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味無味”的營養觀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曰:“為無為, 事無事, 味無味。 ”其中“味無味”是說人若要知味, 必須先從品嘗無味開始, 去體味恬淡中的真味, 從平淡無奇的現象中感應察覺出真實和規律來, 把“無味”當做味而得其味。 品味在大眾眼裡沒有味道的事物和事理, 就是味無味的意義之所在。 在老子看來, “無味”之“味”, 乃為“味”之極至, 是“至味”之所在, “無味”是“道”之境域的顯現。

一是要從無味中間體味出有味道、大味道、美味道。 不是只有山珍海味才食之有味, 粗茶淡飯同樣能讓人身心俱泰。 在困境中, “一簞食, 一瓢飲”對於有智慧的人來說,

折射出的恰恰是恬淡平和的人生。 《菜根譚》中“性定菜根香”, 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從菜根中吃出一種心態來, 一種愉悅, 甚至—種幸福感, 這就是智慧。 凡得道之高人, 多以素食為主, 甘之如飴, 不亂不棄, 恰恰造就的就是一種“清靜”、“寡淡”、“淡定”的心境。 老子的“味無味’:也正是他思想“無為”、“清淨”的一種踐行。

二是已經體味出味來, 又不露聲色, 就像無所玩味。 當吃到美味的東西時要把它當成無味—樣。 如何在大魚大肉中品出它的無味?這其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試想, 如果一個人總是耽於珍饈美食, 整天迷戀它, 追求它, 貪欲日盛, 那麼煩惱也就無窮無盡了。 因而, 老子才說美食要適可而止, 要視美味為無味, 粗細相雜, 才能達到飲食結構的平衡。

在“味無味”的基礎上, 老子說:“為腹不為目。 ”意思是用食物來滋養自己, 使不受餓就行, 但不要貪求口腹之樂。 口腹之欲, 就如同身心之役。 他極力擯棄“形為物役、心為身役”(身體被物質奴役, 心靈被身體奴役)。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