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幹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之一, 中醫又稱“折肱”、“胳膊骨傷折”, 約占全身骨折的1﹪~3﹪。 由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所致。 《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說:“或墜車馬跌碎, 或打斷, 或斜裂, 或截斷, 打斷者有碎骨, 跌斷者則無碎骨。 ”
傷後局部畸形、腫脹、疼痛、壓痛, 上臂不能抬舉, 檢查時應注意腕及手指的功能, 以便確定橈神經是否有損傷。 拍X線片, 可瞭解骨折的部位、類型和移位元情況。
對移位的肱骨幹骨折, 宜採用手法整複及夾板固定。 在人的長管狀骨中, 肱骨幹骨折非手術療法即中醫正骨效果最好, 它允許一定程度的短縮、成角、旋轉畸形(短縮<3釐米,
正骨手法如下: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 患肢外展或屈肘下垂上臂, 兩助手分別握住患側肩部和肘部對抗牽引, 以骨折遠端對骨折近端, 糾正骨折端重疊、旋轉及成角畸形, 同時術者雙手置於骨折處, 利用折頂法或擠壓法前後、內外對擠復位;對粉碎骨折, 通過擠壓法矯正較大骨塊移位, 使骨折斷端及較大骨塊儘量靠近。 若軟組織嵌入骨折斷端, 可用搖晃或迴旋手法, 使嵌入之軟組織脫出。 手法操作要溫和, 防止損傷橈神經和增加其他損傷。
肱骨幹粉碎性骨折因受骨折端附著肌肉的牽拉, 復位多較複雜, 手法整複很難一次成功, 可採用分步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
復位後, 放置固定墊, 採用前、後、內、外側四塊小夾板固定患者上臂, 肱骨上1/3骨折超肩關節固定, 肱骨下1/3骨折超肘關節固定, 肘關節屈曲90°, 以帶柱托板將前臂置於中立位, 患肢頸腕吊帶懸吊於胸前。 固定時間4~6周。
有效的功能鍛煉和內外用藥有助於骨折癒合, 防止肩肘關節粘連, 早日恢復關節功能。 早期可做屈伸指、掌、腕關節活動, 上肢肌肉作舒縮活動有, 利於氣血暢通;治宜活血祛瘀、消腫止痛, 內服七厘散、複元活血湯等, 外敷消瘀止痛膏等。 中期除做上述功能鍛煉外外, 應逐漸做肩、肘關節活動;治宜和營生新、接骨續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