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一族心理抑鬱症高發的原因。 草莓一族小時候大多是溺愛一族, 缺乏健康的自我意識。 他們有極強的自我中心和理想化的自我期待。 在看起來陽光的外表下, 有一顆脆弱、敏感、無助的心。
他們無論在生活上, 還是在情感上都過度依賴父母。 在成長中, 他們一但遭遇逆境, 就會引發全面的心理崩潰, 引起焦慮型抑鬱症。
症狀發作之後, 自信心會隨之極速下降, 學習、工作、人際關係立刻變得一團糟。 最後連簡單的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 在情感上他們會更加依賴親人, 不停地向親人訴說, 渴望親人的理解,
草莓一族的崩潰, 大多發生于人生的一些重要關口。 如, 初二一開始學習物理感到壓力大, 理解難;或是高中階段, 功課加重加多跟不上;或是進入重點學校了, 競爭劇烈了;或是進入重點班了;或是工作崗位由副職提升為正職了, 要負更多責任了;或是進入更重要的部門了;或是有小孩成為父母了等等。
他們的崩潰有一個特點, “被高高的拋起, 然後重重落下, 一塌糊塗。 ”在他們崩潰之前往往取得了某些好的成績、好的結果。 如原本成績一般但考上了重點中學, 或是考上了重點大學, 或是工作上取得了成績, 升了職。 所以理想化的自我被拔得更高。 他們有一個不真實的理想自我, 他們極看重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看重其他人的評價。 接下來他們感到要維護這種“高”的形象是不可能的, 於是轉入擔心和完美要求。 而完美要求帶來的不是完美, 只有自責而已。 於是情況開始變糟糕起來, 進一步地恐懼、自責, 這樣一來情況變得更糟, 自信心迅速下降。 惡性循環就這樣開始了, 直至全面崩潰。 當事人陷入無法自拔的焦慮和抑鬱之中。
他們的生活不斷向內收縮, 或停學, 或辭工, 社會交往漸漸沒有了, 用更多時間和父母在一起, 退行成嬰兒的狀態, 重溫幼年時“溺愛”的一幕。 但他們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嬰兒。 自責、自我貶低、自恨會沒完沒了地襲來, 甚至自恨到自傷的程度。
當這種“草莓型抑鬱症”發作後, 不要諱疾忌醫, 當事人應積極找尋心理治療師的幫助。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亂治未亂。 ”治病的最好方法是預防。 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 培養孩子的吃苦耐勞的能力。 讓孩子有機會失敗, 習得從失敗的穀底爬起來的能力。 有意識讓孩子去挑戰一些難度較大的事, 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增進克服困難的信心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