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調五臟安胎與逐月安

婦人妊娠, 胎墜之慮, 如芒在背, 惶惶不可終日者有之, 下血而致小產者多也, 故治妊娠病以安胎為要。 古今醫者皆明於此, 何以安胎, 眾說紛紜, 吾今遵古訓而索驥, 以五臟安胎與逐月安胎而立法於臨床, 收效頗佳。

調五臟安胎法

清心安胎

心者, 君主之官, 居中央而動氣血於四旁, 孕久則血聚於下, 養胎元而致營血暗虧, 心失所養, 神明浮動, 不安其舍。 臨證可見心胸煩悶, 夜不成寐, 神志恍惚, 口舌生瘡, 伴有胎動下血, 治宜清心火, 補陰血, 致陰陽平衡則胎自寧。

宣肺安胎

肺者, 相傅之官, 居胸中而宣無形之氣,

孕久則陰濁凝重, 有礙氣機肅降, 氣機失常則濁氣結聚。 臨證見胸膈脹滿, 咳逆吐涎, 喘促倚息, 伴胎動下血, 治宜宣導肺氣, 和暢氣機, 使清濁升降有序, 其胎也安。

理脾安胎

脾者倉廩之官, 居中州而運化精微於全身, 為陽明之主, 孕久胎形漸豐, 阻于沖任而有礙陽明, 臨證見脘腹痞滿, 月真 脹不舒, 嘔逆食少, 伴胎動下血者, 治宜理脾調氣, 安中降逆, 今脾胃運暢則沖任調暢, 其胎則平。

瀉肝安胎

肝者將軍之官, 居季脅而藏陰血, 為女子之先天, 孕久胎元蓄熱, 陰血內燥, 肝陰受損, 肝火內升, 甚則動風, 臨證見面紅目赤, 煩躁多怒, 抽搐震顫, 伴胎動下血, 治宜平瀉肝火, 熄風定痙, 兼養陰血以滋肝陰, 則胎不躁而安。

益腎安胎

腎者, 作強之官, 居下焦而為胞脈之根,

腎主系胞。 孕久則胎氣盈滿, 漸耗腎氣, 腎虛則系胞無力, 臨證見腰困酸痛, 下肢無力, 舉步難, 伴胎動下血, 治宜補益腎氣, 益精固本, 腎充精旺, 胞脈自有所系, 則胎自穩。

逐月安胎法

古代醫家巢元方雲:“妊娠一月名胚胎, 足厥陰脈養之, 二月名始膏, 足少陽脈養之, 三月名始胎, 手心主脈養之, 當此時血不流行, 形象始化, 四月始受水精, 以成血脈, 手少陽脈養之。 五月始受火精, 以成氣, 足太陰脈養之, 六月始受全精, 以成筋, 足陽明脈養之, 七月始受木精, 以成骨, 手太陰脈養之。 八月始受土精, 以成膚革, 手陽明脈養之。 九月始受石精, 以成毛髮, 足少陰脈養之。 十月, 五臟六腑, 關節人神皆備。 其大略也。 ”遵巢元方之論, 習慣性流產,

按其流產月份, 宣導逐月安胎最為有效。

受胎一月, 宜補脾土, 以促氣血化生, 患者常見食少納呆, 周身乏力, 形體消瘦, 治以酸甘, 以四君子東加五味子、陳皮、蓮肉、大棗, 增進食欲, 以補脾氣。 受胎二月宜清肝脾, 肝脾調和, 氣血條達最為緊要。 患者常見口幹、口苦、嘔逆不止, 飲食難進, 或有寒熱往來, 常用四君子東加柴胡、黃芩、蘇葉、麥冬、石斛之類。 胎三月宜養心益氣, 心血安, 氣調和, 自無慮也。 患者常見煩躁、少眠、口幹心煩, 方以四君子東加蓮子、遠志、麥冬等品。 妊四月, 患者常見腰酸乏力, 治療當建中固本, 及雙補脾腎, 以四君子東加枸杞子、山萸肉、桑寄生、杜仲等。 五月懷胎常見胎火盛。 古人雲:“懷胎之後, 血聚以養胎, 胎氣不足, 火氣有餘。

”治法宜疏肝理氣以清胎火, 患者見胞宮急迫而有“子氣”、“子腫”之證, 治以四君子東加砂仁、黃芩、焦白術、蘇梗、桑寄生、陳皮、大腹皮等品。 妊娠六月, 胎已成形, 補腎健脾以固先後天, 患者常見有腰酸腹脹, 治以《傅青主女科》安奠二天湯, 藥用熟地、黨參、焦白術、炒山藥、山茱萸、枸杞子、扁豆、杜仲、甘草。 妊娠七月當補氣以固胎元, 益氣升提為安胎之本, 患者見少腹下墜脹痛, 小便次數增多, 常以補中益氣東加桑寄生、菟絲子、杜仲等品。 八月妊娠胎將足月, 令產婦氣血條達, 順利分娩, 常以紫蘇和氣飲, 或達生散加減治之, 藥用當歸、川芎、炒白芍、黨參、紫蘇、陳皮、大腹皮、焦白術、枳殼、烏藥、甘草等品, 常可安胎, 並可順產無憂。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