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中的潮濕固然可怕, 存在體內的“濕”也不可小覷。 如果你經常覺得胃口欠佳、整天想打瞌睡、皮膚起疹子, 可能是體內的濕在作怪。 數千年前中醫就提到氣候環境變化對身體產生的影響, 其中“濕”被視為引發及惡化疾病的關鍵。
從特殊氣候變化造成病源菌孳長(外濕)到體內水分 滯留(內濕), 中醫提到的濕病範圍極廣。
正常情況下, 人體對於外界溫度、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 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 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 水分排不出去, 如同洪水潰堤, 臟腑運作因水患而受阻。
此外, 現代人少動、多吃、熬夜、壓力大, 也會造成腸胃 消化功能受阻, 水分代謝失調。 體內濕氣過重, 會讓人覺得困倦、身體四肢沉重、沒有食欲、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 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
“濕疹的人很多都是焦慮、緊張引起的, ”皮膚炎治療經驗豐富, 專家觀察到, 交感神經受到情緒影響, 水分代謝功能失常, 濕氣滯留體內, 惡化濕疹症狀。
尤其居住沿海地區的南方人, 因環境多雨潮濕, 如感染、皮膚發炎等與濕氣有關的疾病特別多。
以中醫而言, 會運用芳香、發汗及苦溫藥材, 做為去濕法寶。
運用植物香氣來對抗感染病, 是老祖宗的智慧。 譬如南方人隨身佩戴艾草 殺菌, 防止感染疾病。 或在氣候回暖、細菌病毒好發的五月端午,
現代藥學也發現, 這些芳香植物確有抗病毒功效, 如被製成流感疫苗 的八角就是一例。 此外, 熱辣辣的姜湯發汗, 最適合在淋雨之後驅散身體濕氣, 預防感冒;苦溫的中藥甘姜如同慢燉火, 緩緩將體內水氣逼散出來。
但要真正除去體內濕氣, 還得從改善生活習慣開始下手。 中醫師提供以下方法, 讓你輕鬆除去身體濁重濕氣, 重新恢復神清氣爽。
運動可以紓解壓力, 活絡身體器官運作, 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現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 加上長期待在密閉空調室內, 很少流汗, 身體調控濕度的能力變差。 試試看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極 等任何“有點喘、會流汗”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