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想包分配、包住房、包辦婚姻嗎?

“三包”有“三包”的好處
張志遠 應屆畢業生 80後生人
“三包”時代是獨屬於父輩的時代, 我常常想, 我如果能回到那個年代就好了。 大學包分配;單位包住房;父母包辦婚姻, 人生的三部曲被固定的包辦方式搞掂, 少了自己費時費力費盡心機地去爭取, 去拼, 少了波折、跳槽, 一切水到渠成, 按部就班, 順風順水, 父輩那一代人真是幸福啊。
而我們, 從小學、中學、大學, 一路考過來, 好不容易升入高等學府, 四年苦讀苦熬下來, 一畢業就又面臨“失業”, 內心的壓力可想而知。 誰不想找份好工作, 成為各方面均有保障的公務員;誰不想儘快住上屬於自己的房子,
不必像房奴、車奴一樣一輩子為銀行打工。 而沒有錢, 什麼都談不到, 甚至連談朋友的資本都沒有。 我眼見著幾對大學時青梅竹馬的戀人, 因為畢業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而被迫分手。
而“三包”, 讓我們免去了這些困擾。 雖然自由與選擇的餘地少了些, 但換來的卻是穩定踏實的生活。 錢掙得少一點, 我們可以量力而行開銷。 房子分得小一點, 也比一輩子住在租來的屋子裡沒有安全感強。 成天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與房東鬥, 還得像螞蟻一樣東搬西搬, 不敢買喜歡的物件, 怕日後搬家時統統都變成麻煩和累贅。 斗室寬心, 只要是屬於自己的就是快樂無比的。 包括最容易遭人質疑的愛情。
父母包辦的婚姻固然有其局限性, 但少了愛情之路上的諸多波折、困擾, 婚姻相對處於穩定, 像上一輩人安定平和地廝守一生, 也是一件幸事。
呼喚“三包”, 是我們心底最真誠的聲音。 “三包”的回歸, 不是我們不渴求長大, 而是希望在更穩定、更有保障的社會制度下, 能更開闊進取地面對人生。 “三包”的存在, 讓一切都趨於穩定, 跳槽減少、住房沒有壓力、婚姻平和穩定。 “三包”讓我們在生活的漩渦裡停止掙扎, 減少內心的煎熬, 所以, 我是渴望社會有一天退歸“三包”時代, 到那時, 我們就可以過上無憂的生活了。 ${FDPageBreak}
“三包”是逃避責任, 自甘墮落
馮明明 公司經理 70後生人
“三包”的提法引爆了與社會進步相抵觸的論調。 懷念“三包”, 如流感裹襲了不在少數的大學生們。
為什麼會懷念“三包”?“三包”存在的價值與我們現今社會的發展可以說是背道而馳。 我們鼓勵愈來愈多的人依靠自己的能力生存發展、發家致富, 而非父母包辦婚姻、單位包辦住房、政府包辦工作。 包辦制度下釀造的悲劇與發展的速度, 曾經禁錮了我們的步伐, 我不理解, 為什麼現今的“天之驕子”會有這樣的想法與退回那個時代的願望?
