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肛腸科>正文

直腸脫垂的具體概述是什麼

直腸脫垂的概述

直腸脫垂指肛管、直腸, 甚至乙狀結腸下端向下移位。 只有粘膜脫出稱不完全脫垂;直腸全層脫出稱完全脫垂。 如脫出部分在肛管直腸內稱內脫垂或內套疊;脫出肛門外稱外脫垂。 本病多見於1~3歲的幼兒。 小兒骶尾彎曲度較正常淺, 直腸呈垂直狀。 某些成年人直腸前陷凹處腹膜較正常低, 當腹內壓增高時, 腸袢直接壓於直腸前壁將其下推, 易導致直腸脫垂。 老年人肌肉鬆馳, 女性生育過多和分娩時會陰撕裂, 幼兒發育不全均可致肛提肌及盆底筋膜發育不全, 萎縮, 不能支持直腸于正常位置。

長期便秘, 慢性腹瀉, 前列腺肥大引起排尿困難, 慢性支氣管炎引起慢性咳嗽等因素, 均可致直腸脫垂。 病員都有緩慢的發病史。 早期在排便時有腫塊自肛門脫出, 便後可自行縮回。 嚴重者在咳嗽, 噴嚏, 用力或行走亦可脫出, 且不易回復。 如未能及時復位, 脫垂腸段可發生水腫、絞窄, 甚至有壞死的危險。 此外病人常有大便排不盡與肛門部下墜, 酸脹感, 有的可出現下腹脹痛, 腰部鈍痛, 尿頻等現象。 嵌頓時則疼痛劇烈。

非手術治療

1、調理飲食, 加強營養, 軟化大便, 儘量縮短蹲位排便時間,

2、脫垂尚能自行復位或容易復位者, 可在復位後行“長強”穴注射療法。

早期直腸前壁內脫垂可引起局部粘膜缺血損傷和孤立性潰瘍,

誘發排便困感、便秘、排便時緊迫感和排便不淨。 隨著排便困難加重和完全性脫垂的發生, 進一步操作括約肌, 引起大便失禁、粘液分泌、直腸出血和肛門瘙癢。 部分病人為解除便秘反復使用瀉藥和灌腸。 因慢性擴張和括約肌拉長, 直腸脫垂也可繼發大便失禁。 試圖排空反復用力可操作經盆壁兩側阿耳科克管(alcock管)走行並在肛提肌下盆底的下降, 神經可被拉向阿耳科克管遠端, 引起牽拉操作和傳導減慢。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