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發展得好不好, 先看中醫醫院辦得好不好。 中醫醫院辦得好不好, 則先看中醫藥特色優勢發揮得好不好。 中醫醫院是中醫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產業、文化六位一體“輻輳”之地, 地位重要, 醫院建設應當彰顯這樣的立院精神、辦院方向。
換句話說, 中醫醫院要堅持“姓中”, 即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 應用各種中醫藥手段和方法, 發揮中醫藥在常見病、多發病防治及一些疑難和重大疾病治療上的優勢, 滿足民眾的中醫藥服務需求。 只有“姓中”, 才能立定根本, 走對方向, 才能保持特色, 發揚優勢, 促進中醫藥發展。
然而, 在實踐中, “姓中”大不易。 歷史地看, 與同級綜合醫院比, 中醫醫院大多起步晚、底子薄, 發展上有差距。 現實地看, 中醫醫院相對規模小、設備少, 競爭上多不利。 正是這種競爭與發展的壓力, 讓一些中醫醫院在探索發展道路的過程中, 沒有擺正位置、認清方向, 沒有堅持中醫藥的主體地位。
表現之一就是表面上以強調“中西醫並重發展”、“西醫發展不落後於綜合醫院”為名, 實際上卻行“偏重發展西醫, 忽略中醫特色優勢建設”之實, 過多看重經濟收益指標, 甚至不惜把有限資源過多投放到西醫診療領域。
這樣做下去, 必然導致中醫藥臨床萎縮、特色淡化、優勢弱化, 作為中醫藥服務“主陣地”的中醫醫院就會名不副實, 也就失去了立院的根本。
因此, 堅持“姓中”, 首先要正確認識“中西醫並重”的意義。 “中西醫並重”是党的衛生工作方針, 賦予中西醫藥平等地位, 強調中西醫藥發展不可偏廢。 當前, 中醫醫院要以“中西醫並重”為指標, 積極爭取扶持和促進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措施, 營造有利於中醫藥發展的輿論氛圍, 搶抓機遇, 乘勢而上。 但是, 中醫醫院不能簡單將“中西醫並重”作為業務工作指標, 進而干擾到堅持“以中醫為主”的辦院方向。
堅持“姓中”, 要持之以恆在內涵建設上下功夫, 突出特色優勢。 制定有力措施, 合理配備人員, 做好中醫臨床, 抓好重點專科, 加強中藥管理, 弘揚中醫文化, 配備中醫設備, 推進“治未病”工作, 在醫改中探索發揮中醫藥作用的機制模式, 通過為人民群眾提供真正的中醫藥服務, 提高中醫醫院的品牌和地位, 彰顯中醫藥的價值和作用。
堅持“姓中”, 要善於吸納現代科技和人類文明成果, 促進中醫藥創新發展。 現代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 既不姓“中”, 也不姓“西”, 中醫、西醫都可以拿來為我所用, 推動醫學進步。 中醫醫院當然要隨時將新科技納入到醫院建設中來, 但必須以堅持中醫藥核心理念, 遵循整體辨證思維為前提,
為了確保中醫醫院“姓中”,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近年來開展的中醫醫院管理年活動中, 始終堅持“以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為主題”, 切實推進《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貫徹落實, 夯實制度保障, 建立長效機制。 日前,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學習貫徹落實“兩會”和胡錦濤有關講話精神, 提出在服從服務於國家大局中, 充分發揮特色優勢, 提高中醫藥貢獻率。 這對中醫醫院堅持“姓中”, 堅守根本, 提出了更多工和更高要求。
中醫藥發展得好不好, 先看中醫醫院辦得好不好。 中醫醫院辦得好不好, 則先看中醫藥特色優勢發揮得好不好。 中醫醫院是中醫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產業、文化六位一體“輻輳”之地,
換句話說, 中醫醫院要堅持“姓中”, 即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 應用各種中醫藥手段和方法, 發揮中醫藥在常見病、多發病防治及一些疑難和重大疾病治療上的優勢, 滿足民眾的中醫藥服務需求。 只有“姓中”, 才能立定根本, 走對方向, 才能保持特色, 發揚優勢, 促進中醫藥發展。
然而, 在實踐中, “姓中”大不易。 歷史地看, 與同級綜合醫院比, 中醫醫院大多起步晚、底子薄, 發展上有差距。 現實地看, 中醫醫院相對規模小、設備少, 競爭上多不利。 正是這種競爭與發展的壓力, 讓一些中醫醫院在探索發展道路的過程中, 沒有擺正位置、認清方向, 沒有堅持中醫藥的主體地位。
表現之一就是表面上以強調“中西醫並重發展”、“西醫發展不落後於綜合醫院”為名,實際上卻行“偏重發展西醫,忽略中醫特色優勢建設”之實,過多看重經濟收益指標,甚至不惜把有限資源過多投放到西醫診療領域。
