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抑鬱時,如何減少負面情緒?

如何面對厭世消極觀念, 自殺企圖?

過去, 我們總是不敢和抑鬱症患者談論自殺, 怕“讓他們產生這樣的想法”。 甚至有不少醫生在和患者交談中也有意避免這個話題, 而是等到他們真地採取行動了才當“事後諸葛亮”。 如今我們知道, 厭世消極觀念和自殺企圖在抑鬱症患者中是十分常見的, 並不是我們講了才讓他們有了這樣的想法。

當我們抑鬱時, 會想到死。 這是不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其實, 在這種情況下有這種想法, 是很符合邏輯但同時又是很令人擔憂的。

說它符合邏輯, 是因為抑鬱症改變了我們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使我們過於注意那些陰暗面, 忘了還有好的一面;而當我們感到走投無路, 無法面對現實, 無力改變現狀時, 自然而然會產生絕望。

令人擔憂, 是因為抑鬱症患者會感到人生沒有希望, 所有的問題都無法解決, 死亡是唯一的出路。 這往往是患者付諸于行動的最主要原因。

在抑鬱症患者身上, 我們可以找到各種程度的消極觀念:或許死了就能一了百了的想法(對生活的疲倦更多過對死亡的執著);各種模糊的一晃而過的死的念頭;及明確的自殺企圖。 當自殺企圖在頭腦中揮之不去, 並日趨具體化(有計劃)時, 患者應該馬上住院治療!

有了自殺念頭該怎麼辦?

作為抑鬱症患者, 要敢於說出這種想法,

聽一聽別人的意見, 不要總是待在自己的小天地裡, 不要鑽牛角尖。 因為抑鬱症會削弱我們理性思考的能力, 讓我們無法做到“退一步海闊天空”。 記住:自殺念頭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危險!如果不想讓家人朋友擔心, 增加他們的負擔, 那就快點去和醫生談吧!

得了抑鬱症, 除了醫生, 藥物, 家人朋友能夠幫忙, 患者本人是不是也應該做些什麼呢?

對自己好一點!

抑鬱症會讓我們感到能力下降, 精力不足。 因此,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如洗漱, 穿衣, 走路, 購物等, 也會讓我們筋疲力盡, 更別說那些複雜的活動, 如工作, 學習, 制定計劃等。 慢慢地恢復這些能力, 不一蹴而就, 是至關重要的。 記住, 是“慢慢地”!

當我們的腿骨折了,

我們不會期望在石膏剛拆除時就能夠正常行走。 而對於抑鬱症急性發作以後也是同樣道理, 我們需要時間來找回過去的感覺。 把這時候的能力和發病前相比較, 毫無意義:抑鬱症康復期能力不及從前, 這是一個現實, 儘管有時不明顯, 儘管我們比發病時感覺好了許多。 我們需要時間讓心靈上的傷痕結痂脫落。

當我們做事情, 通常是我們想去做, 並且我們感覺有能力去做。 不過, 抑鬱症正好摧毀了這些願望, 所以, 在抑鬱症緩解時, 就算不情願, 我們也必須適當逼迫自己去做些事情;同樣, 抑鬱症常常讓我們感到能力下降(對自己的負性看法), 所以當我們做事時, 不要強求自己一定做得很好, 學會接受結果可能並不完美,

比如說辦事效率不高, 或完成後興味索然。 在抑鬱症的緩解期自我強化時, 應該遵循以下邏輯:在產生願望以前行動。 就算這麼做無法帶來愉悅感, 但一定要堅持, 愉悅感會在不久的將來重新回來。

${FDPageBreak}

為什麼提倡要敢於和周圍人談起我們的抑鬱症?

把自己的病症和現狀說出來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使我們瞭解那些非患者的看法, 幫助我們換一種角度地看待原先我們認為不得了的問題, 讓我們減少孤獨感, 自責感。 。 。 同時, 這也有利於我們尋求理解和支持:當周圍人不瞭解我們的病情時, 就容易產生“他在賭氣”, “他在自暴自棄”, “他過分注意自己的健康”等這樣的想法。

但要注意, 也不要一天到晚講個不停。 總是重複訴說,

儘管不是出於惡意, 終會讓人感到厭倦, 而且會使人產生再怎麼樣也幫不上忙的無力感。 不要讓抑鬱症成為我們的代言人!一旦感覺好轉, 就盡可能的去說一些別的事情, 而不要讓話題老是圍著自己的痛苦打轉, 讓別人有興趣與你繼續交談下去。

向誰訴說呢?

