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人群養生>兒童>正文

注意!8種做法可能會傷害孩子

生活中經常會看到一些父母或親朋好友哄逗孩子, 看似是在跟孩子打招呼、教孩子做事情、鍛煉他們的思維和行為能力, 但從孩子心理發育的角度講, 這些做法卻可能傷害了孩子。

1.“寶寶不怕, 打針一點都不疼。 ”小朋友都有去社區打疫苗或是去醫院驗血扎手指的經歷, 家長總是習慣性地安慰孩子說:“寶貝, 打針不疼, 不要怕”。 這種說法看似在安慰孩子, 但實際卻是在對孩子撒謊, 因為無論對大人還是孩子來說, 打針肯定是疼的。 更重要的是, 父母這樣安慰孩子, 恰恰忽略了給孩子提前做心理預設,

當孩子發現被紮一針很疼時, 就可能會嚎啕大哭。 父母可以對孩子說:“打針會有一點點疼, 但為了身體不被病毒“欺負”, 一定要忍住, 寶寶最堅強了。 ”

2.“給阿姨唱首歌, 給你糖吃。 ”在社區裡玩或是家裡來客人時, 有些大人總喜歡這樣逗孩子。 孩子展示才藝, 應該是他們內心自發的想法, 不應該培養孩子為了點“好處”, 就屈服別人, 大人更不能以此強迫孩子表演, 這種做法缺乏對孩子的尊重。 可以對孩子說:“我們都很喜歡聽你唱歌、看你跳舞, 你能為大家表演一下嗎?”

3.“你在玩什麼?給阿姨玩一會兒吧!”如果孩子不給, 會逗孩子說“這麼小氣啊, 不給阿姨玩”;孩子給了, 會說“謝謝, 阿姨不玩了, 你自己玩吧”。 這樣的言語在大人的世界裡是句玩笑,

但在孩子的世界裡, 他卻會當真。 孩子給了大人玩具, 大人言語的拒絕對於孩子而言是一種“傷害”, 他會覺得是在拒絕他的真誠。

4.當孩子很專注地玩或做事情時, 對他說“寶貝, 快看媽媽手裡拿的是什麼”。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也很常見。 這其實是剝奪孩子注意力的一種行為。 中途打斷孩子, 偶爾一兩次沒關係, 經常這麼做既打斷了孩子的注意力, 又可能會打擊他的積極性。 注意力時間的長短是逐漸提高的, 如果注意力經常被打斷, 對孩子成長可能會有負面影響。

5.“你媽媽不在, 阿姨給你好吃的。 ”有的人看別人家孩子可愛, 會未經家長同意, 忍不住拿零食給他吃, 本是好意, 但由於不瞭解孩子的體質或飲食習慣, 可能會給他帶來一場濕疹或是過敏。

作為成年人應該首先有這個意識, 在給對方孩子零食之前, 先諮詢對方家長孩子能不能吃, 是否過敏等。

6.“寶貝, 媽媽幫你做。 ”媽媽總是想幫孩子做好每件事。 大人這樣做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的權利。 有的孩子對做一件事剛產生好奇心, 就被大人的“幫忙”澆滅了。 所以, 在孩子沒有求助之前, 請不要打斷他的探索。

7.“這個籃球是用來拍的, 不是用來踢的”“這個玩具應該這樣玩, 不是你那樣……” 大人的思維常常是定式思維, 而孩子的思維則常常是天馬行空, 無論是玩玩具還是做事情, 只要不傷害別人或自己, 就應讓孩子盡情發揮, 不要剝奪了他們最可貴的想像力。

8.“寶貝長得最漂亮/最帥。 ”有的孩子確實相貌優於常人,

家人或親戚朋友會忍不住經常誇獎。 事實上, 大人的這種言語很可能會讓孩子學會以貌取人, 而忽略後天努力。 人的容貌是與生俱來的, 這不應成為孩子獲得肯定的理由。 他們應該因自己的努力或行為而獲得讚揚, 比如心地善良, 對同學很友好, 對長輩很孝順, 能幫大人分擔家務, 能照顧弟弟妹妹, 學習上要求上進等, 只有誇獎孩子的這些行為表現, 孩子才會變得越來越自信、強大。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