我看到網上參予議論這個話題的人不在少數, 甚至非常激烈。 我禁不住也想說兩句我的心裡話。 我的父母以及家裡的老輩親戚們就是處於“三包”年代的人, 包工作包住房包婚姻的最後結果, 是他們常常在家庭聚會時慨歎沒趕上好時候。 在我們以“恭維”的語氣說起那個年代的種種好處時,
他們都會羡慕我們這一代人, 可以和自己的理想靠近, 可以隨心選擇自己一生的職業、婚姻, 可以住上屬於自己的大房子。 這在他們看來, 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
或許魚與熊掌永遠不可兼得。 在追逐自由與尋求穩妥之間, 永遠有一道不可調和的鴻溝, 但是唯有激情是磨滅不了的。 如果現今的大學生們有激情、有理想、有責任、有道義, 何愁一份工作一所住房一樁婚姻?可以說, 包括我在內的七零後生人, 是享受到了這個時代賦予我們的特權, 可以在尋夢的路上堅持得久一點, 可以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式過活。 一輩子固定在一個原點上的生活是我們不想要的, 太禁錮於人, 也太限制了人的思維與一種拼搏向上的勇氣。

陽光總在風雨後, 在嘗過生活的酸甜苦辣之後, 靠自己打拼出來的天空會感覺分外明媚。 所以, 在我和我周圍同齡人的眼裡, 呼籲“三包”時代的人, 是逃避責任、自甘墮落的表現, 不想承擔起人生必然要承擔之義務, 只想坐享其成, 安於現狀。 “三包”打壓了人生的激情, 而沒有激情的奮鬥, 是平庸乏味的, 碌碌無為的。 我是不歡迎重返“三包”時代的。 時代造就人, 過去的就算過去了, 而且必然有過去的理由。 我們只著眼於當下, 打磨自己人生的精彩就夠了。 ${FDPageBreak}
“三包”想法不可取
昔日不重來(網名) 自由職業 80後網友
如果“三包”是我們對於過去的一種懷舊, 倒也罷了。 但如此大規模地呼籲重返“三包”時代, 在我看來, 這種想法是不可取的。畢竟社會是進步的,日新月益的,強烈地想回到某個時代,只能出現在科幻小說裡吧。
我的同學和朋友大部分是80後生人。在我們身上,有著強烈的經濟獨立意識,從父輩打拼下來的光環裡謀求一席之地總是短暫的,而且是理不直氣不壯的。哪如自己拼盡體力智力和青春,如果真能事業有成,也算自己沒白來這世上一遭。
父母包辦婚姻,單位包辦住房,政府包辦工作,聽聽就感覺蠻可怕。這就好比把我們放進一個牢籠裡,生活舒適無憂,你盡可以做白日美夢。反正麵包會有的,房子會有的,媳婦也會有的。是不是自己中意的那個不清楚,但“三包”嘛,總是會一包到底,一輩子就那麼平平淡淡高枕無憂地被埋藏了。
這不是我們想要的人生。我的好多同學,同齡的朋友從18歲就開始規劃自己的人生。上大學期間就會自發組織一些和商業有關的聯誼活動,有時自己也做一點小生意,代理能夠運作且投資不大的小生意。也有的女同學自己在網上經營小店,賣化妝品和同齡人喜歡的飾品……我想這都是我們獨立規劃人生的開始,成敗與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精神始終是追求獨立的。這個姿態很重要,姿態決定心態,我想只要堅持下去,我們終有一天會成功的。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強烈地想回到“三包”時代。在我看來,這是不進取的表現。成長的意義就在於我們能夠擔當。擔當自己的人生以及擔當必然要承載起來的責任。而想回到過去,是一種明顯的逃避與躲閃,是不成熟的表現。我們應該從不成熟走向成熟,而不是退歸“三包”時代,尋求溫床和避風港。
我目前主動介入的職業就有三種,動漫設計師、廣告文字總監、室內裝飾,為的就是今後可以在多個領域裡都能有所斬獲。這也是很多80後生人共同的心願。${FDPageBreak}
“三包”會讓人喪失進取心
方薇 過路網友 上班一族
第一次聽說回歸“三包”,是在騰訊網上看到這個點擊率很高的專題。有很多人參予問卷調查,折射出不同的心理。通篇讀下來,我想是因為害怕獨立才會引發“三包”之念。獨立是一個人長大成人的標誌,是能夠自立自強於世的分水嶺。而畏懼長大,畏懼承擔義務與責任,才是“三包”之爭的核心原因吧。
“三包”的時代是歷史的必然與偶然的結合,它的最終消失也說明了時代在大踏步地前進,“三包”已經不適合現今的社會構成。所以,我們看到有更多的人脫穎而出,憑藉自己的能力與智慧打拼天下。這在“三包”時代是不可能實現的,或者只有極少數的偶然現象存在。人們生活平和簡單質樸無謂,不必承受更多的壓力與負荷,大家都相差無幾,貧富落差小之又小,不會導致內心的嚴重失衡。
