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中醫學看基因決定論

“同一粒種子, 為什麼在甲地能夠發芽而在乙地卻不能發芽呢?這似乎只能說明, 種子本身沒有問題!”裘沛然先生在其《人學散墨》一書中如是說。 其本意並不是談論遺傳, 但讀到這句話時, 卻想到了基因在疾病發生中所占的地位。 基因好比種子, 種子是否發芽——即基因是否被啟動發病, 取決於甲地或乙地的土壤是否適合種子發芽, 而並不取決於“種子本身”。

基因不能決定人是否生病

醫學的稟賦、體質、先天等概念就已經蘊含了基因的內容。 稟賦分稟賦殘缺、稟賦不足和稟賦不耐等。 稟賦殘缺, 多可尋找到固定基因,

而更常見到的稟賦不足的疾病, 卻未必能在基因上得到反映。 稟賦不耐, 與基因相關但並不一定由基因決定, 指對外界各種因素, 如飲食、植物等有不同于常人的反應。 如“人有稟性畏漆, 但見漆便中其毒, 亦有性自耐者, 終日燒煮竟不為害也”《諸病源候論·漆瘡候》, 需要注意的是“稟賦不耐並非出生就顯現, 也不一定終生不變, 每一個體對各種因素的易感性和耐受性可隨年齡、環境而改變”。 中醫學用稟賦、體質、先天等概念, 可以準確地反映遺傳的疾病易感性, 並且有一整套成熟地指導臨床的治療體系與之相應。 稟賦等中醫概念可以包含基因所要表達的內容, 而基因卻只能表達稟賦的一部分內容。

基因決定論,

從中醫角度說, 就是先天決定論。 《健康報》的一篇文章指明“人身處不同的成長環境, 體內的基因會不定期地發生表觀遺傳學的變化”。 這說明基因對於人體的作用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能實現的基因檢測是不可能動態監測這些變化的), 也即基因並不能決定人體是否生病、是否健康。 這與中醫學中先天可以影響後天, 卻不能決定後天相仿。 基因能夠決定的是遺傳的疾病易感性, 疾病易感性並不是說一定會得病。

基因治療不容樂觀

把基因看作是一枚種子, 有很多人便心生幻想, 是否可以把種子挖掉, 這樣便可以高枕無憂, 絕對不會得某病了呢?這實質是一種誤解。 除了很少的單基因遺傳疾病外, 大多數常見病、多發病,

如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腫瘤等都是多基因疾病。 如已知的乳腺癌易感基因約60種, 銀屑病易感基因近20種。 處理一種基因已經是不現實的, 處理多種基因就更加不現實, 況且還有更多的相關基因尚未被發現。 將多基因疾病的發病比喻為做鞭炮和放鞭炮的過程。 各種基因分別充當火藥、紙、藥撚等的角色。 如果這些做鞭炮的原料只是處於散放狀態, 它就止于基因, 不會形成鞭炮。 不正當的生活習慣是鞭炮原料的組合過程, 鞭炮形成了, 就由散放的基因狀態變成隨時可以被啟動的夙因狀態。 有了夙因, 只要出現隨機的誘因, 多基因就會被啟動、形成疾病。 “多基因”是應當坦然接受的現實, 誘因具有無法避免的隨機性,
只有夙因是可控的。 不正當的生活方式是形成夙因的罪魁, 這也是目前很多複雜疾病都被稱為生活方式病原因所在。 改變自身的生活習慣比起依賴基因研究的進步來, 要經濟的多, 也現實的多。 相對于基因的探討, 中醫更關注人體的土壤, 這對於人類的健康更具現實意義。

“先天不足後天補”

