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固醇水準正常, 不代表沒有心血管病的風險。 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 24.2%的受訪者「高敏C反應蛋白」水準偏高, 顯示有罹患心血管病的危機, 但其膽固醇水準卻沒有超標。 港大教授引用研究顯示, 大豆異黃酮能降低「高敏C反應蛋白」水準37%, 建議市民平日多進食大豆類食品, 例如每日一杯豆奶, 或定期驗血檢測「高敏C反應蛋白」水準, 以減低心血管病風險。
當動脈內壁不斷積聚油脂和低密度膽固醇便會形成「粥狀硬化斑塊」, 不但會阻塞血管, 斑塊內通常包含著發炎細胞, 而這些細胞會侵蝕斑塊, 可導致斑塊爆裂造成中風,
高敏C反應蛋白偏高成警號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心臟科蒙民偉基金教授(心臟學)謝鴻發表示, 高敏C反應蛋白數量上升是發炎的標誌, 每當患上傷風、感冒等疾病時, 水準亦會上升。 他說, 透過驗血可檢測高敏C反應蛋白的水準, 假如身體沒有患病時進行檢測, 仍發現水準偏高, 即有可能是粥狀硬化斑塊的發炎細胞數目增多。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心臟科於2005至2008年間進行調查, 分析了205名沒有冠心病紀錄的病人資料, 發現24.2%受訪者的壞膽固醇屬健康水準, 但高敏C反應蛋白的水準卻高於正常, 隱藏罹患心血管病的風險。
同時, 該學系於去年找來102位曾患缺血性中風的病人進行研究,
謝鴻發表示, 研究證明, 異黃酮可以應用於心血管病的二線預防藥物。 他亦建議市民平日多吃豆腐乾、青豆、豆奶、豆腐等含有異黃酮的食物, 例如每天喝一杯豆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