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骨科>正文

常見關節脫位釋義及恢復建議

關節脫位又叫脫臼或脫骱, 是指組成關節各骨的關節面失去正常的對合關係。 脫位可分為先天性、外傷性、病理性和習慣性脫位四種。 如按脫位程度來分, 可分為半脫位和全脫位。 按脫位後的時間來分, 又可分為新鮮脫位和陳舊性脫位(指脫位超過三周以上者)。 常見的是外傷性脫位。

外傷性脫位主要發生於青壯年。 兒童和老年人較為少見。 上肢脫位較下肢為多。 關節脫位除有明顯的外傷史和患部疼痛、腫脹外, 最主要的特徵是關節功能的喪失。 有時亦可合併血管、神經的損傷, 以及受傷關節所具有的特有體征,

如方肩畸形等。 所以診斷一般並不困難。 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作X線檢查, 有助於更進一步明確脫位的方向和是否同時伴有骨折。

全身各關節至少包括兩個骨端。 被包圍在關節囊內。 囊外還有韌帶和肌肉。 因此, 正常的關節有相當的穩定性, 在關節運動時, 骨端不會超出關節囊的範圍。 但在跌倒或受外力衝擊時, 在一定的姿位下。 可使關節囊破裂, 於是骨端脫出而發生脫位。

對脫位的關節, 應儘量爭取時間及早復位, 即用正確的手法使脫出的骨端送回原處。 然後加以外固定, 包括繃帶、小夾板、石膏等。 拆除外固定後, 關節運動往往不靈活, 需要通過積極而耐心的鍛煉, 以利於關節功能的恢復。

肘關節脫位 在全身各關節脫位中,

肘關節脫位最多見。 它可分為前脫位、側方脫位和後脫位, 且多見於青壯年。

肘關節由肱骨、尺骨和橈骨組成, 主要功能為彎曲和伸直動作。 跌倒時上肢外展, 手掌著地, 衝力迫使尺骨的鷹嘴穿破關節囊和韌帶而向後脫位。 衝力較大時, 常伴有肱骨內上髁撕脫性骨折。 此病產生後, 除有外傷史和疼痛外, 可見到肘部腫脹、半屈曲狀畸形, 且肘部向後突起。 正常人肘關節伸直時尺骨鷹嘴與脹骨內上踝、外上髁三點成一直線, 屈肘後此三點成一等邊三 角形。 而脫位後此三點關係改變 肘關節伸屈功能完全喪失。

肘關節脫位後, 應請醫生給予復位, 復位後將肘關節屈至90度, 用三角巾或繃帶懸吊胸前, 或用長臂石膏托外固定。

2~3周後去除外固定, 繼以積極的功能鍛煉, 以恢復肘關節的功能。

肩關節脫位 肩關節脫位僅次於肘關節, 居關節脫位的第二位。 它可分為前服位和後脫位兩種, 常見的是前脫位。

當病人跌倒時手掌或肘部著地, 暴力沿肱骨向上衝擊, 肱骨頭衝破前方薄弱的關節囊而脫位。 常伴有 肢骨大結節 撕脫性骨 折。 此病除 有外傷史 外, 主要有 肩部疼點 腫脹和功能完全喪失。 其特徵是病人常有用腱側的手托住患側前臂的姿式, 同時還有“方肩”畸形.患側肘部緊貼胸壁時, 其手掌不能搭到健側肩部;或患側手搭於健側肩部時, 肘部不能貼近胸壁。 這些都表示有肩關節脫位。

脫位後應早期復位。 復位後用三角巾或繃帶將上臂內收位固定在胸壁上約3周。

拆除固定後加強肩關節活動。

若手法復位失敗或撕脫性大給節骨折復位不滿意, 應考慮手術切開復位。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