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路志正臨證5特色

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躬耕杏林70年, 以善治疑難雜病著稱。 他崇尚脾胃學說, 提出“調中央以通達四方的觀點”, 主張“通、化、滲”三法治療濕邪, 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術體系。

講究系統性

路志正臨證講究系統性, 以胸痹為例, 他認為胸痹的發病機制多種多樣, 不應局限於“心痹”。 脾胃功能狀態失調可導致胸痹, 並且占了大部分;命門火衰, 不能上濟於心, 亦導致胸痹, 稱為“腎心痛”;肝失調達, 心脈拘急, 或肝氣橫逆, 疏泄太過, 或肝血虛不能榮絡, 均致胸痹, 稱為“肝心痛”。 其實上述概念散見於中醫典籍中, 路志正博覽群書,

結合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 將這些理論不斷深化, 使其由零散歸於系統。

強調靈變性

治法的多樣性, 實際上是建立在病機認識的系統性之上, 因為有理才有法, 有法才有方。 路志正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與豐富的實踐經驗, 治法靈活多變。 以胸痹而言, 據其病機相應有調理心陰心陽法、調理脾胃法、調補肝腎法等等治法。 而調理脾胃法又包括健運中氣、調脾養血、醒脾化濕、健脾滌痰、溫陽理中諸法;調肝法又包括疏肝解鬱、益肝養心、涼肝瀉心、柔肝養心、泄肝降逆、清肝化痰、暖肝散寒諸法。 再如清法, 一般而言, 清法多指清熱, 再分則不過清實熱、清虛熱、清表熱、清裡熱。 而路志正對清法的運用靈活多變, 得心應手, 有散而清、潤而清、消而清、辛涼而清、甘涼而清、化痰而清等等。

這種治法多樣性體現的是一種思維素質與思維能力, 提示我們臨證時應多途徑、多角度展開認識活動, 儘量避免單一思維的束縛。

力戒局限性

路志正臨證, 不落俗套, 不拘常法, 往往效如桴鼓。 如盜汗多從陰虛而治, 而路志正認為濕熱內蘊, 邪熱內迫, 肝之疏泄太過亦致盜汗, 故有清利肝膽法治癒盜汗之案;膽石症多尚治以攻石, 而路志正認為肝鬱氣滯, 濕熱煎熬所成石者, 則峻攻不如緩消, 老年患者尤其如此;淋證多責之下焦濕熱, 自古有“忌補”之說, 但路志正認為此證有虛者或下虛上實者, 或者過用清熱利濕而傷陰者, 非但不應忌補, 而應倡補, 故有益氣陰、清虛火之法治癒淋證之案;腎炎多責之濕、毒、瘀,

常人一味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但路志正認為許多腎炎蛋白尿患者緣于脾腎虧虛, 而無明顯的實邪內阻, 單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品則更加損傷脾腎, 從而加重尿蛋白, 故有健脾益腎為主治癒腎炎之案。 路志正這些做法是臨證時善於分析、抽象、綜合, 捕捉正確的病機, 而不受常規思路局限的表現。

注重階段性

路志正治病講究階段性。 如路志正治產後痹病, 根據其病機特點分為兩個階段:產褥期與產後期(30天以上)。 前者以氣血虧虛為主, 治當大補元氣, 養氣血, 榮經絡。 後者以脈絡不通為主, 治當側重化瘀通絡。 這是先虛而後實的階段變化.因為疾病不是孤立的、靜止不變的, 而是始終處在不斷的運動發展變化之中,

表現為過程與階段, 量變與質變的有機統一。 因此路志正強調診治疾病要審度疾病特定階段的邪正消長變化趨勢, 即所謂“證變法變”、“病變藥也變”。

重視臨床驗證

路志正行醫幾十年來, 花費大量的精力對調理脾胃法治療胸痹進行了大樣本的臨床驗證, 為後世中醫學者提供了客觀臨床資料, 為中醫現代化作出了貢獻。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