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彙聚了幾千年中華文化的精華博大精深, 中醫養生保健更是包括了食療、藥養、針灸、按摩、氣功等多種養生方式, 那麼中醫養生保健需要怎麼做呢?我們應該注意什麼才行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中醫養生保健的方式有很多種, 對於這類養生保健的方式我們還是應該要注意這幾點的內容的。
中醫養生保健做好這3點
1、補氣
我們常常會聽說過人參是大補。 電影上, 碰到快斷氣的病人, 中醫大夫會用人參湯進行補氣。 你可能想不到的是, 日常中我們吃的紅棗, 也具有和人參一樣的補氣的作用,
2、補血
補血的食物有很多, 其中枸杞子更是其中之最, 鮮紅的枸杞子, 似乎在人們的印象裡, 是滋陰壯陽的補品, 其實, 在中醫裡, 是用來補血的良藥, 在過節, 很多人會送枸杞子當做禮品, 可見枸杞子的重要性。
3、補津液
補津液, 很多人會對此有些陌生, 其實如果每日飲用石斛茶, 石斛能生津潤嗓, 對於那些學播音等相關專業的人來說至關重要, 因為他們經常要說話, 聲帶很容易受損, 所以, 生活處處有知識, 要在平時多加注意。
中醫養生還要注意這5點
1.“順”
養生跟著季節走。 古人認為, 人身體的變化與四季輪回是一致的, 因此飲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須與季節相適宜。
春天萬物生髮, 要養肝、養陽;夏天是生長時節、主養心, 晚睡早起, 少發怒, 該出汗就得出汗;仲夏季節又熱又濕, 要注意養脾、化濕;秋天是收穫的季節, 要養肺、養陰, 早臥早起, 情緒須安寧, 否則會傷肺;冬天講究養藏、養腎、養陰, 要多曬太陽, 早睡晚起。
2.“靜”
讓心安靜下來。 現代人喜歡生活得熱熱鬧鬧, 每天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 生怕孤獨和寂寞。 其實, 這種浮躁的生活對健康極為不利。 《黃帝內經》說:“恬淡虛無, 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 ”人安靜下來, 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 特別是“氣”的消耗,
3.“修”
修身行善煩惱少。 《易經》裡說:“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 必有餘殃。 ”其實就是平時積德行善、豁達大度的人, 往往能和這個世界和諧相處, 能減少很多煩惱, 心情愉悅。 可見, 修身養性, 寬以待人, 淡泊名利, 對別人好, 自己收穫的將是健康、快樂和長壽。
4.“調”
多做深長呼吸。 人難免會遭遇營養失衡、過度勞累、病邪襲來等諸多不良因素, 這時候就要用到“調”字了。 《黃帝內經》說, 應該根據四季的變化調養精神意志, 調養七情六欲。 其中還強調了呼吸的調節, 即“調息”, 練習呼吸吐納。
建議大家平時多做深長、緩慢、均勻的呼吸。
5.“補”
有補有瀉最健康。 古人推崇用滋補藥物調理陰陽、臟腑、氣血, 原則有三, 一是先辨證, 二是食補為先, 三是補、瀉結合。
中醫講藥食同源, 所有食物都有調理身體的作用。 從味道說, 酸味補肝, 苦味補心, 甜味補脾, 辛味補肺, 鹹味補腎。 從顏色論, 紅色補心, 黑色補腎, 黃色補脾, 綠色補肝, 白色補肺。
中醫睡眠機制是:陰氣盛則寐(入眠), 陽氣盛則寤(醒來)。 所以夜晚應該在子時(21-23點)以前上床, 在子時進入最佳睡眠狀態。 因為按照《黃帝內經》睡眠理論, 夜半子時為陰陽大會,
中醫養生提高睡眠品質有四大法寶
1、提倡睡子午覺
“子、午”時候是人體經氣“合陰”及“合陽”的時候, 有利於養陰及養陽。 晚上11點以前入睡, 效果最好。 因為這個時候休息, 最能養陰, 睡眠效果最好,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午覺只需在午時(11點—13點)休息30分鐘即可, 因為這時是“合陽”時間, 陽氣盛, 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2、睡前減慢呼吸節奏
睡前可以適當靜坐、散步、看慢節奏的電視、聽低緩的音樂等, 使身體逐漸入靜, 靜則生陰, 陰盛則寐, 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幾分鐘靜氣功, 做到精神內守。
3、睡前可吃一點養心陰的東西
如冰糖百合蓮子羹、小米紅棗粥、藕粉或桂圓肉水……因為人睡覺後, 心臟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臟中,心臟最辛苦,所以適當地補益心陰將有助於健康。
4、失眠的病人別忘了睡前用溫水泡腳
可以促進心腎相交。心腎相交意味著水火相濟,對陰陽相合有促進作用,陰陽合抱,睡眠當然達到最佳境界。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中醫養生的相關知識介紹有了一定的瞭解了呢,中醫養生有很多的注意事項的,我們對於中醫養生的很多關鍵點我們要掌握的,中醫提高睡眠品質的方法我們可以試試的哦。
心臟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臟中,心臟最辛苦,所以適當地補益心陰將有助於健康。4、失眠的病人別忘了睡前用溫水泡腳
可以促進心腎相交。心腎相交意味著水火相濟,對陰陽相合有促進作用,陰陽合抱,睡眠當然達到最佳境界。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中醫養生的相關知識介紹有了一定的瞭解了呢,中醫養生有很多的注意事項的,我們對於中醫養生的很多關鍵點我們要掌握的,中醫提高睡眠品質的方法我們可以試試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