這樣做下去,必然導致中醫藥臨床萎縮、特色淡化、優勢弱化,作為中醫藥服務“主陣地”的中醫醫院就會名不副實,也就失去了立院的根本。而且,醫院即使會在經濟上短期取得快速發展,但長期看得不償失、無法持久。因為競爭勝在尋找差異,中醫院如果放棄自身的特色優勢,就只能跟在西醫院的後面走,成為二流的西醫院、末流的中醫院,持續健康發展就無從談起。
因此,堅持“姓中”,首先要正確認識“中西醫並重”的意義。“中西醫並重”是党的衛生工作方針,賦予中西醫藥平等地位,強調中西醫藥發展不可偏廢。當前,中醫醫院要以“中西醫並重”為指標,積極爭取扶持和促進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措施,營造有利於中醫藥發展的輿論氛圍,搶抓機遇,乘勢而上。但是,中醫醫院不能簡單將“中西醫並重”作為業務工作指標,進而干擾到堅持“以中醫為主”的辦院方向。
堅持“姓中”,要持之以恆在內涵建設上下功夫,突出特色優勢。制定有力措施,合理配備人員,做好中醫臨床,抓好重點專科,加強中藥管理,弘揚中醫文化,配備中醫設備,推進“治未病”工作,在醫改中探索發揮中醫藥作用的機制模式,通過為人民群眾提供真正的中醫藥服務,提高中醫醫院的品牌和地位,彰顯中醫藥的價值和作用。
堅持“姓中”,要善於吸納現代科技和人類文明成果,促進中醫藥創新發展。現代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既不姓“中”,也不姓“西”,中醫、西醫都可以拿來為我所用,推動醫學進步。中醫醫院當然要隨時將新科技納入到醫院建設中來,但必須以堅持中醫藥核心理念,遵循整體辨證思維為前提,推動中醫藥的創新和應用。
為了確保中醫醫院“姓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近年來開展的中醫醫院管理年活動中,始終堅持“以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為主題”,切實推進《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貫徹落實,夯實制度保障,建立長效機制。日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學習貫徹落實“兩會”和胡錦濤有關講話精神,提出在服從服務於國家大局中,充分發揮特色優勢,提高中醫藥貢獻率。這對中醫醫院堅持“姓中”,堅守根本,提出了更多工和更高要求。
沒有堅持中醫藥的主體地位。表現之一就是表面上以強調“中西醫並重發展”、“西醫發展不落後於綜合醫院”為名,實際上卻行“偏重發展西醫,忽略中醫特色優勢建設”之實,過多看重經濟收益指標,甚至不惜把有限資源過多投放到西醫診療領域。
這樣做下去,必然導致中醫藥臨床萎縮、特色淡化、優勢弱化,作為中醫藥服務“主陣地”的中醫醫院就會名不副實,也就失去了立院的根本。而且,醫院即使會在經濟上短期取得快速發展,但長期看得不償失、無法持久。因為競爭勝在尋找差異,中醫院如果放棄自身的特色優勢,就只能跟在西醫院的後面走,成為二流的西醫院、末流的中醫院,持續健康發展就無從談起。
因此,堅持“姓中”,首先要正確認識“中西醫並重”的意義。“中西醫並重”是党的衛生工作方針,賦予中西醫藥平等地位,強調中西醫藥發展不可偏廢。當前,中醫醫院要以“中西醫並重”為指標,積極爭取扶持和促進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措施,營造有利於中醫藥發展的輿論氛圍,搶抓機遇,乘勢而上。但是,中醫醫院不能簡單將“中西醫並重”作為業務工作指標,進而干擾到堅持“以中醫為主”的辦院方向。
堅持“姓中”,要持之以恆在內涵建設上下功夫,突出特色優勢。制定有力措施,合理配備人員,做好中醫臨床,抓好重點專科,加強中藥管理,弘揚中醫文化,配備中醫設備,推進“治未病”工作,在醫改中探索發揮中醫藥作用的機制模式,通過為人民群眾提供真正的中醫藥服務,提高中醫醫院的品牌和地位,彰顯中醫藥的價值和作用。
堅持“姓中”,要善於吸納現代科技和人類文明成果,促進中醫藥創新發展。現代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既不姓“中”,也不姓“西”,中醫、西醫都可以拿來為我所用,推動醫學進步。中醫醫院當然要隨時將新科技納入到醫院建設中來,但必須以堅持中醫藥核心理念,遵循整體辨證思維為前提,推動中醫藥的創新和應用。
為了確保中醫醫院“姓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近年來開展的中醫醫院管理年活動中,始終堅持“以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為主題”,切實推進《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貫徹落實,夯實制度保障,建立長效機制。日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學習貫徹落實“兩會”和胡錦濤有關講話精神,提出在服從服務於國家大局中,充分發揮特色優勢,提高中醫藥貢獻率。這對中醫醫院堅持“姓中”,堅守根本,提出了更多工和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