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腰椎疼痛就按摩6個穴位

腰椎對於每個人來說, 都是身體重要的器官。 一旦腰椎受到損害, 那麼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行動都會造成重大的影響。 導致腰椎痛的原因有很多, 如何保護腰椎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腰椎按摩調理方法有哪些呢?

腰椎按摩調理方法

1、揉命門穴

命門穴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 與前臍中(神闕穴)相對。 右手或左手握拳, 以食指掌指關節突起部(拳尖)置於命門穴上, 先順時針方向壓揉9次, 再逆時針方向壓揉9次, 如此重複操作36次。 意守命門穴。 每天按揉此穴, 具有溫腎陽、利腰脊等作用。

2、揉腎俞穴

腎俞穴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與命門穴相平。 兩手握拳, 以食指掌指關節突起部放在兩側腎俞穴上, 先順時針方向壓揉9次, 再逆時針方向壓揉9次, 如此連作36次。 意守腎俞穴。 每天按揉此穴, 具有滋陰壯陽、補腎健腰等作用。

3、揉腰陽關穴

腰陽關穴在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 左手或右手握拳, 以食指掌指關節突起部置於腰陽關穴上, 先順時針方向壓揉9次, 再逆時針方向壓揉9次, 反復作36次。 意守腰陽關穴。 督脈為陽經, 本穴為陽氣通過之關。 每天按揉此穴, 具有疏通陽氣、強腰膝、益下元等作用。

4、揉腰眼穴

腰眼穴在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3.8寸處, 與腰陽關穴相平。 兩手握拳, 以食指掌指關節突起部放在兩側腰眼穴上,

先順時針方向壓揉9次, 再逆時針方向壓揉9次, 連作36次。 意守腰眼穴。 每天按揉此穴, 具有活血通絡、健腰益腎等作用。

5、腰部活動

兩手相互摩擦至熱, 用兩手叉腰, 大拇指在前, 四指按在兩則腎俞穴處, 先順時針方向旋轉腰臀部9次, 再逆時針方向旋轉腰臀部9次, 連作36次。 意想腰部儘量放鬆。 每天活動腰臀部, 具有舒筋活血、滑利關節、強健腰肌等作用。

6、捶腰陽關穴

手四指握大拇指成拳, 手腕放鬆, 用拳背部叩擊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的腰陽關穴36次。 意守腰陽關穴。 每天叩擊此穴, 具有振奮陽氣、強腰膝等作用。

腰椎疼痛的原因

引起腰椎痛的原因很多, 約有數十種, 比較常見的有腰部骨質增生、骨刺、椎間盤突出症、腰椎肥大、椎管狹窄、腰部骨折、椎管腫瘤、腰部急慢性外傷或勞損、腰肌勞損、強直性脊柱炎等。

在傳統觀念中, 在一般檢查排除疾病因素後的慢性腰痛常被當做“腰肌勞損”, 其實, 有 4成腰痛者患的是慢性骨筋膜間隔綜合征, 但由於得不到對症治療而長期受腰痛困擾。 不少患者都有較長時間的腰痛, 有人甚至疼痛了50年還不知何病。 腰痛的低齡化趨勢也很明顯, 有的人才18歲就患了這種病。

腰背部是人體用力最多的部位, 為人體提供支援並保護脊柱, 對長期在辦公室久坐而缺少運動的人, 或是因為工作需要久站的人, 長時間維持一個體位或姿勢太久, 就容易造成腰背部的疼痛並引發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間隔綜合征, 也有的是在重複性損傷後積累發病。

很多慢性腰痛病人與慢性骨筋膜間隔綜合征有關, 原因可能是骨筋膜間隔內壓升高導致腰背筋膜下間隙消失, 肌肉血流量下降, 疏鬆脂肪組織變性。 由於這種損害, 造成了患者無論是多走、多坐還是多臥, 都會腰疼, 即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容易產生腰疼。 這是慢性骨筋膜間隔綜合症的重要臨床特徵。

相關用戶問答
  • 1回答

    勁椎脫位,腰椎疼痛

    你好,據你所述,一般考慮在臨床上以寰樞椎脫位最為常見,其發病機理一般認為以頸部有炎症之後,可引起同一神經節段各組織的充血,導致寰樞椎周圍之韌帶充血,而骨質吸收、疏鬆、脫鈣,建議詳檢後在治療。 [詳細答案]

  • 3回答

    頸椎腰椎疼痛

    要考慮是頸椎病和腰椎間盤突出症,這兩種疾病都是退行性疾病,所以往往同時罹患,當然也不能排除肩周炎建議先去康復科或者骨科,拍個相關CT明確診斷再來制定下一步方案。 [詳細答案]

  • 3回答

    腰椎疼痛怎麼緩解

    您好,腰椎長期疼痛腰椎病給工作帶來極大的影響,不僅僅只是給生活帶來不便,最嚴重後果可以導致患者身體癱瘓,徹底喪失行動力。 建議平時可以常練習倒行(往後走)緩解椎間壓力,不要幹重活,儘量避免對腰部負荷... [詳細答案]

  • 3回答

    腰椎疼痛怎麼辦

    你父親這種情況最好去醫院先做個腰椎檢查明確病因。一般腰椎疼痛,治療的話主要是以保守治療為主的,主要包括牽引,針灸,理療,按摩推拿等方法來緩解疼痛。平時也要注意休息,儘量減少彎腰負重的動作。 [詳細答案]

  • 2回答

    頸椎偏位引起的頸椎疼痛 怎麼辦

    頸椎的治療沒有特效療法,只有對症治療.牽引,理療,紅外線,推拿按摩治療.一定要避免長期保持一個姿勢工作和學習,尤其是低頭工作學習,每1小時左右要休息10分鐘左右. [詳細答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