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補脾腎 益氣養血
專家指出, 張女士屬脾胃虛弱, 運化無力, 故見胃脘脹滿, 不思飲食, 有時便溏;胃以降為和, 胃失和降, 故時有噯氣;脾主四肢, 脾虛氣血生化乏源, 四肢失養, 故神疲乏力;脾肺氣虛, 衛外不固, 易感外邪, 故易於感冒;脾胃虛弱, 氣血生化不足, 故月經量少;氣血虧虛, 胞脈失於濡養, 不榮則痛, 故有時痛經;腎陽衰微, 不能溫煦, 故畏寒肢冷;腰為腎之府, 腎虛腰失所養, 故腰酸;舌淡, 脈細為氣血虧虛之象。
方藥:
黨參150g, 炒白術100g, 茯苓120g, 炙甘草50g, 陳皮60g, 法半夏60g, 炒穀麥芽各150g, 雞內金100g, 焦神曲120g, 焦山楂120g, 當歸100g, 炒白芍150g, 桂枝50g,
該患者屬於脾腎陽虛, 氣血虧虛, 我們在開膏方時首先要注意到患者的消化功能, 因為膏方的吸收必須要有良好的消化功能為基礎, 所以我們在開膏方時始終要重視的問題是患者的脾胃功能。 中醫講:脾胃為後天之本, 為氣血生化之源, 該患者脾胃虛弱, 運化功能失常, 故用黨參、炒白術、茯苓、炙甘草、陳皮、法半夏等益氣健脾和胃;炒谷麥芽、雞內金、焦楂曲等消食開胃;患者同時有腰酸、畏寒肢冷等腎陽虛之象及月經量少等血虧之象, 故又用杜仲、川斷、懷牛膝、桑寄生、枸杞、菟絲子、仙靈脾、仙茅、當歸、白芍、桂枝等溫腎助陽,
注意事項:
1、膏方進補時,
忌生冷、油膩、辛辣、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
2、膏方啟用後, 要及時放入冰箱內冷藏, 2~3月內服完以防黴變;
3、服用膏方期間, 如果遇到感冒, 應暫停服用。 待疾病痊癒後, 可到醫生處諮詢, 再繼續服用;
4、服膏方時, 不宜飲濃茶, 含有人參的膏方忌食蘿蔔, 含有首烏的膏方要忌豬、羊血及鐵劑, 且不能與牛奶同服;
5、服用膏方後出現消化功能下降, 腹瀉, 舌苔變厚膩等不良反應, 宜停服, 先用中藥湯劑調理脾胃功能, 待脾胃功能恢復後始可繼續服用膏方;
6、膏方的服法一般每日早晚各服1次, 每次1勺用少量開水沖調;服用時宜空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