和親友交流, 這是至關重要的;向一些可以信任的同事或上司, 也會有幫助;鄰居或一些泛泛之交, 倒不是必要, 除非你們談到這個話題。 原則是, 不要因為患了抑鬱症而羞於啟齒, 適當的訴說能夠幫助我們戰勝疾病和困難。

抑鬱症讓我們戴上墨鏡看世界。

抑鬱不是妄想。 它不會或很少會讓我們虛構出那些並不存在的情況, 而是讓我們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各種問題困難或事物的陰暗面上, 從而看不到別的。比如在路上看到一個可憐的乞丐就讓我們產生對整個世界的悲哀感和絕望感;當然這種路遇會讓人感到傷心無奈,但與其左思右想這個人間如何的黑暗還不如給他一點錢來的有價值不是嗎?看到孩子成績不好,就開始反思自己可能不是一個好父親或好母親,但我們在孩子的教育中能夠做到盡善盡美嗎?抑鬱症就是使我們整日糾纏在這些現象上,而忽略了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無視了事物的光明面。

在抑鬱症患者的思維中,有很多邏輯上的誤區,可以是反應性的,甚至是潛意識中早已存在的。

—容易把一些原本簡單的事情“災難化”:比如夫妻吵一次架就想到了離婚;孩子一次考砸了就認為他考大學沒希望了。。。

—經常以偏概全:比如“我的自行車壞了——我總是這麼倒楣”;“這項任務我完成不了——我根本不能勝任這個職位”。。。

—往往反復考慮問題而不付諸行動:研究發現,如果我們讓抑鬱症患者參加一項考試,他們通常會停滯在答不出的問題上,而不是像非抑鬱症患者那樣跳過做下一道題。

當然,我們所有人都會有負性思維,只是個人比例不同而已。研究表明,要維持一個健康平衡的精神狀態,正性思維應該占三分之二,而負性思維應該占其餘的三分之一(這個世界並不完美,我們必須正視現實,以求改變)。所以,並不是說我們要永遠樂觀地看待問題,但也不能“一竿子打死”,把什麼都看成黑的。“憤世嫉俗”,看上去好像很特別,很“酷”,但對我們的健康卻沒什麼好處。

現在的許多學者都相信,長期或反復發作的嚴重抑鬱症會導致認知功能不可逆轉性改變,說白了就是容易的老年癡呆。我現在的老闆是國際上神經內分泌學的權威,他發現許多抑鬱症患者發病時體內氫化可的松(cortisol)濃度增高,長此以往會產生“神經毒性”產生認知功能障礙;而抑鬱症狀緩解後又會降低。而且現在許多軀體疾病的產生都被認為和心理因素有關。

父母有情感障礙,孩子得病的幾率也會增大,但不是百分之一百。所以與其擔心他會不會也患病,還不如早點治療自己的病,不要讓自己的不良情緒影響孩子,你說對嗎?

前面說過,抑鬱症患者常常會行動遲緩,做起事來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和懶惰毫無關係,而是有一定的生物學和生理學基礎的:抑鬱症會使我們的大腦和機體功能受到損傷。當然也有心理原因:悲觀(“有什麼用呢?”)、否定(“反正肯定成不了!”)深深的影響著我們,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到越來越吃力。而這種無力、無為又會增加我們的自責感:“我今天又什麼都沒做成!”,從而加劇抑鬱症狀。

${FDPageBreak}

許多研究顯示,每日適量的體育活動可以略微改善我們的情緒。當然,我們不能依靠跑步或者仰臥起坐來治療抑鬱症,但它們對我們的幫助是能得到肯定的。所以,儘管我們可能寧願躺在床上不起來,還是加把勁每天做一點體操或散一會兒步。因為在抑鬱症中,即使躺在床休息也並不意味著能夠休息得好。抑鬱症期間的疲勞感,並不會因為我們的靜止不動而減少,但卻會因為活動而改善。

