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拖延行為, 我們很自然就會想到這主要是因為自我管理不足, 更具體一點就是對於時間的管理不足。 於是很自然地, 我們會勸說一個拖延症患者努力試試將時間安排得更井然有序點, 最好能制訂一個時間表之類, 每天什麼時間該做什麼安排好, 這樣就能夠治好拖延症云云……然而, 這真的有效嗎?
我相信很多人在小時候都會在老師或家長佈置下做好一天的計畫表, 然後要求按照這個計畫表做事, 也肯定有很多人在想著制訂一個計畫表來規劃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在針對拖延症患者的500份調查問卷中,
誠然, 拖延說到底就是一個自我管理的問題, 如果能通過制訂一個有效可行的計畫表, 讓拖延症患者按部就班地根據計畫表來執行自我管理的話, 那麼拖延症就會被根治了, 可事情真會如此簡單嗎?要知道很多拖延症患者並不是蠢材, 他們不可能沒想到這一點, 如果真的是寫一張計畫表就可以解決的事情, 那麼拖延症為何還困擾了這麼多人這麼久, 並成為一個廣泛的問題?
施小小是一名初出茅廬的初中老師,
己的時間, 安排好學習的時間, 那麼成績是不會差的。 因為她自小就是這麼一個循規蹈矩的孩子, 她認為自己就是最好的成功例子, 也希望學生們能夠模仿。
可是期中考試的成績出來後, 班裡的成績還是跟以前一樣未有起色。
生活內容。 有些家長也許只是太忙, 有些則是督促了幾天, 結果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也就放棄了, 更大部分只是把這一份計畫表當做一個作業, 列出來就可以了, 至於執行則完全沒放在心上。 總之, 計畫表這種東西, 對於很多學生的束縛力實在太過薄弱了,
拖延症患者對於時間的概念是先過分模糊後過分清晰。 模糊表現在他們面對時間期限並不能做出很準確的判斷。 一天?那不就是還有上午下午晚上嘛?一個星期?那不就是還有七天嘛?一個月?那還有四個周呢……若是一個任務的期限超過了一個月, 那就慘了, 因為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實在太長, 簡直別想拖延症患者能夠在最初就開始行動。 簡單地說, 在這個前期, 對於拖延症患者而言基本會過高估計自己的實力, 認為自己的
能力完全可以在剩下的期限內完成任務, 所以拖個一兩天完全不是什麼問題。
而在後期, 他們又會因為期限的即將到來而對時間的概念異常清晰——仿佛豎起每一根汗毛感受每一秒的流逝一般。
點時間, 我根本不可能趕完稿子啊啊啊啊啊……”在這個後期, 拖延症患者又會過分放大時間期限的壓迫感和無限縮小自己的能力, 認為他們根本不可能在剩下的這麼一點時間內完成看起來還堆積如山的任務。
對於拖延症患者來說, 時間觀念的最大缺陷體現在他們沒辦法很好地評估自己的能力和時間的比例, 他們不知道自己每天該分配多少精力多少時間在學習、工作上,才能起到完美達成任務的結果——如果有這個能力,那麼也不會落到患上拖延症的地步了。而對於精力的分配和時間的管理,恰恰是制訂一份可行的計畫表的首要條件。對於缺乏這方面能力的拖延症患者來說,計畫表,這真的有用嗎?
當然,拖延症並不是隨隨便便制訂一個具體的計畫然後說什麼每天堅持就可以治療的問題。不僅在於自我管理上,拖延症的病因來自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不僅僅是一個習慣上的問題,更是一個深層的心理問題——心理方面的因素占了絕大部分。我們要進行根治,必須將自己的那些可能導致拖延的心理直接排除掉,端正心態,否則對於拖延症患者來說,計畫表永遠跟他們不共戴天。
本文出自《七天告別拖延症》,為家庭醫生線上網站與出版社的合作文章,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出處。
他們不知道自己每天該分配多少精力多少時間在學習、工作上,才能起到完美達成任務的結果——如果有這個能力,那麼也不會落到患上拖延症的地步了。而對於精力的分配和時間的管理,恰恰是制訂一份可行的計畫表的首要條件。對於缺乏這方面能力的拖延症患者來說,計畫表,這真的有用嗎?當然,拖延症並不是隨隨便便制訂一個具體的計畫然後說什麼每天堅持就可以治療的問題。不僅在於自我管理上,拖延症的病因來自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不僅僅是一個習慣上的問題,更是一個深層的心理問題——心理方面的因素占了絕大部分。我們要進行根治,必須將自己的那些可能導致拖延的心理直接排除掉,端正心態,否則對於拖延症患者來說,計畫表永遠跟他們不共戴天。
本文出自《七天告別拖延症》,為家庭醫生線上網站與出版社的合作文章,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