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胃熱(胃中熱)

指胃受了邪熱, 或過食煎炒燥熱的食物, 出現口渴, 口臭。 易饑嘈雜, 小便短赤, 大便秘結。 胃熱化火時, 則見口腔糜爛, 牙周腫痛等。 參見“胃火上升”條。

胃熱熾盛, 則腐熟功能過於亢進, 可出現胃中嘈雜, 消穀善饑等症, 熱盛火熾, 多消爍津液, 而致燥熱內結, 胃失和降, 可見口苦、口渴引飲、大便秘結等症。 甚則耗傷陰液而致胃陰虛。 胃火上炎, 可致胃氣上逆, 可見噁心、嘔吐酸苦黃水等症。 胃火循經上炎, 或為齒痛齦腫, 或為衄血, 火熱灼傷胃之脈絡, 則血上溢而為嘔血。

驗方

1.溫病熱噦(胃有伏熱, 令人胸滿, 引起氣逆, 氣逆發聲稱為噦)。

用茅根、蘆根、葛根各半斤, 加水三升煎成一升半。 每服一杯, 溫水送下。 噦止即停服。

2.胃熱吐食, 用蟬蛻五十個(去泥)、滑石一兩, 共研為末, 每服二錢, 水一碗, 加蜜調服, 此方名“清膈散”

3.治胃熱消渴。 用陳粟米煮飯吃。

4.胃脘火痛。 用大梔子七枚(或九枚)炒焦, 加水一碗, 煎至七成, 加入生薑汁飲下, 痛立止。 如此病是復發, 還要加服玄明粉一錢, 才能止痛。

5.胃熱牙痛。 用升麻煎湯, 熱漱並咽下。 方中加生地黃亦可。

6.腸胃伏熱。 用酸漿果實五兩、莧實三兩, 馬藺子(炒)、大鹽榆白皮(炒)各二兩、柴胡、共同芩、栝樓根、閭茹各一兩, 共研為末, 加煉蜜做成丸子, 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木香湯送下。

7.(菰根)大寒, 治消渴、腸胃痼熱。 外敷治蛇傷, 瘡毒。

8.口舌糜爛(膀胱移熱於小腸,

口舌生瘡, 心胃熱, 水穀不下)。 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錢, 水煎服。 此方名“地骨皮湯”。

食療

1.薏米仁、淮山藥:用薏米仁、淮山藥熬粥、熬好用果汁機打成糊喝, 每天一小碗, 去濕熱補脾健胃療效顯著。

2.鮮牛蒡、與冬瓜等熬湯當菜湯喝, 清熱排毒、去胃熱療效快、還帶治青春豆、減座瘡、減肥。

3.常吃秋葵(清炒、涼拌均可):秋葵含有果膠、牛乳聚糖等, 具有幫助消化、治療胃炎和胃潰瘍、保護皮膚和胃黏膜之功效, 它分泌的黏蛋白有保護胃壁的作用, 能促進胃液分泌, 提高食欲, 改善消化不良等症。 可健胃整腸、防癌抗癌、被譽為人類最佳的保健蔬菜之一, 且能使皮膚美白、細嫩。

4.鮮蘿蔔汁、現代研究表明, 蘿蔔有明顯的抗菌作用。 中醫則認為,

蘿蔔汁性味辛、甘、涼, 歸肺、胃經, 有胃火者可以飲用蘿蔔汁進行調理治療。

5.小米綠豆粥、是常年可吃的清熱解毒、消暑止渴、清心胃之火之佳品:石膏粉30克, 小米、綠豆各適量, 先用水煎煮石膏, 然後過濾去渣, 取其清液, 再加入粳米、綠豆煮粥食之。

6.西瓜, 除夏天多吃西瓜、把去掉紅瓤青皮的西瓜皮當菜吃以外、胃火過熱者, 還可在隆冬季節通過吃西瓜來降胃火。

西瓜飲:以榨汁機榨取西瓜汁150毫升、梨汁80毫升、白菜汁50毫升, 混合後涼飲。

7.玉米、玉米須、燉湯喝、可去濕熱、健脾。

8.蓮子、芡實、補腎養胃、健脾開胃之物。

9.川蓮、燈芯花、蓮子芯、麥冬等, 金銀花、菊花、薄荷、鮮蘆根等煎水當茶喝, 具有瀉胃火、清熱祛暑、生津止渴、健胃利尿等優點, 對熱症、傷暑、心煩、口渴、頭痛、咽腫、鼻血、胃熱、嘔吐等病症有顯著的預防和治療保健作用。

10.用鮮蘆根、白菊花(幹品)、鮮茅根、鮮荸薺、鮮桑葉、鮮竹葉、鮮薄荷葉、鮮金銀花熬水喝。 具有清熱祛暑、生津止渴、健胃利尿等優點, 對熱症、傷暑、心煩、口渴、頭痛、咽腫、鼻血、胃熱、嘔吐等病症有顯著的預防和治療保健作用。

11.苦瓜100克, 開水焯後切片, 素油少許燒開, 將苦瓜煸熟, 番茄洗淨切月牙片同炒, 酌加鹽及調料、味精少許化開、與蒜末同時加入, 翻炒後起鍋。 此菜可清胃健脾。

12.鮮蘆根100克, 竹茹2Q克, 粳米100克, 生薑10克。 將鮮蘆根洗淨切成小段, 與竹茹同煎去渣取汁, 加入粳米同煮成粥, 粥將熟時加入生薑, 略煮即可。

13.枇杷15個。 將枇杷入鍋, 加適量水, 以文火煎煮即可。 每日早晚分服。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