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養胃有“三辨”受寒要散 體虛當補

“胃疼?光榮!肯定是忙工作忙出來的。 ”這句調侃的玩笑話, 道出不少人的心聲。 遭遇胃疼、胃脹、燒心等毛病的人須注意, 養胃不可一把抓, 而要根據自身特點, 分清寒熱虛實, 對症下藥。

首先, 辨寒熱。 很多人的胃疼與“寒涼”刺激有關, 如受涼或吃大量生冷食物等;或者平時就怕冷、冬季四肢冰涼、胃口不好等。 發作時喜溫喜暖, 有時伴脘腹脹滿、舌苔白、口中泛清水等症。 這種情況一般屬於寒邪犯胃, 調理重在溫胃散寒, 生活中要注意溫補暖胃, 少吃生冷食物等。 如果平時喜食辛辣、油膩食物, 經常口幹、口苦、大便乾燥,

泛酸水時有灼熱感, 則多屬胃熱疼痛, 重在清除胃腸濕熱, 日常飲食儘量清淡, 少吃羊肉等熱性食物和滋補類藥物。

其次, 辨虛實。 一般來說, 老胃病患者、體質較虛弱者, 或老年人的胃疼多屬於虛證。 常以胃部隱痛為主, 反復遷延, 喜溫喜按, 進食後有所緩解, 有時伴體倦乏力、大便溏薄等症狀。 調理關鍵在於溫中健脾, 生活中要注意局部保暖, 堅持少食多餐、充分咀嚼等原則。 胃疼伴腹部脹滿、脾氣暴躁, 大便乾燥或排便黏滯不暢, 疼痛部位相對固定, 按壓或進食後加劇者多為實證。 調理上要清熱瀉胃, 注意疏通氣機, 平常保持心情舒暢, 規律生活作息等。

最後, 辨氣血。 在中醫看來, 胃疼還有“氣血”之分。 通常來說, 初病在氣, 久病在血。

以“氣滯”引起的胃部不適, 多數既脹且痛, 以脘腹脹滿為主, 疼痛部位不固定, 時而出現時而消失, 調理要補中益氣、疏肝和胃, 飲食注意清淡、易消化,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 而“血瘀”引起的胃疼則多為持續刺痛, 疼痛部位較固定, 有時伴舌質紫暗、嘔血黑便等, 治療要活血化瘀, 生活中儘量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