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人處事需學會六大沉默戰術

沉默是金, 有時候的沉默不僅能逢凶化吉, 亦能換來平步青雲。

戰術一:靜下心傾聽, 控制說的衝動, 找他人代為發言

閉嘴, 是不說話的空白, 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靜下來傾聽。 臨床心理師柯書林每天都要傾聽個案各式各樣的心事, 可謂是聽的專家, 但就連他也認為閉嘴需要練習。 「因為說實在太容易了, 」他總要提醒自己喝一口茶, 才能緩一緩說的衝動。

最常見的是, 我們只聽了一、兩句話, 心中就有了定見, 連忙「急著關懷」。

戰術二:先同理對方, 分享生活現實面, 拉近彼此距離

為什麼有時候多說反而無益?因為說話的人往往衝口而出,

沒有設身處地同理對方的難處。 作家李偉文引述二次大戰名將麥克亞瑟(Douglas MacArthur)的一句話:“溝通, 不在增加瞭解, 而是避免誤解。 ”光靠幾句話, 人與人很難彼此瞭解。 對孩子說教, 就像是試圖教豬唱歌, 不但白費力 氣, 還會惹豬不高興。

他在新書《電影與生命的對話》中, 就以真人真事的電影《扶桑花女孩》為例, 要懂得在對的時候閉嘴, 首先就得同理對方, 才有機會拉近彼此心理的差距。

戰術三:非言語溝通, 一個關愛的眼神, 勝過千言萬語

有事不吐不快, 算不算就是溝通?有的人執著於什麼事都要說清楚、講明白, 不然不覺得算溝通;這在兩性關係裡, 尤其明顯。 但我們卻忘記, 關係和感情的 建立, 並不完全是「談」出來的。

彼此內心的聯繫, 其中也包括願意為對方著想、願意為對方改變。 雖然只要有相處, 就會有摩擦, 但與其為了誰對誰錯而僵持不 下, 不如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個行為的改變, 就可以化解紛爭, 修復關係。

${FDPageBreak}

戰術四:思考怎麼說, 用對方能接受的方式, 效果更好

那麼, 如何才能判斷什麼是該閉嘴的時刻?在親職專家游幹桂的眼裡, 臺灣的教育總是說得太多。 但閉嘴並不是什麼都不說, 而是怎麼說的問題。

最快的方法, 效果往往是最慢的!游幹桂說。 很多人的溝通求急進, 話說出口就要對方接受。 其實, 同一句話如果能笑著說出口, 對方自然也沒有拒絕的理由。 與其直接用語言表達, 不如先思考對方也能接受的方式, 雖然緩慢,

效果卻能長長久久。

壓制脫口而出的衝動, 閉嘴不但能展現一個人的自我修為, 關鍵時刻選擇閉嘴, 更能鞏固個人的優勢地位, 甚至成為逆轉劣勢的致勝策略。

戰術五:無聲的談判, 關鍵時刻不出聲, 有助建立優勢

以一九六二年美國甘迺迪政府, 因應古巴危機為背景的《驚爆十三天》, 在危機爆發初期, 擔任司法部長的羅伯.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雖奉總統之命, 組成危機委員會, 但他一開始先閉嘴, 能不主持會議就不主持, 避免因有決策權的人在場, 眾人可能迎合或揣摩上意, 不敢挑戰上 位者主張, 讓正反面雙方意見失去充分辯論機會。

讓這場導彈危機順利化解的, 是羅伯·甘迺迪與蘇聯駐美大使的一場關鍵談判, 最後在雙方談判無交集之際,

他抓起隨身手提包作勢走人, 形同閉嘴的動作, 帶給對方極大心理壓力, 使得蘇聯總理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在不到二十四小時, 即宣佈撤除古巴飛彈。

羅伯·甘迺迪這個動作, 清楚傳達了, 美國不惜執行武力解決方案的訊息, 張榮豐指出, 閉嘴的沉默力量在這場談判之所以能奏效, 前提除了美軍已展示封鎖古巴的強勢兵力, 甘迺迪政府亦曾在豬灣事件等多次行動, 建立了言出必行的紀錄, 是不戰而能屈人之兵的關鍵。

戰術六:空白的攻防, 沉默爭取有利位置, 再伺機反擊

閉嘴的這門學問, 不論是最基本的傾聽, 或者到進階的談判、攻防, 都不是消極的沉默不語, 而是練習積極的製造空白, 把溝通的控制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而閉嘴的最高層次, 恐怕是佛曰看破不說破的潛智慧。 政治大學廣電系副教授陳儒修提到李安的《囍宴》, 最終父親發現兒子同性戀的事實, 然而面對假結婚 的兒子夫婦, 老爸爸不曾正面揭穿, 只是臨走前給了兒子一個無言的擁抱, 勝過千言萬語。 在對的時候閉嘴, 也許傳達的遠比我們想像中多得更多。

沉默並不是教人緘口不語, 而是希望人們能深思熟慮, 三思而後說。 讓我們的生活中多一些高品質的談話, 少一些無目的和平庸的閑語。 讓思考的火花在沉默中放出光彩, 讓語言的藝術在思考中得到昇華!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