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漂亮亮的衣服穿在身上, 人變精神了, 心情也特別好。 說到洗衣服, 很多人會覺得, 不就是把衣服放進洗衣機就好啦?這有什麼難?注意啦, 有些洗衣的錯誤可能你每天都在犯, 不僅會讓衣服越洗越髒, 還可能造成皮膚病等不適。 這些錯誤方式, 你中槍了沒?
1、洗衣服不分類
洗衣服時, 不僅要按顏色分類, 還要看衣服的材質、種類。 專家建議, 衣物按顏色可分為4類洗:純白色、淺色(包括帶白色條紋的衣物)、深色(黑、藍、褐等)、豔色(紅、黃、橙等)。
材質方面, 一定要將毛絨多的衣物(毛巾、毛衣、燈芯絨衣物等)和容易起球的衣服分開洗,
2、水溫不對
通常來說, 水的溫度越高, 去污漬就會越快, 消毒的效果也是更加的好的, 可是, 並不是所以的衣服都適合用熱水洗的, 我們洗衣服的時候要先看下衣服上面的標籤。 比如, 內衣、床單等要用60℃以上的熱水進行洗, 但是像絲質、羊毛織物等物品就應該用冷水洗。
3、先放衣服, 後放洗衣粉
如果先放衣物, 後放洗衣粉, 可能會導致洗衣粉不能充分溶解, 有時還會粘在衣服上, 不易漂洗乾淨。 洗衣服時, 應該先放水, 再倒入洗衣粉, 攪動幾下, 使其充分溶解後再放入衣物。
4、洗衣機塞太滿
有人喜歡湊一堆髒衣服, 把洗衣機填滿再洗, 以為可以省水省電, 殊不知,
5、髒了不馬上處理
如果衣服不小心蹭上果汁、油點、墨蹟等污漬, 需要立即處理, 否則可能會留下永久的印跡。 處理時, 應在水中加入適量洗衣粉, 然後將汙處放入水中浸泡, 讓衣物及時接觸到洗滌劑, 才能輕鬆洗淨。 如果在外不方便脫衣服或沒有洗滌劑, 應迅速用幹布或紙巾吸幹污漬, 然後將布蘸濕, 輕輕擦拭汙處, 回家後再徹底清洗。
6、洗衣粉倒太多
洗滌劑不是越多越好的, 它只要達到一定濃度之後, 去汙效果就不會繼續的增強了。
水質也會影響洗滌劑的用量, 如果水質偏軟, 可以少用些;如果水質硬、水垢多, 洗滌劑不易溶解,
7、所有衣服一起洗
有些人在洗衣服時, 為節水, 通常是先洗內衣褲, 然後洗外衣, 再洗襪子等雜物, 一盆水洗到底, 又髒又黑。 這樣雖然保證了部分衣服的潔淨, 可是最後洗的衣服污染很嚴重。
特別是襪子和女性的內衣褲混洗危害更大, 會引起女性陰部疾病。
8、衣物常常拿到乾洗店洗
乾洗店洗的衣物來源很複雜, 有的不良商家為獲利而偷工減料, 省去消毒處理工藝, 也會導致疾病傳染。 有些人家的洗衣機從不清洗, 只要轉得動就一直洗, 排水處的內壁積滿了布屑和污垢, 滋生不少病毒、細菌。 洗衣過程裡這些汙物和細菌就會沾染到衣服上。
9、內衣“積少成多”再洗
身邊有些朋友會有這樣的習慣,
你懂得“量變促成質變”這樣的說法嗎?不管是胸罩還是內褲, 弄髒了應儘快清洗, 時間愈長, 污漬滲入質料纖維組織, 會愈難清洗, 而且即使表面上看不到髒的污漬, 文胸一段時間也要徹底清理一次。
特別是內褲, 不管你是否肉眼可見, 內褲上都會存在一些分泌物, 如果不及時清洗, 細菌繁殖開來怎麼洗都洗不乾淨了。
10、洗滌劑增白, 洗衣服更乾淨
很多情況下我們會發現, 洗完內衣後, 內衣變得更白了。 心裡就想, 這種洗滌劑很有效!其實不然,
增光增白劑是一種吸收紫外線可呈現螢光的化學增白染料, 它進入人體後, 不像普通的化學成分那樣容易被分解, 而是和人體中的蛋白質迅速結合, 很難排出體外, 這樣無疑加重了肝臟負擔, 而且螢光劑對人體皮膚極易產生刺激。
11、內衣洗完後用消毒液消毒
太過愛乾淨的人, 往往決定單純的洗滌是不夠乾淨的, 要下“猛”料, 所以洗完後還要用消毒液來消毒。 消毒液之所以能夠殺滅細菌, 病毒, 是因為它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鹽和強氧化劑。
這些成分對皮膚的損害不容忽視, 如果沒洗乾淨, 人出汗後經皮膚毛孔進入人體, 輕的會引起瘙癢、脫皮, 重的會引起頭暈噁心不適。
12、洗後不清洗洗衣機
洗衣時,污漬會積累在滾筒縫隙中。用完洗衣機後應該用清水沖洗一下滾筒、過濾網,還可以在水中加杯白醋,幫助去除殘留的洗滌劑。
除此之外,每個月最好再用專業清洗劑徹底消毒一次。
13、不清理排水管
幾乎每個人都會忽視排水管,一旦排水管或洗衣機的其他管道堵塞,不僅耗費能源,影響洗滌效果,還會形成安全隱患。
因此,應定期用吸塵器對著各個管口吸塵,使其保持通暢。
重的會引起頭暈噁心不適。12、洗後不清洗洗衣機
洗衣時,污漬會積累在滾筒縫隙中。用完洗衣機後應該用清水沖洗一下滾筒、過濾網,還可以在水中加杯白醋,幫助去除殘留的洗滌劑。
除此之外,每個月最好再用專業清洗劑徹底消毒一次。
13、不清理排水管
幾乎每個人都會忽視排水管,一旦排水管或洗衣機的其他管道堵塞,不僅耗費能源,影響洗滌效果,還會形成安全隱患。
因此,應定期用吸塵器對著各個管口吸塵,使其保持通暢。