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些學校的老師開始由社會化程度較低的80後來擔當, 80後也開始為人父母, 在此背景下, 未來青少年社會融入問題將可能會變得更為嚴重。
社會化過程, 是每一個人必須經歷的成長階段和必備的經驗。 社會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過程, 每個人必須經過社會化才能使外在於自己的社會行為規範、準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標準, 這是社會交往的基礎, 並且社會化是人類特有的行為, 是只有在人類社會中才能實現的。
社會化涉及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對個體進行教化的過程;二是與其他社會成員互動,
在面對青少年社會融入問題時, 有一些障礙因素表現得很突出:
一是不注重社會化教育的應試教育是核心障礙, 學校教學不注重社會聯繫, 很少納入社會活動與社會工作因素, 缺少對於學生實習與參與社會服務的體系化激勵因素, 讓孩子圍繞考試分數轉, 甚至到了研究生階段還以學習考試成績好免試作為激勵措施, 這大大損害了年輕人發展自己的個人愛好與社會職業理想;
二是學校的輔導員用留校應屆生, 他們成為不鼓勵青年學生社會化的重要力量;
三是家長站在疼愛獨生子女的角度,
四是缺少較多真正讓青少年貼心的社會動員組織與社會融入活動, 有些這方面的社會公益組織的生存與發展難度比較大。 今天封閉式的校園教育, 讓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社會知識與職業技能兩個方面離社會需要更遠了。
由此, 可以提出五個建議, 以儘量減少下一代的“職場軟蛋”現象:
一是大力發展與鼓勵青少年中自覺產生的各類説明與服務青少年的新公益組織——科普、美學、健康、助殘、多元學習、互助等等, 青年組織應該積極成為協調與推動它們發展的推動力, 樹立青年學生、青年白領、青年藍領中的公益標杆, 用這類青少年組織帶動青少年開闢具有自我管理與自我教育特色的社會融入進程;
二是針對青年教師與青年輔導員, 開展必要的社會化輔導與青少年社會化進程管理的培訓活動, 這類活動應加強社會力量的參與, 不要退化到現在的課堂教育模式, 或者教育系統自身培訓的方式, 爭取讓青年老師成為帶動與支持更年輕的孩子們的積極力量;
三是在中小學生中鼓勵社會工作、社區服務與社會交往, 讓社會服務成為孩子升學與上大學時學校選擇的參考記錄之一, 從更低齡層面鼓勵孩子的社會介入, 與此同時減少在大中學生中依靠單一考試成績給予學生的各類免試資格, 增加社會參與與動手型成績的影響力;
四是在大中學校設立學生與學生組織可以申領的社會實踐與社會志願服務獎學金,
五是跳出學校與共青團系統, 積極表彰與激勵社會力量中樂意參與推動與接納青少年社會化活動的力量, 發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來做青少年社會融入的工作。
通過各種切實可行的組織和活動, 增加青少年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 豐富孩子們的課餘生活, 使他們得到更多的實踐和鍛煉, 才能真正有效完成下一代的社會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