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金, 有時候的沉默不僅能逢凶化吉, 亦能換來平步青雲。
戰術一:靜下心傾聽, 控制說的衝動, 找他人代為發言
閉嘴, 是不說話的空白, 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靜下來傾聽。 臨床心理師柯書林每天都要傾聽個案各式各樣的心事, 可謂是聽的專家, 但就連他也認為閉嘴需要練習。 「因為說實在太容易了, 」他總要提醒自己喝一口茶, 才能緩一緩說的衝動。
最常見的是, 我們只聽了一、兩句話, 心中就有了定見, 連忙「急著關懷」。
戰術二:先同理對方, 分享生活現實面, 拉近彼此距離
為什麼有時候多說反而無益?因為說話的人往往衝口而出,
他在新書《電影與生命的對話》中, 就以真人真事的電影《扶桑花女孩》為例, 要懂得在對的時候閉嘴, 首先就得同理對方, 才有機會拉近彼此心理的差距。
戰術三:非言語溝通, 一個關愛的眼神, 勝過千言萬語
有事不吐不快, 算不算就是溝通?有的人執著於什麼事都要說清楚、講明白, 不然不覺得算溝通;這在兩性關係裡, 尤其明顯。 但我們卻忘記, 關係和感情的 建立, 並不完全是「談」出來的。
${FDPageBreak}
戰術四:思考怎麼說, 用對方能接受的方式, 效果更好
那麼, 如何才能判斷什麼是該閉嘴的時刻?在親職專家游幹桂的眼裡, 臺灣的教育總是說得太多。 但閉嘴並不是什麼都不說, 而是怎麼說的問題。
最快的方法, 效果往往是最慢的!游幹桂說。 很多人的溝通求急進, 話說出口就要對方接受。 其實, 同一句話如果能笑著說出口, 對方自然也沒有拒絕的理由。 與其直接用語言表達, 不如先思考對方也能接受的方式, 雖然緩慢,
壓制脫口而出的衝動, 閉嘴不但能展現一個人的自我修為, 關鍵時刻選擇閉嘴, 更能鞏固個人的優勢地位, 甚至成為逆轉劣勢的致勝策略。
戰術五:無聲的談判, 關鍵時刻不出聲, 有助建立優勢
以一九六二年美國甘迺迪政府, 因應古巴危機為背景的《驚爆十三天》, 在危機爆發初期, 擔任司法部長的羅伯.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雖奉總統之命, 組成危機委員會, 但他一開始先閉嘴, 能不主持會議就不主持, 避免因有決策權的人在場, 眾人可能迎合或揣摩上意, 不敢挑戰上 位者主張, 讓正反面雙方意見失去充分辯論機會。
讓這場導彈危機順利化解的, 是羅伯·甘迺迪與蘇聯駐美大使的一場關鍵談判, 最後在雙方談判無交集之際,
羅伯·甘迺迪這個動作, 清楚傳達了, 美國不惜執行武力解決方案的訊息, 張榮豐指出, 閉嘴的沉默力量在這場談判之所以能奏效, 前提除了美軍已展示封鎖古巴的強勢兵力, 甘迺迪政府亦曾在豬灣事件等多次行動, 建立了言出必行的紀錄, 是不戰而能屈人之兵的關鍵。
戰術六:空白的攻防, 沉默爭取有利位置, 再伺機反擊
閉嘴的這門學問, 不論是最基本的傾聽, 或者到進階的談判、攻防, 都不是消極的沉默不語, 而是練習積極的製造空白, 把溝通的控制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而閉嘴的最高層次, 恐怕是佛曰看破不說破的潛智慧。 政治大學廣電系副教授陳儒修提到李安的《囍宴》, 最終父親發現兒子同性戀的事實, 然而面對假結婚 的兒子夫婦, 老爸爸不曾正面揭穿, 只是臨走前給了兒子一個無言的擁抱, 勝過千言萬語。 在對的時候閉嘴, 也許傳達的遠比我們想像中多得更多。
沉默並不是教人緘口不語, 而是希望人們能深思熟慮, 三思而後說。 讓我們的生活中多一些高品質的談話, 少一些無目的和平庸的閑語。 讓思考的火花在沉默中放出光彩, 讓語言的藝術在思考中得到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