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外科>正文

足跟痛的中藥和針灸療法

 “足跟痛”又稱“跟痛症”, 是足跟部周圍疼痛性疾病的總稱。 多表現為足跟疼痛, 行走困難, 晨起疼痛明顯, 無法著地, 活動後減輕, 行走負重後加重, 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 且易反復, 是中老年人常見病。 中醫學認為該症屬痹證範疇, 與腎虛、寒濕、氣虛、血瘀有關。

秦伯未在《中醫臨證備要》中指出:“足跟疼痛, 不紅不腫, 不能多立、多走, 屬肝腎陰血不足, 雖系小病, 治宜峻補。 ”雖然足部肌肉、筋骨交錯, 足跟痛的病因亦不相同, 但腎主骨生髓, 足少陰腎經“循內踝之後, 別入跟中, 以上內, 出內廉, 上股內後廉, 貫脊屬腎絡膀胱”,

故腎精充足, 則循經滋養足跟, 骨得精養則強勁有力;若腎精不足, 無力生髓充骨, 則足跟失養, 骨失精養則軟弱無力而疼痛。 臨床上, 足跟痛患者多伴有腰膝酸軟等症, 故筆者從腎論治, 以補腎益精為原則, 採用針灸及中藥治療足跟痛, 效果良好, 現介紹如下:

針刺治療

患者取仰臥位, 取照海、太溪、昆侖、大鐘、合穀、中渚。 穴位常規消毒, 取28號一寸毫針, 留針30分鐘。 每日一次, 10日為一療程。

中藥內服

仙茅6克, 杜仲、木瓜、丹參、桂枝各10克, 牛膝、透骨草、五加皮、雞血藤、補骨脂、骨碎補、獨活各15克。 每日一劑, 水煎, 分兩次服用。

照海、太溪、大鐘均為足少陰腎經之腧穴, 太溪為腎經之原穴, 為腎經經氣輸注之處, 又是腎之元氣流注並留止之所, 凡腎陰、腎陽不足均可求之;照海為八脈交會之所,

通陰蹺脈, 善調腎中之氣以補腎精之不足;昆侖有驅邪散滯止痛、舒筋活絡之功。 全身是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 治療痛證時, 許多局部痛證需要全身調節, 《內經》有雲:“善用針者, 以右治左, 以左治右”, “病在上, 取之下, 病在下, 取之上”。 故取對側手部腧穴, 以疏通經氣。 六穴相配, 能補腎氣, 止疼痛, 驅寒濕, 通經絡。

方用獨活、杜仲、透骨草、五加皮、仙茅、骨碎補、補骨脂祛風健骨補腎, 當歸、丹參、雞血藤養血通絡, 桂枝溫經通脈, 木瓜和胃通絡以助生化之源, 配以牛膝清利濕熱。 針藥配合治療足跟痛, 療效顯著。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