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了半天隊, 忽然有一個人插隊到了你前面, 你能答應嗎?
怎麼可能!我們要維護公共秩序, 大聲怒斥這個傢伙。 除非……除非他有什麼特殊原因。
你的確需要一個原因, 但並不太在乎原因的具體內容, 更需要的是一個形式。 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Langer和同事們在1978年就對圖書館排隊列印的學生們做了這麼一個實驗。 看一個學生要列印, 就跑去對人家說:“我要列印五頁檔, 可以用下印表機麼?”如果這麼沒有理由的說, 通常有五分之二的人都會拒絕這個要求。
但是, 如果改成說“我要列印五頁檔, 可以用下印表機麼?因為我趕時間。
“趕時間”這個理由看上去挺充分, 但是真的是這個原因在起作用嗎?Langer安排了第三種情況。
“我要列印五頁檔, 可以用下印表機麼?因為我有點東西要列印。 ”對, “因為我有點東西要列印”。 說了跟沒說一樣?那是從信息量上看, 但是, 這效果可不一樣。 93%的人聽到這個偽原因後都同意了小請求。
這種無關緊要的小事上, 人們經常是不過腦子的, 大腦還要省出來幹些更加重要的工作, 所以不需要辦那麼多道手續, 只要簡單對一下暗號就可以直接批准。 五頁紙列印起來用不了多長時間, 所以沒關係, 如果換成二十頁紙的話, 人們似乎就不吃偽原因這一套了。
想讓我答應一件事, 你需要給我個原因,
有時候你會發現有些人跟你吵了半天其實你們說的根本就是兩回事,
就是因為我們常常在看內容之前就已經事先有了一個心理設定, 劃分出了敵友。 Langer教授在黃頁上隨機挑選了一些位址, 寄去一份簡單的只有五道題的調查問卷。 問卷只是個幌子, 重點在問卷的導語,
大腦為了自己省事兒, 就想出了這麼一個以形式代替內容的偷懶的法子。 不知道的人還常常因為這個無關緊要的殼子引起矛盾。 瞭解的人卻懂得利用這一點, 為自己的內容掃清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