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夏天養生宜“吃苦”和“出汗”

防暑與避暑已成為人們對付暑熱的策略, 除了避開炎炎烈日外, 人們必須懂得如何過好暑天生活, 而人們在生活中總是不喜歡“吃苦”與“出汗”, 其實, “吃苦”與“出汗”對人體新陳代謝是十分重要的, 尤其是在炎炎夏日, 暑熱迫人之時, 更是需要。

夏天為什麼要“吃苦”

那是由於夏天在五行中屬“火”, 而且, 炎炎的夏天也的確令人容易“積火”而“浮火”。 根據五行相配原理, 夏天又是“心臟”之當令, 因此夏天容易引起“心火”, 出現口苦咽幹, 心煩不眠, 脈搏跳得快(表現為脈“細數”或“洪大”), 小便短赤的症狀。 中藥講究食物的“五味”(即辛苦甘酸鹹),

其中“苦”也是應對“心”, 即可以用苦來清“心火”, 於是, 為了及時解暑, 除了一些“涼身”的人群、胃腸寒涼的人群外, 一般人在夏天都應該吃一些諸如苦瓜、苦刺心、苦麻葉之類蔬菜和野菜, 也應該服一些銀花、藥丸草、白花蛇舌草、鴨舌草、黃苓之類苦寒藥物以清熱。 這些苦藥, 都是夏天適時對應的食物與藥物。

在中醫理論中, 苦能瀉火, 如黃苓能瀉上焦(包括心肺)之火, 黃蓮能瀉中焦脾胃之火, 黃柏能瀉下焦腎火, 苦如豬膽的龍膽草還可以瀉肝膽之火……這些瀉火之藥, 其味多為苦, 就是我們常用藥食交叉的蓮只, 其心也因苦而能夠清心火, 故有心火者, 可以不去心食用。 當然, 並非苦藥都能解熱, 中藥中的苦溫藥厚樸沒有瀉火功能,

只有理氣燥濕之功效。 因此, 某些中藥, 如羌活、獨活雖苦而性溫, 有“苦燥濕”而治療風濕病之功用。

夏天, 人們在飲中草藥時, 為了“避苦”, 喜歡放入一些紅糖、冰糖、冬瓜冊之類甜以矯味, 其實不好, 這樣雖容易食用, 但卻抵消了苦味清火解暑熱的作用。

人們在夏天為什麼要出汗

如今, 生活好起來的人, 為了防止暑天的炎熱, 用空調來涼爽身體的同時, 強制人體不出汗, 有些經濟條件好的人, 其生活與工作都是“空調一條龍”:即從家中的空調, 到小車上的空調, 至工作單位的空調。 這種“冷凍方式”雖然可以防暑降溫, 但卻違背了人體夏天正常降溫的“遊戲規則”。 原來, 人體在氣溫30度以上, 要靠出汗來散熱, 每天至少要出500毫升以上的汗液才能散熱“排毒”,

而在出汗的同時, 可以令人有涼爽的感覺。 因此, 從前有些戶外作業的工人、農民, 為了散熱, 除了遮陽外, 就是要穿又厚又長的衣服, 令身體出汗, 讓濕汗在蒸發時帶走身體的“熱氣”, 從而達到解熱解暑的目的。

當然, 汗流浹背、甚至大汗淋漓也沒有必要。 中醫認為“汗乃心液”, 出汗應該適可而止, 否則就會導致人體失水失鉀失鹽, 嚴重時還會造成迴圈衰竭。 因此, 在夏天, 人們可以享受空調的涼爽, 但不要忘記:給身體每天有出汗的“機會”, 如讓自己在工作之餘, 或是每天晚飯前後, 置身於戶外, 讓自己出出汁。 而為了補充汗出“失水”, 要多飲一含糖與鹽的飲料(或是自己調一些葡萄糖加入少許精鹽, 還可以適當加些酸味,

如水果汁與梅汁之類), 或是用一些清熱解暑的中草藥飲用, 這也是一種解熱排毒的形式。 不然的話, 就會出現人們所說的“空調病”。

以上可見, 夏天的“吃苦”與“出汗”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