, 加阿膠養血止血, 加茅根生津止血。

加減運用:潮熱甚者, 選加地骨皮、白薇、鱉甲、胡黃連、秦艽;盜汗多者, 選加生牡蠣、浮小麥、黃柏、地骨皮;腎陰虧損證明顯者, 加龜板、知母、黃柏;兼氣虛乏力者, 加黃芪、太子參、仙鶴草;肺結核咯血表現為陰虛火旺者, 加百部、丹參、白及。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