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膳食>營養飲食>正文

口渴感,小食品好壞的黃金標準

某天讀了一篇文章, 作者說他從小愛吃南乳花生, 小時候自己炒著吃, 後來商店裡有得賣了, 就改吃現成的。 再後來, 接二連三發生“蘇丹紅”“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後, 作者又不太敢買小食品了, “連那些名牌南乳花生也覺得有股不對勁的澀味, 吃下去偶有喉嚨發癢的感覺”。 於是, 他又開始自製南乳花生, 感覺“優於工廠產品多多, 醇厚、和味, 多吃也無妨, 不會有口渴感”, 以至於“有人不惜攜波爾多紅酒來換”。

我也是個從小愛吃零食的人, 爸爸當過廚師, 常常給我做好吃的, 令我至今口味都比較挑剔, 也非常自信自己做的小食品“不會有口渴感”。

不知是心理作怪, 還是實際情況確實不令人樂觀, 我發現, 現在的小食品和二三十年前的相比, 味道真的不如從前, 吃過之後非要喝水解渴不可, 還不時能吃出變質油的味道來。

問題是, 為什麼現在商店賣的小食品吃後容易有口渴感?口渴感從何而來?和朋友們聊天說起這個話題, 大家各有見解:

“多放鹽, 口味重, 吸引你多吃點嘛!”

“鹹一點可以掩蓋劣質原料的味道。 你以為那些商家真的會挑選‘上好’材料精製而成嗎?”

“都是添加劑作的怪, 這年頭, 沒有添加劑就沒有食品市場。 ”

“說不定防腐劑放多了也是這個味道呢!”

再討論下去, 就變成對無良商家和政府

部門監管不力的聲討會了,

得不出什麼明確結果, 只讓人感到“人心不古、人人自危、人性墮落”。  儘管如此, 我還是很希望有人能從醫學知識的層面告訴我:為什麼吃了小食品會產生口渴感, 哪些食品添加劑會加重口渴感, 小食品如何判別其品質好壞……

滲透壓改變引起的變化

當體內滲透壓改變時, 通過一系列神經內分泌調節回饋, 口渴感就產生了。

滲透壓是什麼呢?成人身體重量約60%是體液, 體液中溶解了各種物質, 包括葡萄糖及各種離子(鈉離子、鉀離子、鈣離子、鎂離子等), 這些體液成分形成了一定的滲透壓。

人體通過神經-內分泌系統來調節體液及穩定滲透壓。 當體液量減少或滲透壓升高, 哪怕血漿滲透壓只比正常升高2%, 下丘腦某些神經元也會受到刺激,

合成並分泌抗利尿激素, 使人產生口渴感。 口渴感促使人主動增加飲水量, 從而使機體水分保持動態平衡。

從上面的生理基礎知識我們得知, 產生口渴感主要有三種原因:

①體液丟失, 如大量失血或大量出汗;

②血鈉水準增高, 譬如進食過鹹的食物;

③血糖過高, 例如糖尿病病人常伴有口渴症狀。 口味鹹淡改變引起的變化

若從飲食角度分析口渴原因, 則包括:

①鈉攝入過多:鈉普遍存在於各種食物當中, 如鹽漬或醃制的食品、煙熏食品、醬鹹菜、發酵豆製品(如腐乳、豆豉)等, 過食易出現口渴。 另外, 過食其他含鈉複合物的食品也會感到口渴, 例如許多食品添加劑都為含鈉的複合物, 包括味精(谷氨酸鈉)、雞精、小蘇打(碳酸氫鈉)、食用堿(碳酸鈉)、防腐劑(苯丙酸鈉)及一些人工色素。

小食品普遍含有上述食品添加劑, 所以易引起口幹、口渴。

②高熱量、高糖、高蛋白的食物攝入過多:高熱量食物如油炸食品、堅果類食品, 高糖食物如果脯、甜飲料, 以及高蛋白食物也會引起口渴感, 因為這些食物的代謝過程需要消耗水, 也容易使人出現口渴現象。 舌頭不能勝任“食品質檢員”

我們不能簡單地根據口味是否重、口渴感是否強, 來判斷小食品的品質。 除了酸敗油脂的哈喇味有助於判斷零食中的油脂已經變質外, 我們的舌頭是很難勝任“食品品質監督檢查員”角色的。 其實, 食品中正常添加的食品添加劑是允許的, 我們擔心的是不法生產者過量添加食品添加劑,

甚至把不該用於食品加工的物質添加進去, 譬如三聚氰胺、蘇丹紅、甲醛、吊白塊等。 作為個人, 鑒別的力量極為有限, 關鍵在於不要把零食當主食, 並儘量選擇天然食品及加工程度低的食品。 (點評者:曾晶)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線上獨家使用,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