另外一個使我們不想動的原因,是那種追求完美的想法。對著這一間亂七八糟的房間,或是一堆來不及完成的工作,我們經常希望能夠乾淨俐落、不留一點瑕疵地搞定。但是,就算對於沒有患抑鬱症的人來說,做到以上這點也已屬不易,更何況。。。比較聰明的辦法是,把一個大目標(整理房間),分化成幾個小目標(每天整理一部分),當然還可以分得再細一點(今天收拾書桌,明天整理衣櫃)。同時,要試著接受勞動成果可能不如平時那樣完美無缺。這麼做的目的,不是馬上重 從而看不到別的。比如在路上看到一個可憐的乞丐就讓我們產生對整個世界的悲哀感和絕望感;當然這種路遇會讓人感到傷心無奈,但與其左思右想這個人間如何的黑暗還不如給他一點錢來的有價值不是嗎?看到孩子成績不好,就開始反思自己可能不是一個好父親或好母親,但我們在孩子的教育中能夠做到盡善盡美嗎?抑鬱症就是使我們整日糾纏在這些現象上,而忽略了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無視了事物的光明面。

在抑鬱症患者的思維中,有很多邏輯上的誤區,可以是反應性的,甚至是潛意識中早已存在的。

—容易把一些原本簡單的事情“災難化”:比如夫妻吵一次架就想到了離婚;孩子一次考砸了就認為他考大學沒希望了。。。

—經常以偏概全:比如“我的自行車壞了——我總是這麼倒楣”;“這項任務我完成不了——我根本不能勝任這個職位”。。。

—往往反復考慮問題而不付諸行動:研究發現,如果我們讓抑鬱症患者參加一項考試,他們通常會停滯在答不出的問題上,而不是像非抑鬱症患者那樣跳過做下一道題。

當然,我們所有人都會有負性思維,只是個人比例不同而已。研究表明,要維持一個健康平衡的精神狀態,正性思維應該占三分之二,而負性思維應該占其餘的三分之一(這個世界並不完美,我們必須正視現實,以求改變)。所以,並不是說我們要永遠樂觀地看待問題,但也不能“一竿子打死”,把什麼都看成黑的。“憤世嫉俗”,看上去好像很特別,很“酷”,但對我們的健康卻沒什麼好處。

現在的許多學者都相信,長期或反復發作的嚴重抑鬱症會導致認知功能不可逆轉性改變,說白了就是容易的老年癡呆。我現在的老闆是國際上神經內分泌學的權威,他發現許多抑鬱症患者發病時體內氫化可的松(cortisol)濃度增高,長此以往會產生“神經毒性”產生認知功能障礙;而抑鬱症狀緩解後又會降低。而且現在許多軀體疾病的產生都被認為和心理因素有關。

父母有情感障礙,孩子得病的幾率也會增大,但不是百分之一百。所以與其擔心他會不會也患病,還不如早點治療自己的病,不要讓自己的不良情緒影響孩子,你說對嗎?

前面說過,抑鬱症患者常常會行動遲緩,做起事來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和懶惰毫無關係,而是有一定的生物學和生理學基礎的:抑鬱症會使我們的大腦和機體功能受到損傷。當然也有心理原因:悲觀(“有什麼用呢?”)、否定(“反正肯定成不了!”)深深的影響著我們,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到越來越吃力。而這種無力、無為又會增加我們的自責感:“我今天又什麼都沒做成!”,從而加劇抑鬱症狀。

${FDPageBreak}

許多研究顯示,每日適量的體育活動可以略微改善我們的情緒。當然,我們不能依靠跑步或者仰臥起坐來治療抑鬱症,但它們對我們的幫助是能得到肯定的。所以,儘管我們可能寧願躺在床上不起來,還是加把勁每天做一點體操或散一會兒步。因為在抑鬱症中,即使躺在床休息也並不意味著能夠休息得好。抑鬱症期間的疲勞感,並不會因為我們的靜止不動而減少,但卻會因為活動而改善。

另外一個使我們不想動的原因,是那種追求完美的想法。對著這一間亂七八糟的房間,或是一堆來不及完成的工作,我們經常希望能夠乾淨俐落、不留一點瑕疵地搞定。但是,就算對於沒有患抑鬱症的人來說,做到以上這點也已屬不易,更何況。。。比較聰明的辦法是,把一個大目標(整理房間),分化成幾個小目標(每天整理一部分),當然還可以分得再細一點(今天收拾書桌,明天整理衣櫃)。同時,要試著接受勞動成果可能不如平時那樣完美無缺。這麼做的目的,不是馬上重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