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炎用寒涼須謹慎

近時有一種值得引起重視的傾向, 一些中醫在學習了一些現代知識後, 習慣套用現代醫學的病名和治法來處方用藥, 最典型的如診斷為炎症, 即一概用苦寒清熱之劑以消炎:傷風感冒初起, 表證未罷, 邪未化熱, 即用板藍根、大青葉等苦寒之藥以求退熱;傷風咳嗽, 痰多流涕, 每用川貝母、竹瀝等涼潤之品以求止咳, 以至於風寒之邪失宣, 感邪不解, 咳嗽遷延, 甚或成為痰飲、哮喘等證。 又如咽痛音嘶, 初起每由風寒外束, 金實不鳴, 若套用現代醫學“咽炎”名稱, 藥必清熱消炎, 邪失宣透, 往往由急性轉成慢性,

欲其根治則難矣。

按照中醫辨證論治的思維方式, 上述諸病必須審證求因, 區別對待, 並非幾味清熱藥所能奏功。 病邪入侵, 或從肌表感受, 或從口鼻吸入, 或從腸胃內傳, 受邪之後, 正氣必起而抗之。 肌表受邪, 則惡寒發熱以求從汗解;口鼻受邪則打噴嚏、咳嗽;胃腸受邪則嘔吐下利, 都是正邪抗衡, 生機受害之象。 醫者當審證求因, 辨證論治, 引邪外達, 所謂“邪祛則正安”也。 前賢立汗、吐、下三法皆攻病達邪, 因勢利導, 複其生機之法也。 若一味套用現代醫學之“炎”說, 概施以寒涼, 冰伏生機, 鮮有不誤事者。 症狀微減於前, 戕害必成於後, 臨證不可不察。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