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藥苦口利於病, 這就是中藥。 對於長期喝中藥養生或者用中藥治療的人來說, 什麼時候喝中藥, 中藥怎麼熬, 喝中藥的禁忌都是大家想知道的。 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瞭解一下吧。
在中藥配伍時, 注意“五味”, 根據藥性的寒、熱、溫、涼, 並參考辛、甘、酸、苦、鹹五味來配伍組成方劑。
不同類型的中藥湯劑, 服用的時間是不同的。 一般來說, 肝、腎、腸道疾患, 宜飯前服藥。 眩暈、咽喉疾患宜飯後服藥。 瀉下藥、滋補藥、驅蟲藥宜空腹服。
安神類藥宜睡前服用。 這些都是根據病情的不同和藥物作用的特點, 對服藥時間做出的大致要求。
中藥什麼時候喝最好
一般來說, 上午9點和下午3點左右是機體吸收藥物的黃金時間, 此時服用中藥最佳。
治療虛症和腸胃病, 應在飯前30~60分鐘服用。 而治療心肺病和其他一般疾病, 則通常在飯後30分鐘服用為佳, 以避免藥物對腸胃產生刺激, 減少副作用的產生。 助消化或對腸胃有刺激的中藥, 也應飯後服用。
而補益藥和瀉下通便的藥物則宜飯前空腹服用。 其中, 通便藥物如大黃、火麻仁等, 宜在清晨或白天服用, 避免在睡前或夜間服用;驅蟲藥也應在早上空腹服用, 而安神藥則應在睡前服用。
另外, “趁熱喝”是大部分人喝湯藥的習慣。 其實, 喝湯藥不一定要“趁熱”。
中醫認為, 一般中藥應該溫服, 即在常溫下放至30°-37°再喝。
屬於解表、發散風寒的中藥, 才應該“熱服”, 並且可在服藥後吃點稀飯、熱水, 以助藥力。 而止吐、解毒、清熱的藥, 則應該“冷服”, 以免引起刺激。
在實際用藥時, 醫生會根據就診者的身體變化隨證調整用藥, 用藥的方子不會局限於某一類藥。 再加上患者長期服藥, “是藥三分毒”, 難免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
所以我們建議需要長期喝中藥湯劑的人, 應該在飯後30—60分鐘內服藥, 以減輕藥物對胃黏膜的直接刺激。
現代中醫學認為, 原則上, 服藥應該避開進食的時間, 從飯前半小時到飯後1個小時都不要服中藥, 以防食物影響胃腸道對藥物的吸收。
有三類藥物通常嚴格要求空腹服用
首先, 治療胃潰瘍、胃黏膜糜爛時,
其次, 一些瀉下的藥物, 如治療便秘的大黃等, 也應該空腹服用。 最後, 滋補類藥物也多建議空腹時服用。
具體服藥的時間選擇, 還應考慮到藥物的性質和作用特點。 安神類的應該選擇在睡前約1小時服用。 驅蟲藥也應該在睡前服用, 利用晚上時間充分殺蟲, 次日可將蟲體排出體外。
治療瘧疾的藥, 應在有規律的發作前2小時服, 這樣有利於殺死瘧原蟲, 控制瘧疾的症狀發作。
中藥怎麼熬
中藥現在已被廣泛使用了, 在藥店包好藥, 一般都有免費代煎服務, 這大大方便了廣大上班族。 畢竟熬中藥太費時間了,
一般藥店只熬一遍就算了, 自己在家熬甚至可以熬三遍。 對藥材浪費太大, 我個人認為還是自己在家熬最好, 時間緊也要擠出來。
那中藥怎樣熬才好呢?熬中藥的學問也不小, 所用的器具、火候、時間等都要考慮。 下面小編來介紹下怎麼熬中藥。
工具原料
陶罐或者砂鍋。 包好的中藥, 攪拌棒, 藥淋子, 筷子。
步驟方法
1、砂鍋熬中藥是最理想的。 先把藥放在砂鍋裡面, 根據藥的多少加水, 加的水必須漫過中藥(千萬不要加少了, 否則熬中藥容易靠幹)。 大約泡20分鐘左右。 泡的過程中最好不時用攪拌棒攪一下, 這樣泡的均勻一些。
天熱時可以加涼水泡, 天冷時用涼水要延長浸泡時間,
2、中藥泡好後, 放在煤氣爐子, 或者蜂窩爐子上面開始熬制。 在中藥熬開之前用大火, 熬開之後轉為小火慢慢熬, 小火熬制大約20分鐘。
看著表, 到時間後, 如果藥湯還是很多, 可以再繼續熬一會。 切記千萬不能把中藥熬幹了, 那只能倒掉。 熬中藥必須有人在旁邊守著才行。 熬完後, 可用一根筷子放在砂鍋沿上擋住藥渣, 再用藥淋子過濾, 這樣效果更好。
3、第二遍熬制時, 可以加溫水, 加的水應是第一次的一半。 也是熬20分鐘左右, 熬完看看藥湯多不多, 如果不多就可以直接倒出來。 若藥湯較多, 可以再多熬一會兒。
4、有時間的話可以熬第三遍, 加的水是第二遍的水的一半。 但是一般情況下, 熬兩遍就可以了, 第三遍的藥力很低了,但可以熬完用藥湯泡腳。
5、在倒中藥時,一定要小心燙手。盛中藥的器具最好是陶瓷的或不銹鋼的,這樣中藥不易與器具發生化學反應。
