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面對“較真兒”的孩子

兒子屬鼠, 我卻望子成龍, 怕他長大真的膽小如鼠, 或“鼠目寸光”, 所以當他稍微懂點事的時候, 就開始費盡心思教他各種道理, 啟發他學習, 讓他獨立面對一些有難度的事情。 兒子還算是養之有素, 不負我望, 不到六歲, 就常常“語出驚人”, 小腦袋瓜已經蠻有想法了。 對此, 做父母的本應高興, 但有時他對事情過於“較真兒”, 也常常讓我這做媽媽的感到為難, 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有一天, 我在家裡打掃衛生, 看到兒子從外面興沖沖地回來了, 手裡捧著一塊髒兮兮的小石頭, 我剛要呵斥他把石頭丟出去, 猛然看見那塊石頭上趴著一隻蝸牛。

眼看蝸牛的身體已經爬出殼, 濕濕的軟軟的, 我渾身直起雞皮疙瘩, 於是就一邊躲閃, 一邊大聲喊道:“快把那噁心的東西扔出去!別往家裡放!”

兒子沉著得很, 根本不理會我的聲色俱厲, 捧著蝸牛直往陽臺走, 直到把蝸牛放好後, 才回過頭認真地對我說:“媽媽, 你不能這樣對待蝸牛, 它放在路邊會被踩死的, 它的生命和我們一樣平等!”說完這句讓我目瞪口呆的話之後, 又對我不屑一顧地“哼”了一聲, 自顧自地進屋看電視去了。 說來巧得很, 不知哪個頻道正播放《動物世界》, 趙忠祥老師正在以他特有的慈祥, 講述著畫面上小動物之間的故事, 我無可奈何地站在一邊, 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如果仍強行要求兒子把蝸牛扔出去,

這樣的教育方式似乎有問題, 但若任由蝸牛在客廳裡爬, 也實在讓我這做媽媽的心驚膽戰。

還有一次, 我帶兒子去買菜, 特意買了一些田雞, 想讓全家人大飽口福。 當時兒子只顧玩, 根本沒有注意, 等回到家裡, 小饞貓才想起問我買了什麼好吃的, 我一邊從袋裡取出菜, 一邊高興地說:“媽媽今天要改善生活, 做最好吃的田雞給你吃!”說完, 還拎起一隻讓他一飽眼福, 這一看, 他的眼睛一下就瞪圓了, 同時緊張地說:“媽媽, 這明明是青蛙嘛, 為什麼說是田雞?青蛙是益蟲, 怎麼可以吃呢?你不是教我‘小青蛙, 呱呱呱, 吃害蟲, 保莊稼’?”我知道又惹出麻煩了, 本來不想再理會他, 但看他那不依不饒的樣子, 只好哄他說:“這種青蛙是專門培育出來做食品的,

和保護莊稼的青蛙不一樣!”這才平息一場麻煩。

還有更不可思議的事讓我啼笑皆非。 一次, 我在院子裡給花除草, 寶貝兒子看到了, 雙眼瞪得圓圓的, 又開始發問了:“媽媽, 你為什麼要把草除掉?”我有點兒不耐煩了, 輕描淡寫地說:“除草當然是為了讓花更好地成長啊!這還有疑問嗎?”他還是閃著兩個大問號, 意猶未盡:“媽媽, 花有生命, 草也有生命, 你為什麼要讓有的生, 有的死呢?把草都除了, 讓蟲子吃什麼呢?”——天哪, 我的頭都要大了。

其實聽到兒子說出這麼有“創意”的話, 我應該高興才對, 這證明兒子小小年紀就鬼靈精怪, 善於琢磨問題, 這對他以後有好處。 但如何回答兒子的這些問題, 也實在是讓我頭痛。

現在父母教育孩子都講究科學了, 不能像以前那樣, 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置之不理, 或者又蒙又騙的。 但他時不時地冒出這樣稀奇古怪的問題, 確實也挺煩人的。 我若不回答, 或者敷衍了事, 又怕壓制了孩子的創造性。 但若要我全都認真回答, 也實在有些勉為其難。

我想起一些外國電影裡的片段, 那些父母對孩子似乎格外講究“民主”、“平等”, 如果孩子說得對, 就一定會採納, 以免在孩子小小的心中留下陰影。 我也想那樣做, 但太多時候似乎又不可行。 就像上次的田雞事件, 我都已經買回來了, 一家人都等著我做菜吃飯呢, 難道因為小傢伙的一句質疑, 就把買來的田雞全部放回田裡去?那也太不現實了吧?但說實在話,

當時敷衍兒子說那些青蛙是專門“培育”出來做“食品”的, 心裡也確實不忍。 孩子的心靈就像一張白紙, 以後怎麼樣, 可能就取決於你在上面怎麼畫, 我那樣錯誤地矇騙孩子, 誰知以後會對他造成什麼不良影響呢?

