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醫常用的傳統劑型有湯劑、散劑、丸劑、膏劑、藥灑等。 此外, 尚有攪合劑、藥油、灰製劑、金石劑、草藥劑、熏劑、鼻藥、導瀉劑等十餘種劑型。 近年來, 還利用現代製藥方法製成各種新的劑型。 如片劑、沖劑、糖漿、針劑等, 這是蒙藥劑型發展的一個方向。
蒙藥常用傳統劑型簡介如下:
1.湯劑:把一種或多種藥物, 按照指定處方研為粗沫, 混勻而成。 一般成人用量每日2~3次, 每次3~5g。 服用時煎湯去渣, 取汁內服, 故稱湯劑。 湯劑在臨床應用很廣, 適用於一般疾病或急性病。 其特點較丸劑、片劑、散劑等吸收快、易發揮療效。 如四味土木香散(瑪奴西湯)(土木香15g,
2.散劑:將藥物按處方配劑, 研為細粉, 混勻, 寒涼藥加適量白糖, 溫熱藥加、適量紅糖, 再混勻而成。 一般成人用量每日2~3次, 每次1.5~3g, 溫開水或調引送服。 散劑在臨床應用最廣。 其吸收消化雖較湯劑慢, 但療效持久適合於治療已成型之病和聚合型疾病, 且配劑方便, 藥性穩定, 便於攜帶。 散劑,
3.丸劑:將處方中各味藥物分別加工炮製, 按處方配合, 共研細粉, 混勻, 以蜜、水或麵糊、藥汁等賦形, 製成的藥丸。 一般為黃豆或綠豆大小的顆粒, 外用朱砂或銀朱、百草霜等研細粉掛衣, 晾乾。 丸劑吸收緩慢, 藥效持久, 而且體積小, 服用、推帶、貯存都方便, 是一種常用的劑型。 一般應用於慢性病及根除疾病餘邪。 某些藥性峻猛的藥品和刺激性較強的藥品, 作丸劑服用時因其吸收分解較慢, 可減輕毒性和副作用。 不宜久煎的一些貴重藥和芳香性藥物, 如麝香、牛黃、白雲香、黑雲香等, 宜作丸劑用。 用時按患者病情, 藥品的性能, 一般成人用量每日1~2次,
4.攪合劑:按處方調配, 碾研細粉, 混合均勻, 逐步加入適量煉蜜、奶油、紅糖、冰糖等, 反復攪合而成。 密閉於瓷器內貯藏備用。 此劑分為溫熱、寒涼兩大類型。 一般用於老年人, 重病久臥、身體虛弱者, 對婦女病及脈道、關節、皮膚的慢性病療效頗佳。
5.藥油:先將藥材精選, 加工炮製處理後, 按處方調配, 水中浸泡或煮煎, 取汁加鮮牛乳或黃油再煮煎濃縮至半流性, 並可加相應之藥末、蜂蜜、蔗糖、白糖等攪合均勻。 呈油光澤澤、紅黑透明或黃黑透明時, 即成油劑, 密閉於瓷器內貯藏備用。 一般用於老人, 體虛者, 有滋補潤僵作用。
6.灰製劑:以金屬、礦物及動物性藥物為主, 煆燒成灰的藥物, 蒙醫認為寒疾經久不愈則以灰劑治療為上。
7.膏劑:膏劑分內服膏劑和外用藥膏兩種。 內服膏劑又分流浸膏、浸膏(幹浸膏和稠浸膏)及煎膏劑(膏滋)。 外用藥膏分硬膏藥和軟膏藥。 如:沙棘膏、文冠木膏、駝蒿膏、泡囊草膏、山黃柏膏、紫草軟膏等。
8.藥酒;是以酒為溶煤, 一般用白灑或黃灑浸取藥材中有效成分, 所得的澄明浸出液供內服和外用。 此劑多用於體虛補養, 風濕疼痛及跌打扭傷和慢性病的輔助治療。 如:手掌參酒、菱角酒、蓯蓉酒及各種骨酒等。9.金石劑:金石劑亦稱珍寶劑, 它以珍寶類藥物,
10.草藥劑是蒙醫根據當地地理、氣候, 周圍環境及植物的分佈情況, 因地制宜地採集野生藥草, 將單味或數味藥煎湯服用。 或將采回藥草置於清潔爽通風處陰乾, 製成粗沫, 煎湯給患者服用。 這種原始的劑型叫做草藥劑。 一般用於熱病和外感的治療。 在缺醫少藥的邊遠地區多使用此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