而現今,我們看到有更多的人在起跑線上就已經做好競爭的準備。不打失敗牌,就得時時刻刻贏,時時刻刻置自己於競爭當中,身體力行的較量到最後其實是一場心理的較量。誰先認輸,誰就先退場。“三包”的重提,也是心理脆弱者的軟肋,因為過分懷念一種較量與競爭不分明的生存狀態,而想重返“三包”的世界。這是不難理解的。
事實上,這個社會有可能再“三包”嗎?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三包”,我們就真的能夠接受認同嗎?這是沒有經過取證的空想,單純的懷念不代表你就能真正溶入“三包”的時代。但由此可看出,懷念“三包”之人,是沒有所謂的進取心的。因為不能順應與獨立,最終會成為社會向前發展的桎梏和絆腳石,並將在這場時代的競爭中被遠遠地拋棄與放逐。
而享受到“ 這種想法是不可取的。畢竟社會是進步的,日新月益的,強烈地想回到某個時代,只能出現在科幻小說裡吧。
我的同學和朋友大部分是80後生人。在我們身上,有著強烈的經濟獨立意識,從父輩打拼下來的光環裡謀求一席之地總是短暫的,而且是理不直氣不壯的。哪如自己拼盡體力智力和青春,如果真能事業有成,也算自己沒白來這世上一遭。
父母包辦婚姻,單位包辦住房,政府包辦工作,聽聽就感覺蠻可怕。這就好比把我們放進一個牢籠裡,生活舒適無憂,你盡可以做白日美夢。反正麵包會有的,房子會有的,媳婦也會有的。是不是自己中意的那個不清楚,但“三包”嘛,總是會一包到底,一輩子就那麼平平淡淡高枕無憂地被埋藏了。
這不是我們想要的人生。我的好多同學,同齡的朋友從18歲就開始規劃自己的人生。上大學期間就會自發組織一些和商業有關的聯誼活動,有時自己也做一點小生意,代理能夠運作且投資不大的小生意。也有的女同學自己在網上經營小店,賣化妝品和同齡人喜歡的飾品……我想這都是我們獨立規劃人生的開始,成敗與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精神始終是追求獨立的。這個姿態很重要,姿態決定心態,我想只要堅持下去,我們終有一天會成功的。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強烈地想回到“三包”時代。在我看來,這是不進取的表現。成長的意義就在於我們能夠擔當。擔當自己的人生以及擔當必然要承載起來的責任。而想回到過去,是一種明顯的逃避與躲閃,是不成熟的表現。我們應該從不成熟走向成熟,而不是退歸“三包”時代,尋求溫床和避風港。
我目前主動介入的職業就有三種,動漫設計師、廣告文字總監、室內裝飾,為的就是今後可以在多個領域裡都能有所斬獲。這也是很多80後生人共同的心願。${FDPageBreak}
“三包”會讓人喪失進取心
方薇 過路網友 上班一族
第一次聽說回歸“三包”,是在騰訊網上看到這個點擊率很高的專題。有很多人參予問卷調查,折射出不同的心理。通篇讀下來,我想是因為害怕獨立才會引發“三包”之念。獨立是一個人長大成人的標誌,是能夠自立自強於世的分水嶺。而畏懼長大,畏懼承擔義務與責任,才是“三包”之爭的核心原因吧。
“三包”的時代是歷史的必然與偶然的結合,它的最終消失也說明了時代在大踏步地前進,“三包”已經不適合現今的社會構成。所以,我們看到有更多的人脫穎而出,憑藉自己的能力與智慧打拼天下。這在“三包”時代是不可能實現的,或者只有極少數的偶然現象存在。人們生活平和簡單質樸無謂,不必承受更多的壓力與負荷,大家都相差無幾,貧富落差小之又小,不會導致內心的嚴重失衡。
而現今,我們看到有更多的人在起跑線上就已經做好競爭的準備。不打失敗牌,就得時時刻刻贏,時時刻刻置自己於競爭當中,身體力行的較量到最後其實是一場心理的較量。誰先認輸,誰就先退場。“三包”的重提,也是心理脆弱者的軟肋,因為過分懷念一種較量與競爭不分明的生存狀態,而想重返“三包”的世界。這是不難理解的。
事實上,這個社會有可能再“三包”嗎?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三包”,我們就真的能夠接受認同嗎?這是沒有經過取證的空想,單純的懷念不代表你就能真正溶入“三包”的時代。但由此可看出,懷念“三包”之人,是沒有所謂的進取心的。因為不能順應與獨立,最終會成為社會向前發展的桎梏和絆腳石,並將在這場時代的競爭中被遠遠地拋棄與放逐。
而享受到“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