6、中藥在熬得過程中如果熬幹了,一定不要再加水,必須倒掉,因為熬幹的中藥毒性相當大。這一點很重要,熬中藥時一定記好時間,應該有人專門在旁邊看著。
7、中藥很苦,喝完後可以吃塊冰糖。但熬制中藥過程中不要加糖,那樣很影響藥效。最好憋著一口氣喝完,這樣感覺就不那麼苦了。
注意事項
一般熬一副中藥分兩次喝,早晚各一次。
喝中藥期間忌辛辣、生冷、油膩等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喝中藥的禁忌
為了保障中藥的療效使其更好的發揮其治療作用,服用中藥時是需要對一些食物忌口的,通常應該注意的有以下幾點。
一、辛辣類
此類食物多辛熱,有通陽健胃之功效,若過多食用則易生痰動火,散氣耗血,故該類飲食僅適合於寒證疾病者,而不適於陰虛陽亢之體及血證、溫病、痔瘺、癰癤患者等。
此類食物包括蔥、蒜、韭菜、生薑、酒、辣椒等。如辣椒屬熱性,若有發熱、便秘、尿短赤、口乾渴、唇燥、咽喉腫痛、鼻衄、舌質紅等熱象者食用,必然會加重“上火”症狀,從而抵消清熱涼血及滋陰藥物的功效,故熱證病人就診中醫不可同食辣椒。
二、魚腥類
此類食物多為鹹寒而腥之品,且含有異性蛋白,易引起過敏反應,多食易傷脾胃並誘發疾病,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尤其是過敏體質者更不可食之。
此類食物有黃魚、鯉魚、帶魚、蚌肉、蝦、螃蟹等,而鯉魚、沙丁魚、鯰魚、黃魚、螃蟹、黃泥螺最易引起過敏。魚腥類食物亦屬發物。
三、發物類
此類食物均為動風生痰助火之品,由於疾病對食物選擇程度的大小不同,其“發”亦有異。此類食物有蘑菇、香蕈、筍、芥菜、南瓜、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等。
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患者當禁吃公雞肉、豬頭肉;疔、癤、瘡、癰等皮膚疾患者,當禁吃香蕈、蘑菇、筍、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否則會加速紅腫、生膿。
有腸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會產生較多的酸,對胃腸有刺激。鑒此,“發”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有促進疾病惡化之意。
四、生冷類
此類食物性多寒涼,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渴,故適合熱證疾病。但卻易影響胃腸功能,因此虛寒體質者及胃腸病患者,當禁忌。如白蘿蔔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氣之功效,若體質虛寒及胃腸病患者食之,豈不寒上加寒,胃腸功能更差。
另外,在同時服用人參和其它滋補藥時,由於藥性相惡,可降低或消除補藥之效力,故蘿蔔與人參不宜同服。
五、油膩類
此類食物包括動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膩有損脾胃健運,故凡外感疾病、黃疸、泄瀉者當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質硬、燥熱,不易消化,胃腸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六、酸澀類
酸過多則對腸胃有刺激,故胃酸過多、胃腸潰瘍患者禁食。澀者,大多含鞣質。如茶葉含有鞣質,而濃茶含量更高,與中草藥同服時,可與中草藥中某些蛋白質、生物鹼、重金屬鹽結合產生沉澱,這就會影響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同時對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吸收也有影響。因此,在服用中草藥時,一般不宜與濃茶同服。
結語:愛好中醫養生的人一定都會選擇喝中藥,中藥藥性溫和,讓人感到安全放心。但是中藥的熬法和喝法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的。通過上文的介紹,小編相信會給所有喝中藥的朋友們一些幫助。
第三遍的藥力很低了,但可以熬完用藥湯泡腳。5、在倒中藥時,一定要小心燙手。盛中藥的器具最好是陶瓷的或不銹鋼的,這樣中藥不易與器具發生化學反應。
