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豬苓栽培中易發生的技術問題

豬苓有黑、灰、白三種顏色, 分別稱作黑苓、灰苓和白苓。 生長一年以上的豬苓菌核, 表皮為黑色有光澤, 質地緻密韌性強, 斷面白色或淡黃色, 部分可萌發菌絲;灰苓表面灰或灰黃色, 光澤暗, 有一定的韌性和彈性, 斷面白色, 在適溫條件下萌發很快, 可作藥用或留作無性繁殖用種;白苓(即幼苓)皮色潔白, 手捏易碎, 斷面嫩白可萌發菌絲, 含水率高, 烘乾後呈米黃色。 這三種顏色的豬苓並不是單獨存在的個體, 通常是一體共存, 它只是代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 在同株或異株每個生長階段的增長體差異很大,

也就是說, 不能依其個體的大小來衡量它的生長時間。

1、關於蟲害的問題

在豬苓栽培的段木上發生了各類不同的蟲害, 據分析, 大多是蟎類以及馬陸等害蟲在作怪, 防治辦法很簡單, 使用辛硫磷藥物, 按說明的最低濃度配對後澆入栽培堆即可, 一般為1000倍左右, 此後注意預防, 比如清理周圍環境、斷絕蟲源等, 也可每3~7天對周圍噴灑一次殺蟲藥物, 即可預防和切斷害蟲來源管道。

2、關於段木發生雜菌的問題

段木由於速效營養較低, 一般雜菌不易對其形成侵染, 但當栽培半年左右, 段木長期在無光、潮濕的環境中, 也是很容易遭到雜菌侵襲的, 一般多為木腐菌類雜菌, 即真菌, 預防措施為選擇優質菌種、掌握合適的水分、溫度等條件使蜜環菌健康生長,

並儘快與豬苓密切接觸, 形成良好的共生關係, 但是, 一旦發生雜菌, 可將菌材塗刷100倍左右消毒王溶液, 然後即可照常管理。

3、關於豬苓消失的問題

打開栽培堆, 找不到豬苓的大菌核, 甚至連小菌核也沒有, 這就是所謂“豬苓消失”。 原因有三:一是無性栽培用的豬苓(菌核)種有問題, 或者感染病毒病菌、或者失去活性, 被蜜環菌“吃掉”;有的可能是有性栽培用的豬苓菌種老化、退化, 或者在運輸途中受熱等不適條件失活, 導致栽培後其營養被蜜環菌吸收殆盡;二是蜜環菌菌材屬於多代培養, 本身沒有供應營養的能力, 使豬苓沒有營養來源而消失, 或者有性栽培用的蜜環菌種老化退化引起的抗性低,

無法給豬苓進行營養供給;第三, 如果豬苓種和蜜環菌種沒有問題, 筆者認為, 很大程度上, 就是管理不當, 如水分問題, 蜜環菌可以在水中正常生長, 而豬苓則要求土壤含水率在30%~40%, 水分稍大, 豬苓因通氣不足而不能從蜜環菌菌索上吸收營養, 水分過大, 豬苓因通氣不足而失去活性, 這時, 蜜環菌菌索就會很自然地從豬苓菌核中吸收營養, 最後導致豬苓的“消失”。 一般可以安排半個月左右澆水一次即可滿足豬苓對水的需要。

4、關於生長速度慢的問題

豬苓屬於長週期生物, 一般需要三年左右才能長成, 栽培半年時間, 豬苓跟小塊生薑差不多大, 屬於正常情況。 一般條件下, 蜜環菌菌索需要大約兩個月左右時間才能與豬苓密切接觸,

此後還要經歷一個營養與反營養的階段, 然後才能進入正常供應階段, 半年時間能夠長成小塊生薑大小, 此後還有兩年多時間, 一般單塊重量可達250克以上。

5、關於溫度問題

豬苓的正常生長溫度, 在14~28℃之間, 達到30℃以後, 就會自動進入生理休眠期, 所以夏季管理, 更應當心。 儘快在栽培堆上覆蓋樹葉、雜草或草苫等, 給豬苓創造一個舒適的生長環境, 是獲得高產的有效措施。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