中醫有句俗語叫做“先天不足後天補”, 這句俗語已經深入人心。 這句俗語使大眾更安心地接受自己先天的稟賦, 而積極地以後天的努力發揚稟賦中好的一面, 小心地避免壞的一面。 這種理性的態度是值得鼓勵的。 而把“先天”的表達方式換作“基因”就會帶來恐慌。 其實, 基因即是“人之生也, 有剛有柔, 有弱有強, 有短有長, 有陰有陽”(《靈樞·壽夭剛柔》)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它只代表生之前的稟賦, 並不能決定一生的健康狀況。

《素問·上古天真論》雲:“法于陰陽, 和於術數, 飲食有節, 起居有常, 不妄作勞, 故能形與神俱, 而盡終其天年, 度百歲乃去。 ”天年, 指稟賦的壽命。 沒有多少人會奢求“盡終其天年”, 因為很難做到“法於陰陽, 和於術數, 飲食有節, 起居有常, 不妄作勞”。 對於稟賦的天年我們無法得到, 對於稟賦的基因中提示的疾病, 我們就一定會獲得嗎?如果以健康為目的, 主動地將身體調整在較好的狀態, 基因中的疾病易感性便沒有表達的機會。

很多的疾病呈家族性, 也成為基因決定疾病的佐證。 實質上遺傳因素只是增加患某病的風險、幾率, 並不意味著家族中很多人患某病, 其他家族成員就一定會患此病。很多疾病的家族聚集現象,其實跟一個家庭相同的不良生活習慣有關。因此,有家族疾病史者,應反思家庭環境及生活習慣中的有害因素,堅持以健康為目標調整自己的身心,讓家族疾病譜成為警鐘,而不是增加自己的思想負擔。對於有遺傳傾向的複雜疾病,提供的治療策略是“治療—自療—自愈”。這種策略中不僅有治,更有防患於未然的成分在內。對於其家族成員,照著策略中“自療—自愈”做,便可以收穫健康,同時起到防止遺傳傾向變為疾病的作用。

理性對待基因的作用

2010年12月1日《健康報》“後基因組時代——期待基因功能解讀”一文報導:“英國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件,一個不到10歲的小女孩被自己的父親帶去做乳腺摘除手術,因為父親通過家族史分析以及基因檢測,發現女兒可能會患上乳腺癌,這在當時的英國引起了軒然大波。其實基因檢測是一種概率統計、風險評估,要理性科學地對待和干預。”

基因決定論帶來的大眾恐慌已經越來越甚,理性地對待基因的作用已經迫在眉睫。筆者認為,如果把基因的概念,換成比之更成熟、完善的稟賦、體質、先天等中醫學概念,同時強調“先天不足後天補”的理論,大眾會更容易理性對待基因的作用。

其他家族成員就一定會患此病。很多疾病的家族聚集現象,其實跟一個家庭相同的不良生活習慣有關。因此,有家族疾病史者,應反思家庭環境及生活習慣中的有害因素,堅持以健康為目標調整自己的身心,讓家族疾病譜成為警鐘,而不是增加自己的思想負擔。對於有遺傳傾向的複雜疾病,提供的治療策略是“治療—自療—自愈”。這種策略中不僅有治,更有防患於未然的成分在內。對於其家族成員,照著策略中“自療—自愈”做,便可以收穫健康,同時起到防止遺傳傾向變為疾病的作用。

理性對待基因的作用

2010年12月1日《健康報》“後基因組時代——期待基因功能解讀”一文報導:“英國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件,一個不到10歲的小女孩被自己的父親帶去做乳腺摘除手術,因為父親通過家族史分析以及基因檢測,發現女兒可能會患上乳腺癌,這在當時的英國引起了軒然大波。其實基因檢測是一種概率統計、風險評估,要理性科學地對待和干預。”

基因決定論帶來的大眾恐慌已經越來越甚,理性地對待基因的作用已經迫在眉睫。筆者認為,如果把基因的概念,換成比之更成熟、完善的稟賦、體質、先天等中醫學概念,同時強調“先天不足後天補”的理論,大眾會更容易理性對待基因的作用。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