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是一個協調的整體, 在病理情況下, 總因陰陽、氣血、臟腑、經絡的某些失調而為病。 對於胃食管反流病來說, 脾胃肝膽的升降失調是其主要病機。 根據臨床觀察, 胃食管反流病具體病機可概括為:膽胃不和、肝胃不和、肝鬱脾虛、脾胃虛弱、氣滯血瘀等五個方面。
吾于吳鞠通“治中焦如衡, 非平不安”之說頗為心折。 平則協調無恙, 不平則病。 循此原則, 以協調脾胃肝膽之升降, 作為治療本病的大法。 具體治法以辛開苦降法為主, 常綜合半夏瀉心湯、旋覆代赭湯、丁香柿蒂湯、橘皮竹茹湯等方劑, 加減變化, 調遣方藥。
辨證加減
基本方:制半夏、黃連、黃芩、旋覆花、代赭石、竹茹、煆瓦楞、枳殼、木香、紫蘇梗、甘草。
膽胃不和出現口苦泛惡, 胸脅煩悶, 溲黃, 苔黃膩, 舌邊尖紅, 脈弦數。 在上方基礎上, 佐以蒿芩清膽湯、溫膽東加減, 重用黃芩、半夏、竹茹、枳殼、枳實、青蒿等。
肝胃不和見胃脘脹氣, 攻撐作痛, 痛連兩脅, 噯氣, 泛酸, 呃逆, 嘈雜, 心煩易怒, 舌邊略紅, 脈弦。 在上方基礎上, 佐以柴胡疏肝散、左金丸、二陳東加減, 重用柴胡、枳殼、川楝子、延胡索、海螵蛸、枸橘李、木香等。
肝鬱脾虛表現為情緒抑鬱, 兩脅脹滿, 不思飲食。 腹脹便溏, 噁心欲吐, 噯氣吞酸, 面色不華, 脈濡細無力。 在上方基礎上, 佐以逍遙散、香砂六君子湯等加減, 重用柴胡、白術、白芍、當歸、茯苓、郁金、枳殼、木香、砂仁、香附、甘草等。
脾胃虛弱症見面色萎黃, 肢體困倦, 神疲乏力, 食欲不振, 噯氣泛酸, 大便溏薄, 胃脘脹痛。 舌淡苔薄, 脈細無力, 在上方基礎上, 佐以補中益氣湯、香砂六君子湯、枳術丸等加減, 重用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當歸、白芍、甘草、木香、枳殼實、柴胡、大棗等。
氣滯血瘀症見脘腹脹痛, 攻竄作脹, 疼痛隱隱, 舌有瘀斑, 或舌下靜脈怒張, 脈澀不暢。 在上方基礎上, 佐以四逆散、血府逐瘀湯、金鈴子散、失笑散等, 重用柴胡、赤白芍、枳殼、川芎、川楝子、延胡索、生蒲黃、五靈脂、制香附、郁金、烏藥等。
隨證加減
泛酸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大多胃酸多, 泛則逆而為病, 故制酸治療是控制發作的重要環節。 制酸藥有海螵蛸、煆瓦楞、白螺絲殼、牡蠣等。 由胃熱生酸者,
胸脘疼痛由胃寒致痛者, 用高良薑、制香附、桂枝等;由胃熱致痛者, 用川楝子、延胡索等;由瘀阻致痛者, 用五靈脂、炙乳沒、九香蟲、炙地鱉蟲等。
胃脘痞脹大多由氣機阻滯, 或脾虛失運, 胃排空功能障礙, 可以枳術丸、保和丸、四磨湯等, 加減變化。
噯氣多由胃氣上逆引起, 膽汁、胃酸隨氣上逆, 誘病發作。 治宜和胃降逆, 藥以旋覆花、代赭石、竹茹、制半夏、丁香、柿蒂、降香、炮姜等選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