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常“下肢發冷”是疾病報警 穴位治療功效大

天冷時, 尤其是停止活動的時候, 下肢特別是腳部便會感到寒冷, 這是因為人的下肢距心臟最遠, 局部血流相對緩慢的原因, 若為了行走方便, 穿著較少, 就會感到寒冷。

常“下肢發冷”是疾病報警引起下肢寒冷的疾病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血栓性閉塞性脈管炎。 此病是周圍血管的慢性閉塞性病變, 主要累及四肢的中小動脈, 以下肢更為多見, 多發生於男性青壯年, 發病初期, 大多表現為受寒後感到足部發冷、麻木、疼痛;走路時小腿酸脹、乏力。 若病情逐漸加重, 可表現為間歇性跛行(即走幾步之後就感覺下肢無力),

患肢發涼、怕冷、麻木、疼痛加劇, 尤以夜間為甚, 嚴重者有肢端潰瘍和壞死脫落。

2.閉塞性動脈硬化。 早期症狀為患肢發冷、麻木感, 以及間歇性跛行, 隨後可見患肢皮膚蒼白、觸覺減退、溫度減低、肌肉萎縮、趾甲增厚變形等, 病變晚期可出現壞疽, 且較為廣泛。 因本病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疾患的表現形式之一, 常大中動脈受累, 兩下肢同時發病, 因此老年人、高血壓及高血脂、糖尿病患者等, 如發現上述症狀, 尤應警惕該病的發生。

3.多發性大動脈炎(無脈症)。 本病為少見病, 多見於女性, 約有20%是由於動脈炎波及下肢大動脈, 導致下肢缺血缺氧。 表現為下肢發冷, 並伴有下肢酸軟、麻木、疼痛, 同時有間歇性跛行, 檢查可見, 從股動脈開始,

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血壓測不出或明顯降低, 上肢血壓增高, 腹部或腰背部可聽到收縮期雜音。 活動期, 可見發熱、蒼白、紅細胞沉降率增快、白細胞計數增多、丙種球蛋白增高、白蛋白降低等, 可有結節性紅斑等。

4.肢端動脈痙攣症。 肢端動脈痙攣症又稱雷諾氏病, 是一種血管神經功能紊亂而引起的肢體末端小動脈痙攣性疾病, 表現為手指等四肢對稱性端陣發性發白、紫紺, 然後潮紅和疼痛, 通常因寒冷刺激或情緒激動而誘發。 多發生於女性, 發病年齡多在20~30歲, 在寒冷季節中發作較頻, 起病緩慢, 一般在受寒後, 尤其是與冷水接觸後發作, 故冬季多發, 無壞疽。

5.甲狀腺機能減退症。 這是由甲狀腺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病變,

如果是幼年時發病, 則為呆小病, 身體發育與智力發育嚴重滯後。 成年時期發病, 則為黏液性水腫, 智力減退、皮膚蒼白而粗糙、四肢冷、有凹陷性水腫, 伴有脈率緩慢、心動過緩等。 實驗室檢查, 有中度貧血, 呈低血色素或大紅細胞型, 基礎代謝率在-20%以下, 最低可達-45%。

6.神經系統疾患:一些神經衰弱患者, 由於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也可出現持續性下肢寒冷感, 不過, 尚有心悸、氣短、多汗、腹脹、頭痛、易疲勞、失眠、軀體不適等症狀, 而在體格檢查時又常常無異常現象;有些癔病患者也可由於言語暗示引起雙下肢寒冷感, 暗示療法對此可收到立竿見影的療效。

穴位療法治療手腳發冷

背上有個穴位叫陽池, 是三焦經上的主要穴位,

三焦經專司上焦、中焦、下焦這三組人身上的發熱系統, 其中上焦支配心臟和肺的呼吸功能, 中焦支配消化器官, 下焦支配泌尿器官。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 做完運動或吃完飯後, 體溫就會升高, 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上焦和中焦發揮了功能。 排完尿後為什麼會情不自禁打起輕微的哆嗦呢?這是下焦放出熱量的緣故。

對三焦經失調可發揮神奇力量的就是陽池穴。 陽池這個名字就意味著囤聚太陽的熱量。 刺激這個穴位可以恢復三焦經的功能, 將熱能傳達到全身。 另外, 它也聯繫著經絡中與重要的內臟器官相對應的穴位。

中醫穴位治療的奇妙之處就在於, 只要刺激一個穴位, 就能將刺激通過經絡傳到有關的內臟器官。

陽池穴不僅可以治懼冷症, 還可以調節內臟器官的功能, 因此對感冒、氣喘、胃腸病、腎功能失調等疾病都有助益, 與合穀穴一起稱得上是“萬能穴位”, 值得大家牢記在心上。

陽池穴的位置正好在手背間骨的集合部位。 尋找的方法是, 先將手背往上翹, 在手腕上會出現幾道皺褶, 在靠近手背那一側的皺褶上按壓, 在中心處會找到一個壓痛點, 這個點就是陽池穴的所在。

刺激的方法非常簡單, 只要以此穴為中心, 互相搓揉手背就可以。 在手背摩擦生熱的同時, 陽池穴就會得到充分的刺激, 從而達到溫暖全身的效果。

因為患懼冷症而無法入睡的人, 睡覺前應使用以上方法, 然後立刻蓋上棉被, 身體很快就會暖和起來。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