當然, 兒子也有為我爭臉的時候。 兒子在幼稚園表現良好, 關心同學, 愛動腦筋, 總是得到老師的表揚。 特別是有一次, 老師特意打電話給我, 說兒子想像力豐富, 可以好好培養。 原來, 課堂上老師給大家講了“小貓種魚”的故事, 講完之後向小朋友提出了一個問題:小貓看見農民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 它怎麼想呢?小朋友因為都認真聽了故事, 異口同聲地回答:“小貓想種魚, 因為它愛吃魚。 ”只有我這個臭兒子, 他的答案是:“小貓想種老鼠, 並希望種得滿地都是,那它就可以半夜三更睡覺,不用去捉老鼠吃了!”當時我聽完也哈哈大笑。唉,兒子小小年紀,就已有了自己的意識和判斷能力,也許真的可喜可賀吧?

專家點評:談到教育,人們往往想到的是老師對學生、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很少有人能夠意識到,天真幼稚的孩子反過來也可以教育成人,教育家長。感謝本文作者,她不愧是一位聰明、有心的母親,使我們能夠分享到如此美好的童心、童真和童趣。

人們常用“天真無邪”來形容童心的純潔,童真的無瑕。曾幾何時,我們也有過這種像水晶一樣透明的童心和童真,只是在不知不覺中,被世俗的塵埃漸漸淹沒、銹蝕,於是那顆柔軟的心不斷地長出老繭,變得麻木不仁,對諸如小蝸牛這樣與自己無關的生命嗤之以鼻,而不會有絲毫的內省;我們在滿足自己的口欲而大嚼山珍海味時,全然不會想到這些微小的生命,也有與我們同樣的生命尊嚴和權利;習慣了成人理性思維的我們,更不會有“小貓想種老鼠”這樣富於想像力和創造性的答案。因此在教育孩子、幫助他們成長的同時,我們也同樣需要接受孩子對我們的教育,這對於保持我們的人性和良知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本文作者提出了一個家庭教育中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如何回答孩子千奇百怪的問題?這著實不是一個小問題,而是值得深思和認真對待的家庭教育問題。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置之不理不可取,蒙、騙和哄更不可取,要想創造性地回答好孩子的問題,家長不僅需要學習,而且需要蹲下來,與孩子處在同一個水平線上,從孩子的視野看問題,這樣的回答,才不至於扼殺孩子的童心、童真和童趣。

現在的孩子從出生就處於資訊社會中,他們的思維更具有發散性思維的特點,有些問題父母可能回答不上,有的回答可能是錯誤的,遇到這樣的情形該怎麼辦?筆者認為,問題能否回答得上,或回答得是否正確,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態度,科學、求實、開放和積極探索的態度,對孩子成長的幫助,才是最為重要的。也就是說,家長要敢於在孩子面前摘掉人格面具,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說錯了要敢於向孩子認錯,這種人生態度應該比一些具體問題的回答,對孩子有更深遠的影響。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線上獨家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家庭醫生線上專稿,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線上;媒體合作請聯繫:020-37617238

並希望種得滿地都是,那它就可以半夜三更睡覺,不用去捉老鼠吃了!”當時我聽完也哈哈大笑。唉,兒子小小年紀,就已有了自己的意識和判斷能力,也許真的可喜可賀吧?

專家點評:談到教育,人們往往想到的是老師對學生、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很少有人能夠意識到,天真幼稚的孩子反過來也可以教育成人,教育家長。感謝本文作者,她不愧是一位聰明、有心的母親,使我們能夠分享到如此美好的童心、童真和童趣。

人們常用“天真無邪”來形容童心的純潔,童真的無瑕。曾幾何時,我們也有過這種像水晶一樣透明的童心和童真,只是在不知不覺中,被世俗的塵埃漸漸淹沒、銹蝕,於是那顆柔軟的心不斷地長出老繭,變得麻木不仁,對諸如小蝸牛這樣與自己無關的生命嗤之以鼻,而不會有絲毫的內省;我們在滿足自己的口欲而大嚼山珍海味時,全然不會想到這些微小的生命,也有與我們同樣的生命尊嚴和權利;習慣了成人理性思維的我們,更不會有“小貓想種老鼠”這樣富於想像力和創造性的答案。因此在教育孩子、幫助他們成長的同時,我們也同樣需要接受孩子對我們的教育,這對於保持我們的人性和良知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本文作者提出了一個家庭教育中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如何回答孩子千奇百怪的問題?這著實不是一個小問題,而是值得深思和認真對待的家庭教育問題。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置之不理不可取,蒙、騙和哄更不可取,要想創造性地回答好孩子的問題,家長不僅需要學習,而且需要蹲下來,與孩子處在同一個水平線上,從孩子的視野看問題,這樣的回答,才不至於扼殺孩子的童心、童真和童趣。

現在的孩子從出生就處於資訊社會中,他們的思維更具有發散性思維的特點,有些問題父母可能回答不上,有的回答可能是錯誤的,遇到這樣的情形該怎麼辦?筆者認為,問題能否回答得上,或回答得是否正確,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態度,科學、求實、開放和積極探索的態度,對孩子成長的幫助,才是最為重要的。也就是說,家長要敢於在孩子面前摘掉人格面具,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說錯了要敢於向孩子認錯,這種人生態度應該比一些具體問題的回答,對孩子有更深遠的影響。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線上獨家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家庭醫生線上專稿,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線上;媒體合作請聯繫:020-37617238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