6、中藥在熬得過程中如果熬幹了,一定不要再加水,必須倒掉,因為熬幹的中藥毒性相當大。這一點很重要,熬中藥時一定記好時間,應該有人專門在旁邊看著。
7、中藥很苦,喝完後可以吃塊冰糖。但熬制中藥過程中不要加糖,那樣很影響藥效。最好憋著一口氣喝完,這樣感覺就不那麼苦了。
注意事項
一般熬一副中藥分兩次喝,早晚各一次。
喝中藥期間忌辛辣、生冷、油膩等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喝中藥的禁忌
為了保障中藥的療效使其更好的發揮其治療作用,服用中藥時是需要對一些食物忌口的,通常應該注意的有以下幾點。
一、辛辣類
此類食物多辛熱,有通陽健胃之功效,若過多食用則易生痰動火,散氣耗血,故該類飲食僅適合於寒證疾病者,而不適於陰虛陽亢之體及血證、溫病、痔瘺、癰癤患者等。
此類食物包括蔥、蒜、韭菜、生薑、酒、辣椒等。如辣椒屬熱性,若有發熱、便秘、尿短赤、口乾渴、唇燥、咽喉腫痛、鼻衄、舌質紅等熱象者食用,必然會加重“上火”症狀,從而抵消清熱涼血及滋陰藥物的功效,故熱證病人就診中醫不可同食辣椒。
二、魚腥類
此類食物多為鹹寒而腥之品,且含有異性蛋白,易引起過敏反應,多食易傷脾胃並誘發疾病,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尤其是過敏體質者更不可食之。
此類食物有黃魚、鯉魚、帶魚、蚌肉、蝦、螃蟹等,而鯉魚、沙丁魚、鯰魚、黃魚、螃蟹、黃泥螺最易引起過敏。魚腥類食物亦屬發物。
三、發物類
此類食物均為動風生痰助火之品,由於疾病對食物選擇程度的大小不同,其“發”亦有異。此類食物有蘑菇、香蕈、筍、芥菜、南瓜、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等。
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患者當禁吃公雞肉、豬頭肉;疔、癤、瘡、癰等皮膚疾患者,當禁吃香蕈、蘑菇、筍、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否則會加速紅腫、生膿。
有腸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會產生較多的酸,對胃腸有刺激。鑒此,“發”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有促進疾病惡化之意。
四、生冷類
此類食物性多寒涼,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渴,故適合熱證疾病。但卻易影響胃腸功能,因此虛寒體質者及胃腸病患者,當禁忌。如白蘿蔔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氣之功效,若體質虛寒及胃腸病患者食之,豈不寒上加寒,胃腸功能更差。
另外,在同時服用人參和其它滋補藥時,由於藥性相惡,可降低或消除補藥之效力,故蘿蔔與人參不宜同服。
五、油膩類
此類食物包括動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膩有損脾胃健運,故凡外感疾病、黃疸、泄瀉者當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質硬、燥熱,不易消化,胃腸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六、酸澀類
酸過多則對腸胃有刺激,故胃酸過多、胃腸潰瘍患者禁食。澀者,大多含鞣質。如茶葉含有鞣質,而濃茶含量更高,與中草藥同服時,可與中草藥中某些蛋白質、生物鹼、重金屬鹽結合產生沉澱,這就會影響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同時對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吸收也有影響。因此,在服用中草藥時,一般不宜與濃茶同服。
結語:愛好中醫養生的人一定都會選擇喝中藥,中藥藥性溫和,讓人感到安全放心。但是中藥的熬法和喝法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的。通過上文的介紹,小編相信會給所有喝中藥的朋友們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