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醫學“胃緩”一症與現代醫學胃下垂頗為相似。 胃緩, 首見於《內經》, 《靈樞·本藏篇》有:“脾應肉, 肉月國堅大者胃厚, 肉月國麼者胃薄。 肉月國小而麼者胃不堅, 肉月國不稱者胃下, 胃下者, 下管約不利, 肉月國不堅者, 胃緩……”的記載。
胃下垂是指X線胃腸鋇劑造影檢查發現胃的位置低於正常, 胃小彎在髂脊連線以下, 且伴有臨床一系列症狀如腹脹、上腹疼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秘等。 臨床上常與腎下垂合併存在, 可為內臟下垂的一部分。 究其原因首先為體質因素, 即所謂無力型體質者, 胃壁肌肉張力弛緩,
其病機可概括為脾胃失和。 引起脾胃失和的原因有飲食失節, 內上七情, 勞累過度等。 故《脾胃論》說:“故夫飲食失節, 寒溫不適, 脾胃乃傷。 ”“喜怒憂恐, 損耗元氣, 資助心火, 火與元氣不兩立, 火勝則乘木位, 此所以病也。 ”“形體勞役則脾病”。 脾喜燥惡濕, 胃喜潤惡燥;脾主升,
祖國醫學“胃緩”一症與現代醫學胃下垂頗為相似。 胃緩, 首見於《內經》, 《靈樞·本藏篇》有:“脾應肉, 肉月國堅大者胃厚, 肉月國麼者胃薄。 肉月國小而麼者胃不堅, 肉月國不稱者胃下, 胃下者, 下管約不利, 肉月國不堅者, 胃緩……”的記載。 說明全身肌肉健壯者胃厚, 肌肉瘦削者胃薄;肌肉瘦薄與形體不相稱者, 則胃的位置偏下, 肌肉不夠堅實者胃緩, 同時說明, 患胃緩者必然有胃下, 在後世醫家有關脾胃虛弱證治章節中有比較詳盡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